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好,相信很多人对关于蒲公英的资料你了解吗和关于蒲公英的资料有哪些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关于蒲公英的资料你了解吗和关于蒲公英的资料有哪些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一些困惑。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蒲公英的资料,你了解吗?

相信对于蒲公英很多人都是不陌生的,那么你们了解蒲公英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蒲公英的资料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蒲公英
蒲公英,又叫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的根为圆锥状,表面棕褐色,皱缩,蒲公英的叶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它的花葶上部紫红色,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总苞钟状,瘦果暗褐色,长冠毛白色,花果期4-10月蒲公英的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蒲公英还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的功效。蒲公英能够治疗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的疾病。蒲公英具有很高的用价值,而且还能成为美味的菜肴。
蒲公英
蒲公英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十六、七岁的大姑娘患了乳痈,又红又肿,疼痛难忍。但她羞于开口,只好强忍着。这事被她母亲知道了,以为女儿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姑娘见母亲怀疑自己的贞节,又羞又气,更无脸见人,便横下一条心,在夜晚偷偷逃出家园投河自尽。当时河边有一渔船,上有一个蒲姓老公和女儿小英正在月光下撒网捕鱼。他们救起了姑娘,问清了投河的根由。
第二天,小英按照父亲的指点,从山上挖了一种草,翠绿的披针形叶,上被白色丝状毛,边缘呈锯齿状,顶端长着一个松散的白绒球。风一吹,就分离开来,飘浮空中,活象一个个降落伞。
小英采回了这种小草,洗净后捣烂成泥,敷在姑娘的乳痈上,不几天就霍然而愈。以后,姑娘将这草带回家园栽种。为了纪念渔家父女,便叫这种野草为蒲公英。
好了,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的相关内容,大家是不是对蒲公英有了更多的了解呢?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

返回目录

关于蒲公英的资料有哪些

1、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2、拉丁文:HerbaTaraxaci
3、英文:Dandelion
4、来源:为菊科蒲公英属植物蒲公英的带根全草。
5、性味归经:寒、甘、苦。归肝、胃经。
6、有效成分:蒲公英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胆碱、菊糖和果胶等。
7、植物形态:蒲公英为多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高10~25厘米。根深长,单一或分枝。叶根生,排成莲座状;叶片矩圆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5厘米,宽2~3.5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下延成叶柄状,边缘浅裂或作不规则羽状分裂,裂片齿牙状或三角状,全缘或具疏齿,绿色,或在边缘带淡紫色斑,被白色丝状毛。花茎上部密被白色丝状毛;头状花序单一,顶生,直径2.5~3.5厘米,全部为舌状花;瘦果倒披针形,长4~5毫米,宽约1.5毫米,外具纵棱,有多数刺状突起,着生白色冠毛。花期4~5月,果期6~7月。
8、生长特性:生长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9、采集方法:夏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取,除净泥土,晒干。
10、药材性状:蒲公英呈皱缩卷曲的团块,干燥的根,略呈圆锥状,弯曲,表面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或已脱落。叶基生,多皱缩成团,或成卷曲的条片。外表绿褐色或暗灰绿色,下表面主脉明显。花茎1至数条,每条顶生头状花序,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的可见多数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
11、药理作用:蒲公英煎剂或浸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卡他球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抑制胃酸分泌,有抗溃疡和保护胃黏膜作用。提取液还能拮抗内毒素。
12、蒲公英的应用:
(1)用于热毒肿疮等证。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作用与紫花地丁相似,且常同用。治痈肿疔毒,常配伍金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如五味消毒饮;治乳痈可单用,鲜品内服或捣敷;也可以蒲公英配伍忍冬藤,捣汁服用,用于火毒较盛之证。如果陪鱼腥草、芦根、冬瓜仁,可用于肺痈咳吐浓痰,胸痛等证;配赤芍、牡丹皮、大黄等,可用于肠痈热度雍盛之证;与板蓝根、玄参同用,则可治咽喉肿痛。
此外,单用蒲公英或配伍菊花、龙胆草、黄芩等,又能治目赤肿痛。
(2)用于湿热黄疸及小便淋漓涩痛。蒲公英能清热利湿和解毒。前者多与茵陈配伍,后者常与金钱草、茅根同用。
13、药用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散结,主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14、事项注意:大量可致缓泻。
15、蒲公英提取物:蒲公英提取物是以蒲公英为原料经筛选、提取、过滤、浓缩、喷雾干燥所得。
16、参考文献:
(1)江苏科学技术社《中药鉴定学》1989年9月第1版。
(2)江苏凤凰科学技术社《中草药全图鉴》2016年3月第1版。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