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对于三国中关羽手下有支五百人的校刀手这是一支和校刀手是什么兵种,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国中关羽手下有支五百人的校刀手这是一支和校刀手是什么兵种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三国中关羽手下有支五百人的校刀手,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校刀手以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就是:以较量为主的持刀士卒,可以理解为:擅长格斗,并以刀为武器的一批士卒,这里的刀应该就是东汉闻名的环首刀,这是一种近身肉搏的短刀,刀长一般在1米~1.2米左右,到了三国时期,基本上人手一把环首刀。

三国时期的士兵虽然配备了环首刀,但每个的士兵的武器不仅仅只有一把环首刀,因为环首刀是近战兵器,因此士兵除了环首刀之外,还有长兵器,比如长戟和长矛,再来看关羽手下的五百校刀手,似乎除了环首刀之外,没有记载过他们使用长兵器。

三国演义中,关羽出身低微,与刘备、张飞一起结拜为异姓兄弟,关羽和张飞早年跟随刘备打天下,因为刘备没有曹操那样的家族势力,也没有孙权那样的现有继承势力,刘备的一切都靠自己打出来的,所以跟随刘备的关羽在早年也是颠沛流离,到处投靠。

直到关羽追随刘备南下投靠荆州牧刘表之后,刘备才在荆州安稳地度过了一段时间,当时的刘备为刘表镇守新野,刘表为刘备提供粮食、士兵、后勤补给,虽然刘备受到刘表的猜忌,但是好歹这个时候的刘备是稳定发展,不仅在当地争取民心,还不断招兵买马,因此关羽的五百校刀手,最有可能是在新野招募的。

刘备驻守新野期间,曹军还不断来骚扰刘备,诸葛亮也曾在新野放了一把火,把曹军烧得大败而逃,同时在新野保卫战中,关羽也带领一支军队参与了战争,但是这个时候关羽并没有正式把手下五百人称为校刀手这样的部队。

之后,关羽随刘备在荆州待了几年,这几年时间可能就是关羽手下校刀手成型的时期,因为这五百人只有近战兵器的校刀手,很有可能是关羽精心训练的一支特种作战部队,被关羽视为心腹,因为关羽后来很多重要战役宁愿不带大部分参战,也要带着这五百校刀手参战,要知道带一支近身作战部队参与战争,其本身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是和敌人野战,或者是骑兵对战,五百校刀手可能是无法抵挡的,因为一寸短,一寸险。

关羽第一次带着五百校刀手上战场是在赤壁之战后在华容道伏击曹操,当时曹操的百万大军在赤壁之战被一把大火烧了大半,只有少数人护卫曹操向荆州方向逃走,曹操逃到华容道时,手下只有300多骑兵了,并且一半是伤兵,至于兵器和装备基本上都丢得差不多了,换句话说,曹操手下已经是一支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更没有远程攻击武器的军队,也就只能近身肉搏了。

当时关羽的五百校刀手已经包围了曹操及手下仅剩的三百多骑兵,五百校刀手原本就是特种作战部队,再加上以逸待劳,而曹操手下全部是溃兵,不仅没有信心,而且没有力气与装备,真打起来,基本上是一边倒的屠杀了。

所以,曹操听从了程昱的建议,主动向关羽示弱,关羽向来吃软不吃硬,曹操作为一方雄主居然都跟关羽示弱了,还把以前曹操对关羽的恩情说出来,让关羽不忍心下手,从而放了曹操,因此华容道一战,其实五百校刀手并没有参战,也不知道实际战斗力如何,况且面对的是曹操的溃兵,就算能打赢,也是胜之不武了。

最能体现五百校刀手战斗力的战役就是长沙之战,这一次诸葛亮排兵布阵时,原本想给关羽三千兵马,并提醒关羽要注意老将黄忠,但是关羽不屑一顾地说道:不需要三千兵,只需要本部手下五百校刀手就行,于是关羽就带着五百校刀手攻打长沙。

要知道五百校刀手是近战士兵,根本不能攻城,如果对方不出城迎战的话,关羽根本没有办法,但也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五百校刀手是久经考验的精锐士兵,关羽战长沙时,韩玄手下的校尉杨龄率领一千士兵与关羽对战,这摆明了兵力对比是2:1,对方的军队人数是关羽的两倍,但是关羽丝毫不惧,而五百校刀手当然也不害怕。

当关羽在前线单挑时,五百校刀手就结阵一字排开,所有士兵手握环首刀,列阵戒备,随时应对敌情,虽然关羽攻打长沙一波三折,遇到了黄忠这样的猛将,但三国演义最终的结果还是关羽拿下了长沙,这其中自然有关羽的五百校刀手。

从这之后,三国演义中就没有记载五百校刀手的战事,就连后来关羽最为重要的一战襄樊之战,也没有五百校刀手参战的记录,那么这支部队去了哪里呢?

