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北疆同心聊历史日期:06月30日

内斗加速了太平天国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一定会失败,这样的结局是无可避免的。

首先,“拜上帝会”非驴非马,既不是洋人认同的基督教,也不是历史上打着宗教旗号起事的——如白莲教等等——因此得不到广泛支持,再加上定都天京后天国领导集团腐化堕落,使其失去了锐气和朝气。

其次,太平天国政出多门,而这正是“天京事变”的导火索。

古人云:一国三公,吾谁是从?

可见最高领导的权力是不容分享的。

任何一个组织要想成长壮大都必须从无序走向有序,在一个领导核心的凝聚下,群策群力奋发图强,这样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就像朱元璋那样。

但是,如果政出多门,那么就很容易从有序走向失序——就像太平天国那样,“永安封王”后形成了一个名义上的最高领导——洪秀全以及一个事实上的最高领导——杨秀清。

结果,造成了潜在的权力冲突。

而这种权力冲突随着天国事业的发展,领导群体权力欲望的增长只会越来越严重。

最后,这种权力冲突以洪杨二人的自相残杀而告终。期间,其他觊觎权力的人也卷入其中,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野心家北王韦昌辉被杀,有能力却遭到猜忌的翼王石达开出走。

“天京事变”削弱了天国自身的实力,使其从暂时的鼎盛期跌落,从而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

即使洪秀全大力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等比较出色的青年将领,也没有办法弥补“天京事变”给太平天国造成的伤害。

最后,1864年7月,湘军首领曾国藩攻破南京,太平天国运动终于失败。

回答者:天问晨曦日期:04月02日

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它能在富庶的长三角搞割据,跟清廷政权,锣对锣鼓对鼓地打了十几年,在历代起义运动中是极为罕见的。可是,同样都是农民起义了十几年,朱元璋能成功称帝,太平天国为何却失败了?

太平天国运动,是对异族统治的一次大反抗,是反清复明运动的继续。从此汉族开始登上清朝政治舞台,掌握国家命运,开始了民族振兴之路。

太平天国运动,彻底动摇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唤醒了民众,振奋了有志青年,有了洋务运动,有了康梁,有了戊戌变法,有了孙中山袁世凯……

没有太平天国运动,满清的统治仍是铁桶一般,继续由闭目塞听,不知进取的满清贵族把持朝政,必将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地,列强瓜分,中国四分五裂,中华文明将丧失殆尽。

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自身找原因的话,一是杨秀清和洪秀全的二元领袖体制的失衡,最终演化为天京事变,这场内战导致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天京大内讧,作为失败的首因,历代农民起义,就没见过这么内讧的,几天之内,就把自己的核心领导层杀了个干净。历代政权建立后内部的清洗,都是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温水煮青蛙,天京这事搞得太烂了。

二是他不承认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受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民国还于1929年出台了一部《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法案》,为太平天国正名。

在此之前的历代农民起义,形成割据政权的时间都很晚,李自成割据荆襄是崇祯十六年,此时的明朝已经就剩下一口气了。朱元璋割据虽早,但长期没有被元廷针对,更早的黄巢等农民军则被认为是流寇了。

在整个太平天国的历史中,它始终是以正规战的形式,面对清政府的全力围剿。虽然在同时期也有捻军、天地会、大成国等农民起义,但清政府对于太平天国的围剿,始终放在最高级。

太平天国面对的形势,远比朱元璋差的多,朱元璋起义时面对的元朝,正沉迷于内斗中不可自拔,徐达都开始北伐了,元廷还在内讧。

太平天国前期发展迅猛,因为清廷的军队早就糜烂不堪了,八旗绿营统统不行了,理论上最后的依靠,只有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

其他的清军,当时要多废有多废,如果不是太平天国自己内斗,清军根本无法取胜。就算最后南京城破,三千多缺衣少食的太平军,居然能从十万湘军包围圈正面突围。

1851年的独鳌山之战中,太平军以七勇士向多达千余人的清军发动冲击,清军竟然无一人敢肉搏,而是突然溃散,连阵地都不要了,“全行弃营,哄然由山顶溃下”,甚至“有跪受贼刃者”,把清军副都统乌兰泰差点逼到自杀。

事后乌兰泰在奏折中痛心疾首地报告皇帝:“奴才在山下看的甚真,仅止七贼。以一千兵不及七贼,突出情理之外”。

太平天国之前,清廷严格控制汉人掌兵。等到了太平天国时,不得已开放了汉人掌兵,出现了各种兵勇,出现了曾国藩,左宗棠等地方实力派。

太平军进攻南京的战略构想,确实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定都天京的战略,就极其失败。包括伟人在内,都认为定都天京,是一个错误的做法,他没有抓住主次矛盾。

