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有关“风筝魏”的一切资料和俗世奇人风筝魏的故事概括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有关“风筝魏”的一切资料和俗世奇人风筝魏的故事概括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有关“风筝魏”的一切资料
风筝,旧称“纸鸢”或“纸鹞”,在中国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古人曾用木料或皮革制成较大的风筝,上面可载人负物,借风力放飞天空,用于军事侦察或投递信息。后来,风筝成为中国宫廷贵族的玩具。五代(907-960)时,李邺在宫中做纸鸢,于鸢首置一竹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筝”是中国古代的乐器,风筝命名由此而来。宋元以后,风筝逐渐普及到民间,明清时期广为流传。“风筝魏”创始人魏元泰,清同治十一年(1872)六月八日生于天津。其家境贫困,中途辍学,16岁到北门内蒋记“天福斋”扎彩铺学徒。四年期满,不仅学会扎彩(给死人烧的冥器)手艺,还学会扎制风筝,在城里鼓楼东大街开设了以其父命名的魏记“长清斋扎彩棚”。除制售扎彩外,大部分时间研究风筝的制作技艺。
魏元泰用榫接骨架做法,代替用纸捻、丝线捆绑;用焊制小锡箍衔接骨架,克服羽毛管易折损、虫蛀的缺陷,使体积大的风筝也能折叠自如。“魏记”风筝各部位比例与实物相似,重心位置合理,飞行平稳,放飞成功率通常达100%。
“魏记”风筝有不少绝活。其中“送饭”、“背负锣鼓”、“变字变色”、“变换方位”和“撒”等,都深受人们喜爱。
“送饭”由大小两个风筝组成,俗称“母子风筝”。防飞时,大风筝先飞向天空后,小风筝直奔大风筝飞去,大小风筝在蓝天飞舞。小风筝也可从空中回到地面,再由地面飞向天空,犹如孩子为母亲送饭。故名“送饭”。
“背负锣鼓”,即在风筝上安锣鼓,起飞后,借风力,使风筝能自动敲打出锣鼓声。
“变色变字”,“变色”是使特制的风筝在蓝天上被风吹得向阳向阴,显示不同色彩;“变字”,即在风筝上装有标语,放飞后,只需用力一抻线,风筝机关打开,一幅标语垂下。
“变换方位”,即一组风筝借风和线的拉力,在空中变换位置。
“撒”,即在风筝上夹带一些,当风筝在空中飘飞时,只需用力抻线,即随风飘落。
“魏记”风筝题材丰富,有仿生的飞禽走兽;有山水、人物,均选型生动,做工精细,彩绘逼真,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在海内外赢得很高赞誉。清代末年,慈禧太后曾派太监来津向魏元泰定做风筝。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亲自购买他的风筝。清末皇帝溥仪在津居住时,也曾派人购“魏记”风筝。1912年,他的11件风筝在天津河北公园展出,获级的直隶出品展览会金牌。1914年,“魏记”风筝作为展品,被送到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地区万国博览会,获得金牌奖章和奖状。
1961年5月14日,魏元泰逝世,魏慎行继承其业。魏慎行系魏元泰胞兄魏元章之子,生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是“风筝魏”第二代传人。魏慎行从12岁起在自家作坊里跟叔父魏元泰学艺,因得真传,在风筝的动静平衡等方面有独特的建树。
第三代传人是魏慎行的儿子魏永昌、女儿魏永珍。
“风筝魏”的第四代传人是魏永昌之子魏国秋,生于1961年,从18岁随其祖父、父亲学艺。它的作品,即传统又现代,保持了造型多、彩绘真、特技精、飞行稳、重德操和常创新的特色。他制作的“锣鼓雁”,可在空中敲打出优美的。“飞鹰”、“龙睛鱼”、“螃蟹”和“松鹤延年”等风筝作品是他的代表作。
天津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制作的风筝称“风筝魏”。1872年魏元泰生于天津,自幼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他对制作风筝产生浓厚兴趣。为了提高扎风筝的造诣,他反复研究飞禽和飞虫的飞翔姿态以及它们的身躯各部位的比例关系,并应用于风筝的制作。以前的风筝,以硬翅为主,造型简单,色彩单调,为整体式。他扎的风筝可以拆展折叠,一尺多长的大风筝,折叠后可放在一个小信封里,便于收藏和携带。
天津风筝的制作,历史久远,工艺精湛,从清代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十美画放风筝》上即可得到证实,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10种风筝。对天津风筝制作技艺做出重大贡献,享誉中外的是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1872一1961年)。他一生从事风筝制作,苦心钻研,大胆创新,先后研制了平拍式、立体式、串式和整体式、组合式(即软翅)风筝,还创造了折叠风筝,一生研制风筝200余种,被人称誉为“风筝魏”。
魏记风筝的主要特点是用料讲究(筝面多用绸绢,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毛竹等)、造型多样(造型、结构、尺寸大小等)、工艺精湛(穿眼扣榫、变色、变位特技等)、彩绘逼真(重彩、退晕等)、飞行平稳。魏记风筝在1914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和奖状,在国内比赛中也名列前茅。魏记风筝在国内和我市博物馆均有收藏陈列,并曾销往国外。
魏元泰的后代魏慎行(侄)、魏永昌(侄孙)、魏永珍(侄孙女)、魏国秋(魏永昌之次子)等继承家业,研制风筝,使“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的民间工艺不断发展。
俗世奇人风筝魏的故事概括
风筝魏是天津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制作的风筝,故称“风筝魏”。1872年魏元泰生于天津,自幼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他对制作风筝产生浓厚兴趣。为了提高扎风筝的造诣,他反复研究飞禽和飞虫的飞翔姿态以及它们的身躯各部位的比例关系,并应用于风筝的制作。以前的风筝,以硬翅为主,造型简单,色彩也比较单调,为整体式。他扎的风筝可以拆展折叠,一尺多长的大风筝,折叠后可放在一个小信封里,便于收藏和携带。他研制的平板式、弓子式、立体式、串式和袖珍式风筝近200余种。在着色上富于民族特色,并吸收了古建筑彩绘上使用的退晕法以及冷暖对比色调,使之更加适合高空放飞的特点。1914年,他带着风筝,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了金牌奖章和证书。现在魏元泰的侄子魏慎行,侄孙魏永昌继承了他的事业,都在天津工艺美术厂工作,担任工艺师,并培养了许多徒弟,他们设计的新样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