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躬耕地真的毫无争议!诸葛亮的“躬耕地”就在如今的河南南阳卧龙岗。
你若不服气,真想争论的话,请您先把中国古今的历史书籍看透彻明白后,再写一篇令人叹服的论文,公布于世,一切就好了……
诸葛亮躬耕地存疑,为历来史家所争,喋喋不休处,莫终一是。想着南阳说也是应该有一定道理的。其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什么诸葛亮不说躬耕荆州、南郡或其他之地?其二在《三国志》的《诸葛亮传》中有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这样的话,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如果居住地没有卧龙岗与之相匹配,怎能有“卧龙”之称?其三诸葛亮死后,投降曹魏的蜀汉故臣黄权,非常悲痛,第一时间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奠诸葛亮,这就是南阳武侯祠的最初雏形。在诸葛亮原居家祭奠孔明,当是合情合理的。以此三点,恐怕也是很难反驳南阳说的不正确吧。[呲牙]
历史可以证明一切。本无争议的问题,在明末清初时期开始了。引起的原因有二,一习凿齿一句亮家于......二襄樊“古隆中”有了地理空间可以参与争议了。南阳卧龙岗躬耕地自建立一直没有任何改变,历史印证非常清晰。唐宋以前就有记录。反观湖北襄阳的“古隆中“唐代时还是云居寺,直到明代又改为襄简王墓地,且考古发现就是在现教的三顾茅庐处下面。造假痕迹非常明显。有考古资料显示如下:网友可以看看就知道了。
同时再说明一点襄阳说的鼻祖习凿齿也只是说了一句亮家于那里,并没有说躬耕地的任何事情,却把当时的宛城称呼为南阳城,这点与诸葛亮出师表写躬耕于南阳如出一辙。看看习凿齿书里写原文截图如下: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要谈一下事实:
1、元代以前所有史料都说“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亮家”“隆中是三顾地”“隆中属南阳郡邓县”。没有史料提到过卧龙岗,一个也没有!
2、从南宋到清末一共有24篇诸葛亮传记,除5篇没有说明外,其他无一例外说“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亮家”“隆中是三顾地”“隆中属南阳郡邓县”。没有一篇提到过卧龙岗,一个也没有!
3、新中国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源》《辞海》无一例外说“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亮家”“隆中是三顾地”“隆中属南阳郡邓县”。
4、中国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范文澜,吕振羽,田余庆,何兹全,台湾傅乐成都在各自著作中提到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亮家”“隆中是三顾地”“隆中属南阳郡邓县”。
5、河南省政府,南阳市政府,河南籍历史学家白寿彝,河南籍台湾历史学家柏杨都在著作中提到“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亮家”“隆中是三顾地”“隆中属南阳郡邓县”。
以上总总事实足以说明三顾在隆中是主流共识。
所谓争议只是某些人出于某些目的编造历史牵强附会制造的杂音。具体手段有
1、历史造假,如
伪造所谓晋代《诸葛武侯躬耕歌碑》,该碑落款连猪年还是羊年都弄错,造假水平低劣,有人还如获至宝。
伪造黄权建造武侯祠。可是明代修的《南阳府志》也只敢说黄权的蜀地族人将蜀地在路边搭一些草棚私祭诸葛亮的习俗带到宛城。这本来就和躬耕地豪无关系,纯粹因为黄权刚好在宛!有人就敢吹成因为宛城是躬耕地所以黄权就建祠祭祀。搞笑,黄权当时是魏国大臣,他敢公开为敌国丞相建祠?这逻辑也无敌了。
2,把文学作品当史料(因为卧龙岗说几乎无史书记载) 如果诗词等文学作品能做史料,那么抗日剧就能证明抗战胜利和美国没有半毛钱关系,《环珠格格》就是真实的清史了。
3,混淆概念
古代混淆南阳郡和今天南阳市。诸葛亮躬耕时的南阳郡比现在南阳市大数倍,怎么可能完全一致。南阳说支持者只要看到南阳就想当然的当做南阳市!
