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巴以战争牵制美国的精力,美国依然不愿意放弃在南海挑起事端,根据2024年1月3日消息,菲律宾和美国海军又在南海组织了所谓第二次南海联合巡逻,菲律宾海军出动了“格雷戈里奥·德尔皮拉尔”、“拉蒙·阿尔卡拉兹”号巡逻舰和船坞登陆舰“南达沃”号,美国海军出动了“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除了一艘航母外,还有一艘巡洋舰、两艘驱逐舰。
美军航母抵达黄岩岛附近
美菲搞出联合巡航了,还是第二次
本来“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在去年12月份,已经摆出一个西进中东,准备与“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联手,参与对也门胡塞武装作战行动的样子,可是刚从新加坡出发没有多久,又折返回了南海。在2024年元旦前后,“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一直在黄岩岛附近活动。
美国航母突然返回南海,并跑到黄岩岛活动,原因也相当简单,怕菲律宾打退堂鼓,菲律宾敢于公开挑衅中国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在背后撑腰。本来在美国的支持下,菲律宾在南海一再挑起事端,尤其是在去年12月份,似乎把形势又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伴随着红海形势紧张,美国抽调航空母舰西进,让菲律宾有一种自己被抛弃的感觉。也因此,在美国航空母舰离开南海之后,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似乎发生了变化。
福建号曝光最新动向
福建舰正装露面,3条弹射器很抢眼
菲律宾一度改变态度确实让南海平静了几天,但是风浪未平!伴随美国航母现身黄岩岛,菲律宾方面又开始嚣张起来。航母战斗群是美国维持全球霸权的重要支柱,几乎什么地区形势紧张就可以看到美军航母的身影。
这回有所不同了,当美军航母与菲律宾巡航南海之时,福建舰亮相完整状态,在2024年1月2日,在中国央视《新闻联播》中公布了中国海军福建舰的最新画面,电磁弹射器与舰载机亮相,舰上的3条电磁弹射器清晰可见,还有舰岛,雷达,后甲板飞机整备点,阻拦区,弹药升降机,近防武器和侧舷窗完全展示出来,而且在飞行甲板上,停放了1架歼-15舰载机模型。还有舰体左舷被熏黑,说明可能已经进行了多次辅助动力测试。
有舰载机模型上舰,就说明有地勤在训练
相关报道证明,中国海军福建号航空母舰已经进入了海试准备的前期阶段,距离加入海军服役不远了,中国海军航母由两艘增加到三艘完全可以期待。这就可以保证,在任何时期都有一艘航空母舰处于战备状态。
当然了,这一报道相当突然,也相当意外,简单地说,示威!复杂一点,用美国人听得懂的方式警告美国。美国一直谋求全球霸权,基础为军事实力,也因此美国人习惯于以实力来说话。无论说话多么动听,美国人都听不进去,但是你拿出足够的实力,美国人就不敢不听。
用美国人习惯的语言,警告美国人!
美国已经习惯于欺软怕硬,那么只有比美国更强,才能够让美国心悦诚服。美军的全球兵力投送,以航母为核心,也就是决定了,要克服美国,必须先克制航母,对付航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用航母,那么我们就必须走美国人的路,让美国无路可走,也发展自己的大型航母。
大航母我们也已有了
目前福建号航母的外观就相当漂亮,如果再搭载上全新的舰载机体系,歼-35舰载战斗机、空警-600舰载预警机、攻击-11舰载无人机等,那么就不只是漂亮,更将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了。只因美国赖以称霸大洋的大航母,我们也已有了。
无人舰载攻击机也要上舰了
中美的新一代航母名称中都带有一个“福”字,中国海军为“福建”号与美国海军为“福特”号航母。如果对比一下,“福特”号航母除了比“福建”号航母大一点,毕竟前者为10万吨级排水量,后者为8万出头的排水量,相差很明显的。
其实,对比相关数据,两者长度应该差不多,这是卫星照片空拍所展示的情况,看似差距较大的感觉应该是照片处理的后果,“福特”号的比例被缩小了,再加上拍摄角度略有不同,这才显得福建号的电磁弹射器较长,“福特”号的舰体更大一些。其实,“福特”号航母配备了4条电磁弹射器,但是有一条为备用的,实际也是3条,不比“福建”号多。
别人有的,我们一定会有
也许更大的问题动力,“福特”号为核动力,我们只能等到下一代的004型航母才能采用核动力,这也没什么问题,常规动力也常规动力的优点,比如:不存在更换核燃料等问题,出勤率更高,综合成本会便宜。核动力也不用急,等上几年吧,我们也会有核动力航母,10万吨级大航母也不用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中国航母技术的发展是非常快速的,每一艘航母都是一个进步,“福建”号只是中国航母的一个台阶,还会有更大更先进的航母,或许接下来还要建造,3到5艘的大型航空母舰。当中国的航母数量可以与美国一比高下的时候。中国海军航母规模达到美国三分之二规模时,美国对我们会更友好讲礼貌,也拥有十艘航母时,美国不敢再欺负我们了!
菲律宾期待美国撑腰,但是美国未必撑得住
如今也只有菲律宾完全没有意识到真正发生了什么,中美已经在暗中较量了,菲律宾夹在中美之间,不要想什么左右逢源了,小心被碾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