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相信很多人对七国之乱中汉景帝冤杀晁错的原因是什么和汉武帝为何要杀晁错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国之乱中汉景帝冤杀晁错的原因是什么和汉武帝为何要杀晁错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七国之乱中汉景帝冤杀晁错的原因是什么

晁错善于谋国,不善于谋身。晁错的人缘的确不好~
1.由于他提议变更法律,惹恼了朝中大臣;
2.由于他提议“削藩”,激怒了各地诸侯;
3.由于他要追究袁盎的责任,使得袁盎先下手为强。
但是这些都不能置晁错于死地,关键要看第一把手汉景帝的态度。
汉景帝这人嫉妒心很大,最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他年轻的时候和吴国太子下棋,输了,他抡起棋盘把吴国太子当场砸死。晁错这人才华非常高。在汉文帝的时候,他就取得贤良对策第一名,当太子家令的时候人称“智囊”,对政治、军事、经济多有研究,著有《论贵粟疏》、《言兵事书》、《说景帝前削藩书》、《募民徏塞下书》等政论文章。最让汉景帝看不惯的是晁错这人居然很有理想,他向往着一种明君治国,德配天地,万民敬仰,天下安康的局面。汉景帝充其量只能说向往大权在握,而晁错向往的却是和谐社会,这让汉景帝的面子往哪搁?
晁错最大的问题是不会看人,看错别人问题不大,看错汉景帝,那一定是致命的。汉文帝时,是晁错自己请求去当太子的老师的,而且教的还是刑名之学,谈的是御人之术。那时的汉景帝别的没学会,帝王之术早已烂熟于心。当了皇帝后,汉景帝深知国内不稳,就有意拉拢自己的弟弟梁王刘武,甚至答应日后把帝位让给他,使他忠于朝廷,然后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故意激怒诸侯王们,使他们发动叛乱,再派兵镇压,所以七国必败,他们根本不是汉景帝的对手。
汉景帝当然知道七国之乱是冲着皇位来的,和晁错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杀掉晁错可以使七国失去“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实,从政治上来看对汉朝是有好处的,有好处就可以干,但是自己动手直接杀掉自己的御史大夫显然不妥,正好袁盎是晁错的仇家,让他先说杀掉晁错,再由朝臣们附和,汉景帝来个顺水推舟,晁错死定了。由于晁错知道的秘密太多,不能让他讲出来,特别是诱发七国之乱的事情,更不能讲出来,所以要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不容分说将其杀死。
杀晁错是一箭多雕,让大臣们知道知道什么是,政治上有利于汉朝,少一个比自己高的人以宽慰嫉妒之心。汉景帝没有想到的是杀晁错使天下豪杰离心,人们不再把辅佐帝王作为实现理想的途径,连司马迁对汉景帝都腹诽多多。
汉景帝杀晁错,宽慰了自己,维护了权力,失去了人心,至于后来说什么后悔之类的话,就看看算啦~

返回目录

汉武帝为何要杀晁错

二、袁盎献计杀晁错以使诸侯罢兵,是晁错的导火线。

史书载袁盎和晁错不合,晁错在的地方,袁盎离开;袁盎在的场合,晁错也退避。

袁盎曾因在吴国为相,接受刘濞的财物,因而获罪去官。

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怀疑袁盎与刘濞有联系,建议调查袁盎,并主张杀掉袁盎,景帝认为袁盎曾是文帝信任的大臣,没有同意。

当时,朝廷上下一片惊慌,面对突如其来的混乱,文武百官包括景帝都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当景帝听窦婴说袁盎有使七国退兵的妙计,他迫不及待地召见当时去官(因曾为吴国的丞相,接受刘濞的财物,获罪免职)的袁盎。

召见袁盎时,景帝正和晁错商量调运兵粮的问题,当袁盎回答景帝吴所诱皆无赖子弟、铸钱奸人,故相诱以乱时,晁错也明确赞同盎策之善,但晁错未料到袁盎支开他,竟然向景帝建议杀他以使七国退兵!袁盎分析,叛军并未说要推翻皇帝,只是说要清除天子身边的晁错。

如果皇帝杀了晁错,那七国有什么好说的,只有退兵了。

景帝表示不会因一人乱天下。

想来遗憾,袁盎非但不是大奸大恶之人,而且一度颇有美名。

为何如此容不下晁错呢?难道是怕晁错再追究往事,借机把自己置于死地吗?

