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德国之声中文网6月11日文章,原题:德国智库新研究:中国正学习使用制裁工具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本周发布一项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地缘政治摩擦的加剧、对外国制裁的反制需求上升,中国正着手完善自己的制裁政策工具。研究报告开篇就指出,欧盟正考虑对绕开西方对俄制裁的中国企业实施制裁,因此有必要事先了解中方可能采取怎样的反制措施。作者认为,中国政府以往并不常运用正式的制裁令,一直到最近,中国才着手制定实施制裁的政策工具,以《反外国制裁法》为代表的法律框架让北京当局能比过去更为频繁地实施制裁以及反制裁。

2018年与美国开打贸易战堪称一个关键时刻,虽然当时中方颁布的一系列反制措施暂时称不上“制裁”。另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是2021年:当时欧盟、英美就涉疆问题制裁了一系列中国官员与机构,北京迅速祭出反制措施;同年,中国加速出台《反外国制裁法》。围绕该法的一整套法律框架让中国政府获得了相当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能够决定何时、针对何人、实施何种制裁措施。

作者分析了多起案例,包括2022年夏天立陶宛交通与通讯部副部长窜访台湾遭到中方制裁,美国国会议员麦考尔与蔡英文见面遭到中方制裁。有迹象表明,中国动用此类制裁令正越来越频繁。

在分析了2012到2023年的39起中方制裁案例后,研究者得出一系列结论,指出中国打造自己的制裁工具主要有三大重要时间节点:2018年美中贸易战、2021年涉疆问题、2022年俄罗斯遭西方制裁。自2018年以来,中国单方面实施的对外制裁数量快速上升,其中大部分针对的是美国的个人与机构,主要是针对美方干涉(中国)内政的回击。这一趋势今后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研究还盘点了中国制裁的主要手段,其中包括:主要针对个人的境内资产冻结、签证入境禁令、禁止与中国实体合作;主要针对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管制。当前中国金融制裁措施的能力还很有限,但近期的政策辩论已显示出北京至少有着浓厚兴趣为金融制裁措施打下法律基础。目前中国制裁的法律框架主要是围绕《反外国制裁法》以及《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展开。与此同时,中国对外经济斗争的工具依然是正式制裁令以及非正式措施的并重结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