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您是否对袁隆平诞辰91周年 关于写袁隆平的万能作和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但却因一事留感到陌生?别担心,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袁隆平诞辰91周年 关于写袁隆平的万能作和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但却因一事留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袁隆平诞辰91周年 关于写袁隆平的万能作文素材

袁隆平,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获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称“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怀着“禾下乘凉梦”,研究水稻半世纪,为解决粮食问题作出卓越贡献;耄耋之年仍躬耕田间,只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袁隆平诞辰91周年,缅怀!下面是我整理的《袁隆平诞辰91周年关于写袁隆平的万能作文素材》,欢迎参考查阅。写袁隆平的作文素材1
虽然一生热爱学习,但袁隆平并不是一个只懂学术和科研的书呆子,相反,他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
如他的秘书小辛所言:“老头儿排球、、游泳、飙车,样样是把好手。”
袁隆平擅长拉小提琴。
早年,在都市里长大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那个穷山窝窝里工作,一晃就是十几个春秋,孤独寂寞在所难免。
每当这种时候,他就拉上一首《梦幻曲》、《蓝色的多瑙河》或舒伯特的《小夜曲》……以此来调节心情。
袁隆平说,“是人生的补药。”
有作伴,他艰苦的科研生活就有了一抹轻松亮丽的色彩。
袁隆平还热爱排球,在年轻时候,他一直是主攻手,是省直排球队的主力队员。
“我在场,就赢;不在场,哼,就输呗。”
到老年,只要时间允许,他经常还要打上几局五人制老人排球。
游泳更是袁隆平的强项。上高中时,他就获得过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
一直到古稀之年,他还不时忙里偷闲,跟老伴去游泳池舒展身子。
袁隆平的身体素质一直很好,年近九旬还能搞科研,出成果,这与他热爱运动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袁老身上我们能得出一个道理:业余爱好貌似无用,实则有大用。它能调节心情、强健体魄,让我们以更加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
写袁隆平的作文素材2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这其中,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因此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氏”。
2019年9月17日,建国70周年之际,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年轻时,袁隆平经历过苦日子。
解放前,他曾亲眼看见过倒在路边的饿殍。上中学时,他喜欢游泳,但是经常饿到游不动。他常听人们说,“再大的金元宝也比不上两个馒头”。
这些经历让他有了“强国必先强农”的认识,学农之后,他又逐渐认识到“强农必先强种”,于是,梦想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我有一个梦,叫做‘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
为了这个梦想,袁隆平奋斗了一生。最终,“杂交水稻”让他功成名就,也让十几亿中国人的粮食安全有了保障。
因此,他成了最受人们普遍敬重和感恩的科学家之一。
袁隆平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把实现人生价值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结合起来,把个人梦想和伟大的“中国梦”结合起来,我们的人生才最有意义。
写袁隆平的作文素材3
同所有成就非凡者一样,袁隆平的成功也来之不易。
袁隆平是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1953年毕业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他,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
学校地处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在这里,他一呆就是十八年。
从城市到农村倒还好适应,反正搞得是农业技术研究,一心钻在地里做科研就好。
难以适应的是之后到来的政治运动,大形势逼迫之下,想安心搞科研也成了奢望。
他的秧苗不止一次被人为损坏,最严重的一次,试验田全部被毁,他从一口井里打捞起五根秧苗,这才保住了珍贵的样本。
为了远离派系斗争,他辗转到云南、海南等地继续育种研究,连着七年春节没有回家。
在此期间,他先后做了三千多次杂交水稻试验,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直到1970年,实验才取得了突破,1973年杂交水稻试种成功,1975年全国大面积推广。
1981年,科委授予袁隆平特等发明奖。在领奖台上,他迎来了人生第一次经久不息的掌声。
此时,距离他开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个年头。
二十多年的风吹日晒,三千余次反复试验,袁隆平的经历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写袁隆平的作文素材4
早些年,在安江农校当老师的时候,人们经常看到袁隆平到打着赤脚在学校走来走去,有人提醒他,他也不当回事。
在1987年秋季,袁隆平获得英国让克基金奖,他兴高采烈地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发言,竟然还是打着赤脚,这一幕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常打赤脚,倒不是因为袁隆平的生活习惯不好,他只是为了下田方便。
搞农业技术研究,田间地头就是实验室,长年累月下来,袁隆平身上已很少能看到儒雅的书卷气,他更像一个在地里刨食的老农。
袁隆平常对他的学生说:“水稻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想学好这门科学,离开了田间地头不行,没有实践操作更不行。”
学习、科研离不开实践,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更离不开实践。没有打着赤脚的袁隆平,哪来如今遍布神州甚至已经走出国门的超级稻?
写袁隆平的作文素材5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技术是“摇钱树”,有机构评估“袁隆平”这个名字的品牌价值就高达1008亿元。如此看来,袁隆平绝对能算是科学界的“首富”。
然而这位“首富”花钱却颇为“小气”,作为老车迷的他,座驾只是几万元的国产车。
他把获得的奖金都放到了基金会,用于奖励杂交水稻研究。
“不错,我身价1008亿,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
在一次采访中,袁隆平如是说。他还说:
“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元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我的卡西欧手表260元,鞋子120元。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泊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1000多元的衣服和五六十元的衣服没什么区别。”
写袁隆平的作文素材6
说起来颇有点传奇色彩,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兴趣,起始于一株特殊的水稻。
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在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30岁的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
这株水稻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他蹲下身子仔细数了数稻粒,竟然有230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
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要知道在当时,“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已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权威结论。
但袁隆平没有屈从于所谓的“权威”,他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决心一探究竟。
谁知道这一探就是半个多世纪。
从“三系法”杂交水稻到“两系法”杂交水稻,从超级杂交稻一期到二期,从纸上理论到田间沉甸甸的稻穗,袁隆平一路攻难克艰,始终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
而水稻平均亩产也从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如今的最高纪录是1200公斤。
试想,如果袁隆平当年迷信权威,没有足够的探索精神,哪会有今天的”杂交水稻之父“?
如果他在科研上固步自封,没有持续的创新意识,哪会有水稻品种的不断更新和亩产量的节节攀升?
如今,年近九旬的袁隆平早已获奖无数,名满天下,但他依然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他又瞄准了一个新目标——“海水稻”。
所谓“海水稻”,是指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水稻。
如果这项研究取得成功,相当于给增加了1亿亩耕地,最少能多养活1亿人口。这对于耕地面积偏少的我国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近年来,袁隆平飚英语的多次冲上热搜。
他用英语发表演讲和接受外媒采访的视频,刷新了许多人对他的认知。有网友留言说:
我的天,在英语方面,袁老的谦虚是真谦虚,我的谦虚是真心虚啊……
原来他还会说英语?对不起,没有不敬的意思,可我一直以为,他只是一位农民伯伯……
其实,袁隆平经常出国做学术交流,英语早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他总是说“IspeakbrokenEnglish”(我的英语不好)。但事实上,他的英语语法标准、词汇量丰富,比大部分大学生的水平都要高。
袁老的英语是有幼功的,他的母亲毕业于教会学校,通晓英文,是他的英语启蒙老师。
后来他自己也上过教会学校,在几乎全英文的学习环境中,他达到了看英文电影能听懂百分之八九十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袁隆平有个座右铭:“学到老”。
直到现在,他依然经常在忙碌的间隙挤出时间学英语,看外文书、听收音机、背单词……
就这样日积月累,他掌握的词汇量已相当大,发音标准而地道,和外国朋友交流基本没有障碍。