攻克天京,在正面意义上,一来有利于扛起反清复明之大旗,重新开创新王朝的宏愿,还能拿下清朝的赋税重地,是歼灭清军有生力量好机会。

二来,也可为太平天国壮大声势,使不满于朝廷统治的人,开始出现反叛心思,并在攻克天京的未来一段时间里,根据形势的变化,策定攻守之战略。

但定都天京,就意味着要将主要的力量,用于维护天京为中心的太平天国根据地,而这又意味着,必将面临喘息之后的清朝的全力围剿。

战争的目的,是在于消灭战争,天京的确易守难攻,但是,反而成为了太平军的包袱,太平军并没有发动运动战的本事,而是围绕天京作为根据地,四面出击,失去了推翻满清王朝的最佳时机。

从后来的太平军北伐看,如果在攻克天京之后乘胜追击,很有可能推翻掉军队战斗力腐化严重的满清王朝。而太平军止步江南,则给清廷以喘息的机会。

四面出击又疲于奔命的太平天国,如果没有一场如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负,则注定要与清朝陷入到一场持久战的深渊,但满清王朝毕竟存在着统治基础,也有如曾国藩,左宗棠等牛人作为对手。

并且定都天京,必然要提前面临一个完整性政权所要面对的制度改革、处理各类矛盾等等一系列问题。 《天朝田亩制度》 虽好,却只能是空中楼阁。

《资政新篇》 ,则又因为陷入战火而难以实施,利益的分配,以及内部的争权夺利,使得太平天国陷入灭亡的深渊。可以说,定都天京,就是这一系列事件的起点。

太平军内部倾轧太严重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作为军师和内部润滑剂的冯云山没了,之后再没人愿意,或者说有能力和有眼光来调停上层矛盾,洪、李、韦等人都忙着争权夺利,结果导致西征和北伐出击时,再没有诸王级别的领导参与其中。

太平天国之所以能坚持十四年,天京(南京)城的城防坚固也功不可没。明初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将南京城建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城墙长达35公里,高14~26米,辟有城门13座, “高坚甲于天下”

清军围困天京城,面对高大坚固、把守严密的天京城门、城墙,主要使用冷兵器,只有少量火枪火炮的清军,整整两年都无法攻破天京城。

最后清军发现了天京城的一处致命薄弱处,公元1864年7月19日,清军在太平门东边城墙下埋入3万斤炸药,将其引爆。一声巨响,惊天动地,城墙被炸开二十多丈。大批清军蜂拥而入。

太平军虽然拚死抵抗,终究没能抵挡住如狼似虎的清军,天京城遂告失陷……至此,经过十四年,太平天国运动方才宣告失败!

南京的城防,在太平军手上就固若金汤守了十几年,但之前,太平军进攻南京时,也就一会儿,清军就崩掉了,说明城墙、工事、堡垒都是次要的,人才是主要的因素。

鲜为人知的是,太平军攻占南京外城极其轻松,但进攻内城却吃了大亏,原因是守南京外围的清军都是绿营兵,长期欠饷又不训练,太平军一来就一哄而散。而守内城的是八旗兵,待遇高且定期训练,自然拼死抵抗。

当时的皇上咸丰帝,并不比洪秀全强,他可谓是个脾气好的崇祯皇帝,刚愎自用而又无能。应该说咸丰继位后,也算是奋发努力的,可处处用不对地方。

咸丰死后,他精明强干的老婆慈禧,和更精明强干的弟弟恭亲王奕䜣上位,英法为了保住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开始援助清政府甚至直接下场作战,以1861年咸丰之死为分界线,之后太平天国局势便迅速恶化并被绞杀。

英法是能够决定战争胜负的场外力量,他们最早也是选边下注,英法一开始的判断,是大清要完,所以也和太平军接触,但后来发现,太平军打不垮清朝,加上北京条约以及太平军多次进逼上海,于是决定和太平军翻脸。

选择倒向清政府,或许也就是一念之差,毕竟太平天国灭亡后,英国又有政客后悔了,因为清政府里保守派势力还是很强,伊藤博文后来还吐槽,你们英国人瞎管闲事,帮清廷灭了太平天国就是个错误。

因此,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除了其自身的原因,满清也是“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用卖国投降,取得了英法等外部力量的支持;用答应不平等条约,来换取对太平军助剿。而太平天国不如大清会卖国,还要脸,于是站着被内外反动势力打死了,这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他们的原因!

回答者:KeepTheHope日期:04月06日

因为太平天国从很早开始就是二元体制,洪杨是并列的,特别是洪秀全很早就不管事了

回答者:李金龙8c日期:04月02日

朱元章能严肃軍纪是关键一步 ,并且内有谋臣,外有战将邻导集团有实力 。洪秀全则不然,领导能力差多了,所以內斗不断。

回答者:艾迪特日期:04月03日

这个问题很好。值得深入研究分析。我目前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朱元璋在解决北元前,采用的是“共富贵”的策略,即对于部属采用高封赏,小处罚;二是“高筑墙,缓称王”降低外部压力,巨大的外部压力,很容易引起内部争斗;三是任人唯亲、任人唯能。对比朱元璋与洪秀全在用人识人方面,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