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6日报道香港《南华早报》网站5月3日刊登题为《进步而不仅仅是利润如何推动中国工业发展?》的文章,文章作者为香港概念资本公司董事胡心皓。文章编译如下:
在气氛紧张的美国大选年,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最近在访华期间批评了中国的非市场行为,并暗示将对从电动汽车到金属等中国产品进一步加征关税。
在美国看来,中国不断扩大的工业能力可能会给国际市场带来灾难,中国的过度生产可能会破坏全球经济基础。然而,换个角度来看,美国抨击的所谓“产能过剩”可能反而应该被视为远见、效率和坚持规模化的成果。
主要指标显示,华盛顿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指责可能更多是恐惧而非现实。2024年一季度,中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3.6%,与美国的78.4%相近。在库存水平方面,3月份中国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1%,与美国相当。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工业利润持续增长,3月份中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1.3%。
中国不用担心加征关税的威胁,其在成本方面的竞争力能够抵御这种国际压力。由于中国工业继续以全球市场难以抗拒的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产品,即使加征关税也不太可能减缓中国经济引擎的速度。
中国的战略以对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为标志,不仅反映了追求领先的雄心,也从哲学上背离了西方对盈利能力的强调。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工业能力不应被理解为“产能过剩”,而应被理解为在规模、成本和效率方面对美国的战略超越。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竞争,而是两国在如何看待进步与繁荣方面的分歧。与美国专注于利润驱动型创新不同,中国崇尚广泛应用,优先考虑通过成本领先取得长期主导地位。
小米的低利润、高产量战略与苹果的高利润产品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电动汽车和电子商务领域,无论是比亚迪对特斯拉,还是京东对亚马逊,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战略对立。
通过优先考虑广泛应用而非眼前利益,中国正在打一场持久战。这一战略符合中国的历史增长方式和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独特地位。这种理念延伸到了高科技和绿色能源领域,在成熟劳动力的支持下,中国的创新领导力重新定义了市场成功。
中国供应链基础设施的深度、广度和复杂性往往被严重低估,例如,广泛的垂直整合和先进的自动化使小米能每76秒就生产一辆SU7电动汽车。
此外,对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投资不仅稳定了能源成本,还使中国的电价成本比西方国家低50%,从而为中国重要行业的扩张性增长奠定了基础。
西方评论人士认为,这是一场危险的经济边缘政策游戏。而中国评论人士则认为,这是向未来的必要演变,未来的主导地位不仅由一国的经济规模决定,也由引导全球社会迈向更可持续、更公平的技术前沿的能力决定。
面对布林肯的批评,中国有一种办法来摆脱这场争论:在创新上超越同行。通过在加强研发的同时推进技术进步,中国可以将话题从单纯的数量转向无可否认的质量。
在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全球消费者和我们的地球将成为这场宏大战略竞争的最终受益者。价格具有竞争力的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先进电池的广泛应用,不仅预示着一个更加绿色的未来,也标志着我们正在进行的气候斗争的希望。这种对规模和效率的推动有望使技术更容易获得,更能满足迫切需求。
中国的技术和工业扩张方式体现的不仅仅是经济战略,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有关进步与繁荣的哲学立场,不是将未来视为目的地,而是将其视为对人类有影响的旅程。
在这个关键时刻,全球领导者和创新者的作用超越了竞争。它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塑造我们世界的深层潮流,认识到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相比,追求短期利益微不足道。(编译/刘白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