返回目录

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但却因一事留下污名,他是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利字当头的古训,不但凡夫俗子不能幸免,就算达官显贵也会深陷其中欲罢不能。天下芸芸众生为了利益可以蜂拥而至也可以为了利益各奔东西,甚至反目为仇。

今天的主人誉为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这样一位在众多科学领域都有很深造诣和成之人,本来可以名垂青史却因一件事而留下了污名。他是谁?他又做了什么呢?

全能伟大的科学家

沈括,(1031年---1095年)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仕宦之家。沈括自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说起沈括的科学成就绝对可以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而且还是专家以上级别内行人。

在天文改革立法方面主要是编著《奉元历》弥补了旧历《大衍历》的不准确算法、提出了《十二气历》。改良了圭表、改进了浑仪。

在地里方面的成就是耗时十二年编制成《天下州县图》翔实的内容、精准的图例前所未有。应该是最早、最完善的全国地图了,可惜未能流传下来。

这些天文地理方面成就也只能是沈括一生成就中的冰山一角。数学上提出会圆术;化学上发现石油制墨、胆水炼铜等技术;医学上著有《良方》、《灵苑方》;还有关于古代方面的《梦溪笔谈》。

在朝为官期间,沈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书籍,并在担任了馆阁校勘后接触了皇家藏书。在工作之余,沈括将其研究整理成书,撰写了22册共155卷的著作,其中包括《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熙宁奉元历》和《圩田五说》。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军事,艺术等方面。英国科学史学家约瑟夫·李约瑟(JosephNeedham)称其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开罪苏轼、再别王安石

那时,王安石一直想进行改革。得知后,沈括非常支持王安石。王安石也不断地提升沈括升官,他的朋友苏轼选择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随着两个派系的冲突不断爆发,沈括和苏轼也分道扬镳了。

后来,苏轼被调到杭州工作,沈括因种种原因碰巧来到了杭州。尽管他们两个有不同的政见,但他们毕竟是以前的朋友。

不曾想,沈括竟然拿着苏轼的新作诗句,详细的注释后交给了皇帝,称苏轼“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捕入狱。还牵涉到30多个亲戚和朋友。

也许沈括并不是这个意思,两人只是立场不同也不止于此。但实际上,沈括做的另一件事却被后人广泛知晓。那就是“背叛”王安石。

沈括在王安石的欣赏和提拔下得到了步步高升,然而,在王安石的变法失败免职宰相后,沈括不断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弊端。此事传播开来,人们都纷纷指责沈括“背叛”了王安石。

由于沈括是在王安石被免职后做这些事情的,所以被他人落下了口实。第二年,王安石复后曾当面指责沈括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并在工作中不断打压沈括。

公元1095年,沈括因病去世,享年65岁,一代科学宗师陨落了。沈括真的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吗?恐怕并不是。沈括在取得伟大科学成就的同时也造就他了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懦弱的性格。不能据理力争很容易放弃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这个缺点让他既没有处理好同僚间的友谊,也断送了自己的仕途。

我们虽没有沈括的才华,但我们要向沈括学习:掌握更多科学知识,争取答案做到门门及格吧!我们也要遇事坚持自己的态度观点,不要轻易的妥协。

返回目录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