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的死只是加速明朝的灭亡,连年大旱,灾荒不多,气数已尽,灭亡是迟早的事情,没有魏忠贤制衡其他集团势力,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1368年,朱元璋正式创立大明帝国。和历史上哪家皇帝都一样,朱元璋也希望着自己的大明王朝能够千秋万代,永不凋零。平时朱元璋除了每天处理政务之外,基本上就是想着怎么能够使大明王朝,延续万年不断。因此他让刘伯温去斩了各地的龙脉,尽管最终还是放没能斩断长白山的龙脉。
话说斩了龙脉之后,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于是,有一次朱元璋,就委婉的请教足智多谋的刘伯温,想让他算一算自己的大明公司到底能延续多少年?
刘伯温大家都知道,正史上他称是著名的政治军事家,也是一个文学家。朱元璋把他尊称为刘邦手下谋臣张良一般。而民间多把刘伯温与三国演义中半人半神的诸葛亮相提并论,都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更神奇的是刘伯温还被传言为一个著名的预言家。
刘伯温掐指一算,就知道千秋万代肯定是做梦,所以刘伯温对朱元璋说:“大明王朝的将会到万子万孙之后。”朱元璋一听非常高兴。他欺负朱元璋是一个文盲,还就出了一个谜语,而这个谜语就是刘伯温所著的《烧饼歌》。烧饼歌中关于明朝有这么几句话:“谁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忠臣贤士尽沉沦,天启其衷乩更纷。纵有胸怀光坦白,乾坤不属旧明君。”
这些诗句看起来是大明会千秋万代,实际上却暗藏奥秘。
如今我们再来看刘伯温的预言,发现居然神奇的符合了历史,万子万孙只的便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万历皇帝的年号。而那“八千女鬼乱朝纲”讲的便一个字“魏”,而“忠臣贤士尽沉沦”讲得便就是这魏忠贤了。
当然预言归预言,只不过是一场历史的牵强附会罢了。我们还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魏忠贤。
那么按理说魏忠贤应该是乱臣贼子,为什么又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呢?”,这句话又是来自哪里呢?
魏忠贤的确在历史上被骂的很惨。他也做过许多残害忠良的事情,作为一个宦官,他勾结上皇乳母客氏,扰乱朝纲,曾经一度成为大明朝真正的掌权人。也就是在他掌权之时,排除异己,不断的残害朝中士大夫一族,稳定自己的政权。因此受到了朝中东林党的猛烈抨击,东林党人非常期盼着能够灭掉魏忠贤。在崇祯皇帝上位后,东林党人不断上书启奏魏忠贤的死罪,崇祯也明白魏忠贤是自己掌控权力的最大阻碍,于是崇祯皇帝就这样将魏忠贤送上了死刑架。
然而崇祯13年3月份的一天,李自成带领着自己的起义军攻到北京,崇祯皇帝在这一霎那终于明白了,父亲对自己说的:“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崇祯皇帝在这一刻才明白对于大明朝来说,谁才是蛀虫,谁才是奸臣?崇祯皇帝的贴身太监曹化淳发出了“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感慨,也正是以为这句话让崇祯皇帝明白了是被谁玩死的。
为什么那些官商贵族非要弄死魏忠贤,魏忠贤当权之时,为什么农民出身的李自成并没有造反?
其实魏忠贤当权之时,大力打压的就是那些官商贵族,但实际上他对老百姓非常好。他他自己是农民出身,所以对那些贵族大夫大肆压榨,而使得他受到了来自这些官员的抵抗。
我们还应该明白一个问题,大明并非亡在了金人的入侵,而是死在了自身的农民起义。魏忠贤一死之后,大明国库慢慢空虚。而当时,西北地区接连大旱,朝廷又没有钱来资助。如果魏忠贤还在世的话,那些官员商家迫于他的压力,无奈就只能出钱镇压,所以民变的可能性会变得很小。
其次魏忠贤对明朝以文制武的弊端进行了修正,这其实也是歪打正着。明朝武将在外征战,说不定哪天就被朝中的文臣所陷害,抢了功。而魏忠贤是怎么做的呢?他就对武将说你只管打仗,给我钱就好了,我罩着你,保证你不会出事。魏忠贤这样做,虽然不是什么正当手段,但他的确保护了武将的性命,也让那些拿笔杆子的文官没有漏洞可钻。
而魏忠贤一死,那些士大夫阶层又崛起,文官不断加强对百姓的压榨,增加税收,而武将也受到了文官的压制,导致后期,那些名将卢象升,孙传庭都被冤枉而死,大明的军事实力大大削弱。
虽然说魏忠贤并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对明朝还算忠心耿耿。说他不死能够拯救大明朝,还是夸张了一点。但那些真正希望他死的人才是大明朝的蛀虫,崇祯杀掉的是一只忠心耿耿的恶犬,而他留下的却是一群见风使舵的老鼠罢了。
在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在煤山上的那棵老歪脖子树上上吊的前几天,大太监曹化淳见大明灭亡之势已无力回天说到:“忠贤若在,此事不至此”。
其实万历皇帝和魏忠贤也并不是平常我们想象的那么混暗。主要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和魏忠贤把东林党那群文人得罪了,那些文人自然而然的要把这两位黑的连妈都不认识的地步。
历史上明熹宗在临终时对弟弟信王朱由说:“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可崇祯帝一登基就把魏忠贤给干掉了。恐怕十七年后在煤山上准备上吊的崇祯帝才明白哥哥的嘱托,不知道内心有多少只草尼玛在奔腾。要知道在魏忠贤权倾朝野时的东北,虽然萨尔浒之战大败,但是魏忠贤任用熊廷弼把努尔哈赤打的叫爸爸,亲自跑到后金的势力范围内巡视,袁崇焕宁远大捷一炮把努尔哈赤打成重伤,不久就“挂了电话”。
在魏忠贤延续明神宗征收商业税、出版税、矿税、盐税,还允许老百姓穿丝绸,说白了只要你交钱。这也就解释了明末神宗、熹宗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而且在灾年对灾区减轻傜役,对江南商贾富贵之地给以重税,种种政策也就自然的得罪了那些文人。那些东林党的文人道德口号喊得整天响,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喂草。就容不下相对于他们干实事的阉党,借崇祯帝的手干掉了魏忠贤。
最后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崇祯帝叫群臣们捐钱,要搜刮几百万的国丈捐钱,可这国丈才捐一万。被太监一通狂揍!
