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孙伟日期:01月11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回答者:詹义清日期:2020年06月06日

感谢学生时光的这一提问!更感谢悟空问答平台给我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

曹操,可谓是中国历史上世人皆知的人物。民间关于他的俗语、谚语数不胜数,如:“说曹操,曹操就到。曹操杀二蔡、吕布--懊悔莫及。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吃曹操的饭,干刘备的活--吃里扒外。”等等。尤其是《三国演义》这一名著在中国家喻户晓,曹操给人们留下的大多是负面的评价。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却很少有人知道。我个人比较认可《后汉书·许劭列传》中对曹操的评价: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有不对的地方敬请批评指导!

(一)曹操的简历及其身世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及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在世时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其身世为宦官之后,据《后汉书曹腾传》记载:“桓帝得立,腾与长乐太仆州辅等七人,以定策功,皆封亭侯,腾为费亭候,迁大长秋,加位特进⋯腾用事省闼三十余年,奉事四帝,未尝有过。其所进达,皆海内名人。”从中不难看出,曹腾是一个宦官,没有生育能力,他的这份家业和爵位得找一个养子来继承。于是,曹腾就安排人从老家谯县领养了嵩(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生父。然而,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之时,曾提到:“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候氏之子,夏候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再加上曹操平时对夏候惇的优待以及曹操起兵之后,同和曹氏在沛国的夏候惇、夏候渊举家族之力前来投奔。以及陈寿在为曹氏宗亲做传时,也将夏候氏纳入其中,并称为“诸夏候曹”。可见,曹操真正的祖宗是夏候氏。正是由于这一点,曹操的内心从小就根植着自卑感与不安全感,产生了性格上的多疑与审慎,以至于奉行“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

(二)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一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有言:“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可见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一个别人的幌子。加之连年旱灾、水灾、瘟疫频发,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骤减。据史载,东汉桓帝时期人口尚有五千多万,至汉献帝建安时锐减至七百多万人。在这种情形下,爆发了黄巾大起义,而随后的军阀混战,生产秩序及社会经济遭受完全破坏。

曹操在这种乱世背景之下,积极追求政治理想,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可谓是值得人们提倡宣扬的,而非是演义中的贬斥与丑化。

(三)军事才能

在军事上,曹操精通兵法,重贤爱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收录中下层人物组成集权集团,抑制豪强,发展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从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割据势力,稳固了北方大部地区。在兵法上,他熟读兵书,结合自身的战争经验,写成《兵书接要》一书。主张“兵以义动”。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战术上釆取灵活多变、因奇设计、任势制胜,兵不厌诈等计策。

(四)政治功绩

曹操在东汉朝频临灭亡之际,其“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在管辖的北方地区大势屯田,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军需物资的供给,稳定了汉魏政权,也为西晋的统一打下牢靠的政治基础。

毛泽东主席在1954年夏天对曹操发表了一番评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和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说、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看,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五)文学成就

曹操在文学、诗歌、书法上皆有深湛的修养与造诣。他的诗歌抒发了政治抱负与爱国爱民的情怀,如《观沧海》,气魄宏大,慷慨悲凉;艺术风格独特,语言质朴,如《短歌行》开创了“拟乐府”的全新局面。大有君临天下之气概,和坚若磐石的信心与意志,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的后人。鲁迅先生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另外,曹操的书法艺术也堪称一流,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 其散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对魏晋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六)总结

曹操,作为一个创业者,无疑是睿智进取的,而且豁达开明,气质非凡,这点从《三国志·武帝纪》中经常出现的笑、笑曰、太祖大笑这些字词中可以看出,他不仅常常放声大笑,也有哭,亲人、朋友、爱将去世时也嚎啕大哭。谁人没有七情六欲呢?但是,打了败仗、遭人羞辱,或是做错了事,他绝不会哭,有的只是以苦笑、冷笑相待,或是自我调侃的嘲笑。至于让人们诟病的徐州屠城,以及宛城收张济的遗孀邹夫人为姬妾而战败,这些都是另有原因的,这里就不多言了。

对于令很多人感到困惑的:曹操为何不称帝?略表拙见。其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曹操深受儒学的影响。自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起,儒家学说就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思想。这点也正好与曹操的自卑感强、多疑的性格相关连相统一了。他不能称帝,也不敢称帝;他称了帝,即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更违背了他自己的初心。

总而言之,我所知晓的曹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英雄。历史英雄人物的出现,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历史的偶然性。

