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乌克兰军队因为缺少炮弹陷入被动,无人机在战场的地位被进一步放大,因为穿越机和商用无人机可以在很多场景下替代炮弹,更关键的是无人机很省钱。早前,乌克兰就公布了在2024年生产100万架无人机的计划,现在北约也宣布加上一把火。
来自布鲁塞尔的北约国防部长会议的消息,讨论国防投资并为该联盟提供巩固战线,北约盟国计划今年联合向乌克兰提供100万架无人机。拉脱维亚和英国提供了无人机计划的更多细节,这两个国家正在领导该联盟。
随着穿越机在战场上的使用,乌克兰官员还警告说,俄罗斯拥有的此类系统数量远远超过乌军。
目前,乌克兰、北约联盟和俄罗斯,都在争分夺秒地量产无人机。但是,谁能在这场竞争中获得胜利,更关键的是如何能在国际市场上采购到足够多的关键配件,包括但不限于发动机、电机、导航、通信、红外、视频拍摄雷达和飞行控制模块等等。此前,中国已经发布了无人机及其配件出口限制令,但是想完全杜绝这些配件用于乌克兰战争是不可能的,因为西方国家和俄罗斯有的是变通办法。
看看网络上有个梗,俄乌战场实际上是深圳的几家公司之间的战斗。因为这一个城市的无人机上下游企业几乎近1500家,而整个中国有超过1万家无人机公司,占领全球市场的70%。
这就带来一个对中国来说非常棘手的问题:我们要不要进一步限制无人机配件出口?
我的个人意见是不要限制,甚至不要过度审查此前限制出口政策的执行情况。这并不等于中国要支持乌克兰和俄罗斯在战场上滥用商用无人机,而是这么做符合中国利益。
中国单方面限制无人机和配件出口,当然是负责人大国的表现,但是太认真就会损害中国相关企业的利益。更严重的情况是:乌克兰战场的需要一旦无法得到满足,就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催生对中国无人机产业构成冲击的强大竞争对手,进而长远影响中国商用无人机产业的发展。
中国更合理的做法是:不限制低端无人机配件的出口,同时观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适当放松高端配件的出口限制,确保让中国配件拥有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廉价无人机的技术优势,特别是产业链优势事关中国的战争潜力,也事关中国商用无人机产业的发展。商用无人机武器化趋势不可能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应历史潮流,而不是将自己隔绝在外,损害中国无人机产业链的长远利益,让西方企业有了发展空间,再后悔那可就晚了。俄乌冲突的长期化,非常有可能塑造出“无人机巨头”,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严重的伤害。
另外,中国军队也要尽快发展出自己的廉价无人机装备体系,并在部队试用,获得评估数据后推广使用。增加中国军队的廉价无人机采购数量,不但能大量节约军费,提升部队战斗力,同样也是扶持无人机产业的需要。
换个角度来看,中国无人机企业更应该积极拿出适应于中国军队的无人化作战解决方案,用科技发展牵引部队作战无人化发展,还能挣钱,何乐而不为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