居然在崇祯自缢后的南明政权还是保持这这种习气,当清兵快打到南京时,他们还在争皇位!笔者真是纳闷南明还能坚持十八年之久,奇迹!
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句话对,也不对,魏若不死明廷不一定会在崇祯手上覆亡,有可能还能苟延残喘个二三十年,说它不对,是因为明廷此时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覆灭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而不是是与否的问题,明廷有一套成熟的文官制度保证了皇帝撂挑子依然可以让朝政正常运行,明代以前朝廷的纠错制度靠的是御史大夫进言以及皇帝推翻前代冤案,到了明代,皇帝出口成宪,后代推翻前代所判极为困难,锦衣卫与东西两厂就是皇权不信任文臣武将的具体表现,太祖与成祖当庭刑杖大臣,让读书人尊严全无,从而让文人与朝廷离心,而先天的缺陷是明廷优待读书人,但培养方式却是让读书人成了在明廷身体上吸血的蛀虫。重文轻武发展到了极端,一个七品县令能直接将三品武将按倒杖打,胡乱指挥,仗打赢了是文臣帷幄运筹有方,仗打输了就是武将怕死,文武离心,武将怕仗打赢了就是毙命之日,最后发展到了文臣领兵,仗打好了又怕派系得利就死命在后方拖后腿,这又以东林党为最,明末剿灭农民起义一次次眼见成功都败在一方吃人饭不干人事的御史身上,到了明末土地兼并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宗室与士大夫拿到了大部分的土地却不上缴赋税,失地农民的赋税依然上缴,农民根本活不下去,而代表江南十大夫的东林党,手上握有大量土地,又兼兴盛工商业,手握大量财富却不愿上缴半分赋税,足见东林党的无耻根本,而魏却是大力征收商税,因为土地已经集中到宗室与士大夫手上,已经无法收税了,魏跟东林党的争执已经无可避免,魏还是务实的,至少他在任期间,农民起义均能扑灭,收商税补充国库充实东部防线,后金根本无法入关,在大局上哪怕知道孙承宗为东林党依然大胆启用,其格局不是那些为反对而反对的东林党能比的,只是满清入关后,明史多为东林党人所修,为尊者讳,而宦官一向又是背锅的最佳人选,魏的本来明目更加不可见
这个说法怎么样,姑且不论,不过这里既然提到这个问题,我想原因无非就是魏忠贤的作用。
历史上记载的魏忠贤未必是真的
明末由于商人的发展,可是古代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他们的财富和他们的地位严重不对等,所以他们就培养一批文人去朝中做官,这就是后来说的东林党人,东林党人敢和皇帝叫板,让皇权很多时候受制于大臣,明末帝王普遍有这个情况。
天启皇帝的做法是随便你们怎么闹,反正你们手里没权,我没钱了就让魏忠贤去砍头抄家,所以魏忠贤是用来制衡东林党势力的。而清朝之后修明史很多都是东林党人修的,所以魏忠贤的记载有偏差也是难免的。
崇祯继位,重用东林
天启去世以后,崇祯继位,上来就把魏忠贤杀了,然后重用东林党,可是崇祯这个人用人无度,前后换了五个大学士,自己足够节俭,却依然没钱,要是有魏忠贤,让他去抄家不就完了,所以他就有钱,有钱就都好办了,全国兵马随便调动,再不济也不会让李自成把都城占领了。
而崇祯让大臣捐钱大臣纷纷没钱,可是李自成过来直接搜刮带走7000万两。
所以有了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大概就是指崇祯的用人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