回答者:陈年往事1222日期:2020年10月21日

请看,毛泽东对于曹操给于高度评价,首先还是从政治上着眼。他把曹操同刘表相比较,在《刘表传》中批注"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作土皇帝,孟德不为也。"《武帝纪》中,注释者卢弼指责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是"奸雄欺人之语",是"志骄气盛,言大而夸",又说:文词绝调也,惜出于操,令人不喜读耳。"毛泽东同志不同意,他说:"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李太白云:(魏武营八极,蚁视一祢衡)此为近之。"1954年夏在北戴河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提倡节俭,使遭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些反动氏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曹操的一生?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生年(155一220)祖藉谯县(今安徽毫县)性格,猜忌多疑、
心恨手辣、英明果断。
身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的政治特点是宦官和外戚轮流专权,宦官的势力在桓帝和灵帝的时候达到了极致,也正是这一原因,生于东汉末年的曹操才有了显赫的身世背景。曹操的父亲曹嵩曾高居太尉一职,又是极受桓帝宠信的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曹氏家族可以说是位高权重,显赫一时。
189年,汉灵帝去世,14岁的少帝刘辨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皇舅大将军何进受命辅政。何进对宦官集团一直恨之入骨,虽有曹操等人相助,还觉势单力孤,于是,他暗中招董卓进京,帮助他铲除宦官集团。董卓未至,何进已被宦官集团杀掉。董卓进京后,废掉刘辨,改立9岁的皇子刘协做了皇帝,他还自封丞相,独揽了汉朝大权。
董卓很赏识曹操的才干,但曹操却根本不想为他效力。为反对董卓的倒行逆施,曹操和关东的一些刺史、太子一起推举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从此,东汉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在讨逆过程中,盟主袁绍和其他剌史、太守都想坐收渔翁之利,害得曹操人马损失惨重,只得重新招募军队。当时,黄巾起义烈火遍地,曹操施展谋略,大败青州军,得降兵30万,组成青州兵,开始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许昌建立政治中心。为了保证军粮的供应,曹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屯田、军屯、兴修水利、推广水稻种植等,不但解决了军粮问题,而且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社会得到稳定,为统一北方创造了条件。
曹操一边发展生产、积聚力量,一边继续进 行兼并战争、他先后消灭吕布、张绣、袁术等军阀势力,地盘不断扩大。
曹操爱财如命、求贤若渴,他多次颁布招贤令,惟才是举。一时间曹操门下猛将如云,谋臣似雨,盛况空前。
200年,袁绍起兵10万进功曹操,企图一举消灭曹军。当时袁绍人多势重,而曹操的军队很少,军粮又不够充足,但是曹操最终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接着曹操又率兵陆续占领冀、青、并、幽四州,一举消灭了袁绍的力量。此后,曹操还解除游牧民族乌桓和鲜卑对北方边境的威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北方统一,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军阀混战的局面,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曹操一直对孙权占据的江东,刘表领有的荆州虎视耽耽。208年,曹操发兵南下,兵不血刃,取得荆州,将刘备赶到了夏口。随后又率大军20万,进驻江陵。
为了对抗曹操,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与曹操在赤壁展开决战。曹操的士兵大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性,为了便于作战,曹操就让工匠把所有舰船用铁链固定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减少风浪的颠簸,人马如履平地。擅长水战的江东将领黄盖看出曹操连环船的弊病,就和都督周瑜设计采用火攻,使得曹操几乎全军覆没,狼狈地从华容道退回中原。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开始以防御为主,集中精力经营北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优秀的文学家,诗人,他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组者,还留下了一些流传千古的佳作名篇。《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丶《短歌行》等都是传唱千年的佳作。

回答者:文藻巧翁日期:2021年04月25日

曹操(155——220)政治家。字孟德,小名阿瞒。魏武帝。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出身宦官家庭。祖父曹滕是声威显赫大宦官,父曹嵩是曹滕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出身非名门望族,受世族轻贱,不以为意,胸怀大志。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后加入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初平三年(192年)进据兖州,诱降黄巾军30余万,选练精锐编为“青州军”。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都许(河南许昌县东),用其名义号令诸侯,扩大了政治影响。在许昌等地实行屯田,积蓄军资,次第翦灭黄河以南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之役以少胜多,大败北方军阀袁绍,兼并青、冀、幽、并四州,又挫败南侵的少数民族乌恒蹋顿单于,使分裂的中国北方重归一统。建安十三年(238年)进位为丞相,寻将南下,被吳国孙权和蜀国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于是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不久封魏王。曹操死后,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帝。曹操在统一中原,奠定魏国基业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使北方社会凋敝的经济走向复苏,秩序由乱而治。这些措施主要有:①屯田和兴修水利。曹操在收降黄巾军以后,拥有大批耕牛、人力,于是在许昌附近开辟屯田,命郡国各置田官,募集流亡,广泛推行屯田制度。屯田军被编成军队形式,分种国有土地,按四六分成比例向国家缴纳地租,虽负担较重,但生活较有保障,使曹操在较短时间内缓解了军粮匮乏问题。他还锐意兴建水利工程,先后组织人力修筑淮河流域的芍陂、关中的临晋陂、幽州的戾陵遏等水利灌溉设施。这些振兴农业的措施成效显著,所以后来的一些统治者仿行。②唯才是举。曹操在政治上是位力图清除积弊以实现其雄心大志的改革家,在选任官吏上行用新法。东汉以来,世族门阀的势力盘根错节。曹操积极争取朝野名士的支持,藉其威望镇怃地方,不少失意文士远道投奔,成为他的得力辅弼。对不肯攀附的名士,予以打击,先后杀孔融、杨修、魏讽,意在摆脱名门豪族势力的钤辖以树立专制统治。他主张“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选官原则。三次发布“唯才是举”的求贤令,将不齿于名教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材,以及“高才异质”的文吏一概网罗搜求,对制止世族地主专擅政权,重建专制集权统治,起到积极作用。他精熟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有文采,诗篇气魄宏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新简洁,在文学史上与子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建安文学的代表。

回答者:岁月绵长5D日期:2023年02月08日

曹操,可谓是中国历史上世人皆知的人物。民间关于他的俗语、谚语数不胜数。最常用的是,说曹操,曹操就到。

在军事才能方面。曹操精通兵法,重贤爱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收录中下层人物组成集权集团,抑制豪强,发展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战术上采取灵活多变、因奇设计、任势制胜,兵不厌诈等计策。

在政治功绩方面。曹操在东汉朝濒临灭亡之际,在管辖的北方地区大肆屯田,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军需物资的供给,稳定了汉魏政权,也为西晋的统一打下牢靠的政治基础。

在文学成就方面。曹操的文学、诗歌、书法上皆有深湛的修养与造诣。他的诗歌抒发了政治抱负与爱国爱民的情怀,如《观沧海》和《短歌行》等。

因此,曹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英雄。历史英雄人物的出现,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历史的偶然性。历史上对于曹操的评价不一,对曹操的理解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