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美国国务院二号人物舍曼退休以后,常务副国务卿这个职位,就一直处于空缺状态。但这个位子的担子又特别重,是美国国务院制定对华政策的一把手,所以一直空缺下去,也不是个事。
而现在,拜登政府似乎找到了合适的接替人选。据了解,拜登准备提名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来担任常务副国务卿。而在大半个月以来,坎贝尔在内部竞争中,取得了很明显的领跑优势,在提名阶段,没有遇到任何明显的阻力。
【坎贝尔可能会成为美国新的常务副国务卿】
这跟坎贝尔自己的外交履历不无关系。坎贝尔号称“印太沙皇”,奥巴马政府时期,他就已经是负责亚洲事务的最高外交官,当年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很大程度上出自他的手笔。而他的这一地位,也在拜登上台后得到了保留,甚至还有提升。同时,在过去这段时间里,中美一系列高级别互动中,坎贝尔的存在感也不低。
比如说,早在布林肯访华前,五月份维也纳的首次“王沙会”,当时舍曼还没有正式退休,但却缺席了这场对中美关系很重要的会议,而坎贝尔却在场,还坐在沙利文的左手边。从这个细节上,我们就能看出一点端倪。当然,坎贝尔可能不是最合适的常务副国务卿人选,但美国政府内部,在亚太事务还有对华外交这几个方向上,现阶段找不出比他资历更老的人。
【五月份王沙会,舍曼缺席,坎贝尔坐在沙利文左手边】
但不是说拜登提了名,坎贝尔就坐稳了常务副国务卿这个位子,现在对他的审查还没结束,至于后面的听证会和国会投票程序,更是遥遥无期。此外,还面临复杂的人事安排问题。因为国务院就那么点位子,挤进来一个,就得挤出去一个。
现在常务副国务卿,是副国务卿纽兰在代理。如果坎贝尔选上了,纽兰的地位就比较尴尬,而且她也不是没有与中国打交道的经验,备选名单上也有她。所以,这个职位的最终归属还是两说。主要还是取决于,谁能对前任舍曼制定的一系列对华政策,作出因地制宜的调整,及时跟上中美关系的最新动态,从而更好地推动美国对华外交战略,确保美国在中美关系中,取得主动权。
【舍曼退休前,是美国国务院二号人物,仅次于布林肯】
其实我们梳理一下,从拜登上台到现在,中美关系,已经过了好几个重要的阶段。最开始,自然是前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台,导致中美各个层级的交流几乎完全中断;再然后,是巴厘岛峰会,中美关系有所回暖,布林肯开始筹备自己的访华行程;紧接着就出现了“气球事件”,美国政坛的歇斯底里让国际社会大吃一惊,布林肯干脆就不宣布访华了,而中美互动更是陷入沉寂,好几个月都没有任何消息传出。
当然,没有消息,不代表双方就完全没有沟通。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也在到处活动。直到五月份,王毅外长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会晤,姑且算是达成了“破冰”,然后布林肯等美国政府高层密集访华,中美在这段时间里,也产出了一些具体的成果。
不过沟通归沟通,双方在地缘上的交锋与博弈也没有因此缓和多少。接下来,预计在11月的亚太经合峰会,也就是APEC,中美还有更进一步的互动。美国这边也在抓紧准备,争取在旧金山安排一场中美元首对话,开启双边关系的下一阶段。
【舍曼制定的政策,已经跟不上中美关系的最新变化】
整体来看,中美这段时间的互动与博弈,也算是有来有回。我们以前提到过,舍曼退休,意味着她所推崇的极限打压政策的失败,而且,由于还没有选出新的常务副国务卿,美国那边的对华策略,是按照过去的惯性在驱动,但以现在中美交流的频率,这种失败且过时的政策,已经明显跟不上节奏。那么坎贝尔上来以后,是不是应该尽快作出新的调整?
但有必要指出,这种变化,不会是大刀阔斧的,也不会有方向性的转变。毕竟美国对华战略的基调就摆在那里,坎贝尔自我发挥的空间十分有限。而且他自己也把中美关系定义为竞争关系,还制定了不少针对性极强的打压方案。
【坎贝尔上来以后,美国可能会换种打法】
所以他上来以后,美国加大打压力度,也完全有可能。只是在大方向不变的背景下,美国可能会采取新的战术,新的打法。毕竟新官上任三把火,坎贝尔如果想向白宫和国会证明,他这个所谓的“中国问题专家”,确实配得上常务副国务卿这个职位,就要在中美关系中,搞出一些政绩出来,这就得全力迎合美国对华战略的目标。
不过,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也不难看出,表面上,看似负责全盘制定对华政策的,是国务院的常务副国务卿,但实际上,是美国对华战略的需要,决定了常务副国务卿会是什么样的人选。从舍曼到坎贝尔,都是如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