以一般的分析来说,五百校刀手应该是常年跟随关羽作战的一支固定部队,因为关羽说到五百校刀手时用了“本部”这个词,虽然三国时期很流行部曲私兵,但以关羽的经济实力来看,他是养不起五百校刀手的,因此这五百校刀手的归属权还是刘备,关羽只有使用权,因为关羽是刘备手下的头号大将,并且固定配备有军队,而这五百手就是其中一支。

关于五百校刀手的去向,有几个可能:

1、被刘备调走了。

刘备入川带走了荆州的一部分士兵,与刘璋发生战争后,又把张飞、诸葛亮、赵云以及部分军队调到益州支援作战,这五百校刀手作为一支营级规模的特种作战部队,很可能被刘备调到益州参战了,因为他们不是关羽的部曲,所以刘备有权调走。

2、随关羽战死或者投靠东吴了。

襄樊之战关羽调动了荆州所有可以调动的部队,五百校刀手这样一支精锐部队,如果还在关羽手中的话,关羽一定会调动他们参战的,以关羽最后的结局来看,不仅大意失荆州,而且本人还被孙权所杀,那五百校刀手自然也不可能活着,如果他们忠于关羽应该是战死了,如果他们不忠于关羽,应该是投靠东吴了。

3、解甲归田了。

也许这五百校刀手逃过了襄樊之战,但是由于荆州被东吴占领,关羽又,如果五百校刀手忠心关羽,又幸运逃过了东吴的追杀,那么这些校刀手唯一的选择就是解甲归田,他们是在新野被召来的,因此解散后就回到故乡了。

返回目录

校刀手是什么兵种


校刀手是什么兵种
校刀手、树立训练有素尖兵、是大部队作战前隐藏在敌营的作战部队、个人技术专业性较强、所以关羽敢带上取一座城池、不是特种兵、也不是敢死队、这要想清楚、他采用擒贼先擒王办法、只所以张飞也要轻装快马拿城池、张飞跟关羽互相了解、多方面掌握也巧取关羽政策、所以关羽阵亡急着去报仇。
三国演义中说关羽有五百校刀手,这校刀手是什么啊?
长刀,也就是他拿偃月训出来的亲兵。
有几个次不太明白:校刀手,拖刀计,主簿分别是什么意思?
拖刀计佯装战败受伤,让敌人放心来追,然后机会反过来打击敌人。这叫拖刀计
主簿是官职名称。相当于参谋长之类
校刀手这个说不好瞎说:“校”读音jàio,可能带有“较量”的意思。从三国演义的情节看,校刀手应该是近距离搏斗的步兵。
校刀手是什么意思
1、校刀手,jiàodāoshǒu,是持刀的军士。近战兵种之一,一般双手持长刀。校:读音jiào。2、词语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云长领了将令,引关平、周仓并五百校刀手,投华容道埋伏去了。”
校刀手是拿的什么武器,校是什么意思
持刀的军士。《三国演义》第四九回:“云长领了将令,引关平、周仓并五百校刀手,投华容道埋伏去了。”罗贯中笔下的关云长,手下有一支名为校刀手的部队。这在《三国演义》里面是独一无二的。别的将领,不管是魏蜀吴还是吕布袁绍,都没有组织这样的军事单位。校刀手是什么兵种?罗贯中没有说明。到网上翻资料,有人解释为“持刀的军士”,显然这并不能解释罗贯中为关二爷设计这个排场的原意。校,是校场的校,比较的意思。那么引申解释,校刀就不单是“持刀”那么简单,而是经过操练的特种部队。几百名士兵,清一色地用刀。所谓一寸段,一寸险。关二爷这支“本部”的特种兵,舍长取短,不用步兵惯用的长枪大戟,不用弓箭。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一支经过特种训练的突击兵。事实上,关羽对手下这支部队也是颇为自负的,这就有了攻打长沙的时候向诸葛亮夸下海口:“关某不须用三千军,只消本部下五百名校刀手,决定斩黄忠、韩玄之首,献来麾下。”关羽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支特种兵?我们看看《三国演义》里面有关的描写。校刀手是在赤壁之战才亮相的。在这以前,关羽并没有所谓本部的兵马。刘备的势力要到古城相会才重新集结,不多久就被曹操打个大败,依靠刘表的时候并不满千,关羽不可能在那个时候有校刀手部队,不在话下。那在新野那几年又如何?吕旷、吕翔领兵五千,前往新野厮杀。徐庶指挥刘备的军队:“既有敌兵,不可令其入境。可使关公引一军从左而出。。。”这里没有说明这一军有多少人,是什么兵种。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诸葛亮对关羽的指令是:“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之后火烧新野,关羽的任务是“引一千军去白河上流头埋伏。各带布袋,多装沙土。。。”第一次明确关羽部下五百人,是在刘备离开新野以后,在逃难的路上刘备“修书令云长同孙乾领五百军往江夏求救”。但是,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这五百名士兵就是校刀手,不过,罗贯中在这里第一次把五百人这个数字定了下来。这个营级单位的部队,幸运地逃过了长坂坡惨烈的大厮杀,成建制地保存了下来,也就可能发展成为校刀手部队。赤壁之战,诸葛亮给关羽的任务是在华容道活捉曹操,于是“云长领了将令,引关平、周仓并五百校刀手,投华容道埋伏去了”读者第一次看到校刀手的存在,而在华容道再一次通过曹操的落魄领略到这支部队的华丽阵容:“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对于饱受水火之苦,茫茫如丧家之犬的曹军官兵来说,这个震撼就可想而知了。至于关羽如何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组织训练一队特种兵,就由得读者自己猜想了。读者没法领略校刀手的战斗力,华容道关羽放了曹操,校刀手无用武之地;战长沙,尽管关羽认为单靠这支部队的战斗力足以攻取坚城,但由于魏延的投诚,也派不上用场。这支部队在攻取长沙后就不再存在。以后关羽的战事,水淹七军、攻打襄阳、走麦城,都没有校刀手的影子。如果关二爷手上还有这么一队“怀中之剑”的秘密武器,大概也不会败的那样狼狈,弄得最后在麦城“计点马步军兵,止剩三百余人”,哪里还有特种部队存在过的痕迹?因此,老牛认为,所谓校刀手,不过是说书人替关羽设计的一支仪仗队。校刀手,和青龙偃月刀、赤兔马、周仓,同样是为了烘托修饰关羽那个“高、大、全”形象而精心虚构的装饰品。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