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判缓刑后的社区矫正生活是一种具有一定限制和约束的体验。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体验:
社区矫正对象需要遵守一系列的规定和限制,如禁止离开指定的活动区域、限制变更居住地、禁止与某些人员和组织接触等。这些规定和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矫正对象的自由,需要他们适应并遵守。
社区矫正对象需要接受定期的监督和指导,如定期报到、提交思想、工作、身体等情况的报告等。这些监督和指导可以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也需要他们适应并接受。
社区矫正对象需要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这是一种回报社会和弥补犯罪行为的方式。这些活动可能需要社区矫正对象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他们认真履行职责。
社区矫正对象需要接受定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心理问题。这些咨询和治疗可能需要社区矫正对象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他们积极配合。
总的来说,被判缓刑后的社区矫正生活是一种具有一定限制和约束的生活体验,但也是一种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融入社会、弥补犯罪行为的方式。如果能够认真遵守规定和要求,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就有可能顺利度过这段时期,重新成为正常的社会成员。
一般而言,判缓刑之前都有几天在看守所被拘押的经历,其中滋味自不待言。有人说待在拘留所挺好的,虽然行动没有自由,但现在的看守所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吃喝方面有很大进步,刚进去被打被虐待只能在胡编乱造的电影里、或者没有真正体验过看守所生活的人杜撰出来的。最终能够被判缓刑,在看守所待的时间一般都不会很长,大概率是取保候审的。
被判缓刑之后,会被要求去户籍所在地司法局(所)报到,填写有关资料,手机定位监控。每个月参加一次司法局矫正科与基层司法所组织的学习、劳动、填写思想汇报等。这是强制性的,如果抗拒和不去参加,次数超过三次,会被重新收监去服实刑的。当然也可以请假,比如说判缓刑一年,可以请假二十天左右,可以在规定的强制学习时间请假,也可以是离开户籍地请假。但必须提前请假,并且得到矫正干部的同意,填写办理请假手续,每天报告位置信息。
除此而外的每个月的时间里,在户籍地范围内是自由的,可以做生意、做工等等,与正常人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不慎触犯法律获刑,最好能够争取宽大处理,判个一年半载的缓刑,也比在监狱里待着舒服的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缓刑只能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而且没有前科(也就是案底)。缓刑考验期结束,严格遵守矫正干部的教育,经评估核准后,社区矫正(缓刑考验期)就算顺利通过,就不用去监狱服实刑了。
接受社区矫正,一个月至少需要到司法所报道三次,每个月劳动8小时,学习8小时。第一次,上午4小时劳动,下午2小时学习。第二次上午4小时学习,下午2小时劳动。第三次上午2小时学习2小时劳动。劳动为公益劳动,公共场所捡拾垃圾,清理青草杂物,养老院义工服务等。学习会让你抄写《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司法所给你手机绑定app,每天三次手机app签到,手机一定要有充足的电,必须联网
。每个月2次自己的思想情况汇报,必须手写,有字数要求。司法所会给你一个表格,每天记录自己都做些什么事情,次月交上去。离开缓刑居住地 必须提前请假,履行请假手续。每天晚上必须回家居住,不能在外面留宿。司法所工作人员随时会给你的手机打电话,询问你的工作生活学习情况。司法所工作人员会定期对你家访,询问你的邻居和你的家人,你的表现如何。
虽然被判缓刑不用进监狱里去服刑了。但是因为平时有司法所管理着,和完全自由相比,还是有很多约束的。
首先不允许随意离开居住的县丶区,手机会被定位,每天早晚两次用手机刷脸,签到。刚开始俩个月是严管,每个星期到司法所去一次,参加学习,并写一份近期的思想汇报,俩个月后改为宽管,两个星期报到一次。此外每个月还有一次集体教育,参加一次义务劳动。
不允许随意外出,如果要出市,必须提前请假。司法所只有一个星期的权限(也就是七天),多如果超过七天,例如外出看病就需要司法局批准,如果不请假就走,就视为脱离监管,严重的司法局会报请法院进行收监服刑。
缓刑期间不能去娱乐场所,不能做任何违法的事情,如果违犯了或者又犯罪,在收监的同时,也会继续追究刑事责任!
谢邀约,应该是种内心很矛盾,五味陈杂的感觉。一是比其之前在看守所生活,会好的好,好歹生活相对自由多了,能正常生活,定期去社区报到,劳动,思想汇报,如果出本地还需请假审批。二是心里后悔莫及,毕竟有犯罪纪录,影响很多正常生活,无没正常工作。三是毕竟还不是完全自由,想着赶紧在缓刑期(社会矫正期)好好表现,不敢违反任何法律,早点真正重获自由。所以,千万不要违犯法律,代价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