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腐败问题都是官场上难以根除的顽疾、毒瘤,不仅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发展,违背社会公平正义,而且激化干群矛盾,造成阶级对立,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治理。

因此,腐败问题被社会公众深恶痛绝,也是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对象,反腐在我国更是狠抓不懈的常态化操作,并且成效显著,社会反响强烈,老百姓拍手叫好。

提到反腐,就不得不提“官员财产公开”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全球100多个国家已经实行该制度,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这是一条国际通用、行之有效的“金点子”,是反腐的强力杀手锏。

官员财产公开难在哪儿?当面无人反对,为何36年迟迟通不过?

官员的隐私空间小一些,普通公众对官员财产的了解多一些,让把官员财产定期“亮亮相”,让官员在阳光下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这是吏治清明的表现。官员定期“晒家底“,既可以“消消毒”、“杀杀菌”,也能让公众“放心”,更能迫使贪官“收心”。

财产公开从1987年就开始探讨可行性,时至今日,我们的财产申报还只是向组织报告,而不是向全社会公开,申报的内容是否全面属实,社会大众不得而知。

实际上,很多反腐的线索往往不是从财产申报中获取,而是公众发现了蛛丝马迹之后才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看起来,贪腐官员的“财产报告”并不老实,这项制度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监督作用。

官员财产公开难在哪儿?当面无人反对,为何36年迟迟通不过?

财产公开是最好的反腐剂,同时也是民心所向,在大街上随便找个人问问,从工人到农民,从学生到白领,大家都认同公开公职人员财产,即便是公职人员也没有公开反对财产公示。

财产公开是反腐倡廉的杀手锏,为什么迟迟通不过,难点究竟在哪里?

老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官员公开个人财产,只是把工资福利等合法劳动所得放在阳光下,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让公众了解其付出与收获的关系,钱不会损失一分一毫。

如果个人财产来源合法正当,事无不可对人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有什么不能公开的?只有那些“屁股底下不干净”、贪污腐化的“硕鼠”才会害怕和反对财产公开。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银行监管愈发严格,大额资金往来都有监测,权钱交易的隐蔽性越来越强,但互联网也是有迹可查的,所以财产公开的难点从来不在技术层面,也不是条件不成熟,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下定“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自上而下打破既得利益群体的主观阻扰。

官员财产公开难在哪儿?当面无人反对,为何36年迟迟通不过?

当财产公开损害到一部分人的切身权益,而这部分人能够影响财产公开的制定和走向,同时还具备阻挠制度施行的能量,财产公开的推进就异常艰难。所以,需要坚定决心,坚决贯彻,从上到下,逐级展开,先试点再推广,把压力和阻力控制在最低。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公职人员愿意将个人财产予以公开,只要行得正,站得直,越是清正廉洁,越是问心无愧,越没有理由拒绝。

当然,财产公开不能包治百病,也做不到彻底清除腐败问题,只不过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堵不如疏,反腐归根结底还是预防大于治理,纵然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但悬崖勒马比堕落腐化好得多。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培养人才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能在问题出现之前挽救一批人总是好的,损失也会减少一些。

官员财产公开难在哪儿?当面无人反对,为何36年迟迟通不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