三、保守势力推波助澜

由于汉初一直实行无为而治,景帝时,安于守成、不求进取的保守势力在中上层官吏中占据主流,而且多数都是家世显赫、身有封爵、资深权重的王公大臣。

他们对无功于天下、仅以治尚书起家、以太子近臣重用的晁错侪身于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权倾朝野有着很深的妒忌。

特别是晁错主张开拓变乱古制、变法易故,这更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反感。

可以讲,晁错在当时的朝廷中是极为孤立的。

当晁错尚为内史时,身为丞相的申屠嘉就深深地妒恨晁错,千方百计想置晁错于死地,由于景帝的回护结果未成,而以开国元勋自居的申屠嘉竟然气病身亡。

当景帝听完袁盎的计策后,虽表示“吾不爱一人谢天下”,但没有立即下诏杀晁错。

后十余日,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共同劾奏晁错,说他让景帝亲率平叛,自己留守京师是大逆无道,应当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正是保守的众大臣群起围攻,才最后坚定了景帝诛杀晁错之心,派中尉去召晁错,骗他乘车巡行市中,而这时晁错还完全蒙在鼓里,结果穿着朝服被斩于东市。

诸侯王想反叛皇帝,而皇帝却先除掉了主张削藩的晁错,皇帝替诸侯王除掉了他们的心头之患,回过头来又平定了七国之乱。

人们不禁要问:景帝为什么要杀晁错?

四、削藩改革总导演的汉景帝在关键时刻改革立场的动摇是晁错的主要原因之一。

史载,景帝为太子时,晁错担任太子家令,号称“智囊”,为景帝顺利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景帝尊为老师。

在晁错改革思想的影响下,景帝即位之初也很想有一番作为,不想当守成皇帝,要做开拓君王。

因此,他一即位就马上任命晁错为内史,旋即提升为御史大夫,对晁错信任有加,言听计从。

但是,汉景帝实在是一个稳健、胆小、优柔寡断、毫无主见而又薄情寡义的皇帝。

当削藩的导火线直接引发了七国之乱直接威胁到皇权的稳固时,汉景帝六神无主,手忙脚乱,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听信谗言,对刘濞等人心存幻想,完全动摇了支持晁错改革的信念。

直至彻底抛弃晁错,企图与诸侯妥协。

晁错实已成了景帝向诸侯妥协的替罪羊。

以上是晁错之死的外在原因,所谓偏听则暗,下面我们来看看酿成被斩悲剧的晁错自身的原因。

引用网友的一则评论作为第一个内在因素:

晁错的悲剧是源于他的性格所致。

他是一个善于为人谋,不善于为己谋的人,他锋芒太露,不知迂回,触人太多,不知多结善缘。

而一人立于朝廷之上,孤危之状却浑然不觉,只依仗皇上的宠信,便以为天下事不可为。

像这样一个谙于国政却疏于世故的忠臣,在朝廷大臣中就会不得人心。

晁错一心为汉室尽忠,极力主张“削藩”,但是到头来却成为平息叛乱的牺牲品。

自古以来作为一个政治家应该忠须有道,“削藩”是一件有关大汉的江山社稷,千秋大业的大事,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像晁错这样一个书生意气的政治家来主持削藩是完全不对的?所以当“七国”叛乱后,缺乏足够思想准备的汉景帝方寸大乱。

这时当他需要晁错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帮他解围时,这个书生意气十足的政治家,不但没有什么锦囊妙计,反倒不知所措,性情之下竟然向汉景帝出了两个馊主意,正是这两个馊主意(建议景帝到平叛前线,自己留守长安),直接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其次,晁错在实行削藩政策时策略不当导致他最终成为众矢之的。

晁错在推行削藩政策时,“请诸侯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不隐讳,不迂回,直接削夺诸侯王的土地。

在文帝时,晁错就曾提出了“削藩”的主张,但文帝没有采纳,显然文帝觉得这种策略太***裸,容易激起诸侯王的反抗。

但文帝死后,景帝立即采纳了晁错的办法,开始削藩,一下子就削去了吴国的两个郡(共三个),结果把景帝与吴王本来就深刻的矛盾(景帝为太子时,曾因小事杀了吴国太子)激化了。

吴王刘濞担心把自己的领地全削了,于是起兵造反。

同时,这种公开削藩的做法,使刘濞师出有名:“诛晁错,清君侧”。

这个口号很有号召力,把担心封地被削夺的诸侯一下子推到一个战壕,七国之乱爆发了。

由此可见,当时采取直接削藩的策略是不明智的,无论他晁错对汉廷多么的忠心,还是免不了惹火烧身。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