4、不顾史实强行把南阳=宛城。 只要稍微有心的历史爱好者查查《三国志》就知道没有一个南阳确定指宛城。比如《三国志》引注《汉晋春秋》的诸葛亮《后出师表》有“困于南阳”一语,根据三国志,曹操第一次讨张绣的宛城之战,第一阶段曹操被打败,可是第二阶段曹操反败为胜把张绣从宛城赶到穰城。此后曹操又连续发动穰城之战等几次讨张绣战役都没完全取得胜利,所以才“困于南阳”,这是指南阳郡无疑。南阳说支持者选择性失明,无视曹操夺取宛城的事实,强行只截取一场战役的前半段就说困于南阳就是困于宛城。照他们这样讲是不是可以说希特勒赢了二战啊?这真是可笑至极。
5、说张衡《南都赋》证明南阳=宛更是可笑。看看该文地形描述明显就是指南阳郡。仅举明显的例子“推淮引湍,三方是通。”湍水是在穰县入白河实现“三方是通”,不是在宛城。显然南阳指宛城这点就说不通。还有“章陵郁以青葱,清庙肃以微微。”章陵是刘秀旧宅和刘秀父亲的陵寝。《后汉书·光武纪》建武十一年,“三月己酉,幸南阳;还,幸章陵,祠园陵”。章陵原名舂陵,李善《文选·南阳赋注》 :“ 《东观汉记》 :建武中更名舂陵为章陵,光武过章陵祠园庙等等。可章陵在哪儿?在今襄阳市枣阳啊!根本就不在宛城,离宛城远着呢!所以这里的南阳肯定不是指宛。
还有更搞笑的,就是这一句“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注意“汉皋之曲”吧!哈哈这可是个典故,不难查到。汉皋山是那?就是万山啊,就是襄阳西界之万山。宛城离万山一百多里,而且在汉江以南,南阳说支持者不是说南阳郡南郡隔汉江划界吗?描述南阳的南都赋怎么把江南的万山扯进了?这足以证明南都赋里的南都南阳是指南阳郡,否则无论如何也扯不到襄阳西界之万山!这也证明隆中属南阳郡,否则南都赋凭什么把万山做为南都的风景描述? 由此可见,《南都赋》不但不能证明南阳=宛,反而为隆中属南阳郡增加铁证。搞笑啊!
综合以上可知,隆中说就是主流共识,卧龙岗说只能靠编造历史、牵强附会骗骗不明真相的群众而已!
谁说没争议?仅仅《后汉书》、《三国志》中的“南阳”就有两种含义——南阳郡、南阳城(宛),所以诸葛亮用“南阳城(宛)”这层含义还是有能的。退一步说,“南阳”是南阳郡,但要宛也属于南阳郡,也有可能是躬耕地。“南阳(宛)说”岂能被否定??
这个问题,当然有争议。诸葛亮在《出师表》说的原话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具体“争议”有以下几处:
一、对“南阳”的理解
1、南阳郡。如“南阳太守袁术”(《三国志》)
2、南阳城(宛)。如《南都赋》有“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
3、南阳郡下瞎的一小块地方,如2003年人教版教材注释《出师表》曰“南阳,今湖北襄阳一带”。
二、躬耕地
1、南阳卧龙岗
2、襄阳隆中
3、其他地方
三、今襄阳隆中在“躬耕南阳”时的归属
1、隆中位置
(1)今襄阳隆中在“襄阳西南”
(2)习凿齿说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
(3)习凿齿还说隆中属于南阳邓县,在“汉江以北”
2、隆中的归属
(1)南郡襄阳
(2)南郡中庐
(3)南阳郡邓县
(4)南阳郡山都县
四、诸葛亮做《出师表》时用的行政区划
1、诸葛亮用的是“躬耕南阳”时(197年——227年)的行政区划,此时南阳郡在汉江以北,
2、诸葛亮是政治家、军事家,所以必然用做《出师表》时(227年)的行政区划,此时隆中属襄阳郡。
五、诸葛亮认可不认可襄阳郡
1、诸葛亮不承认襄阳郡,因为襄阳郡是汉贼曹操设立的。
2、诸葛亮承认襄阳郡,因为(1)曹操设立襄阳郡时候,汉献帝还在位。(2)刘备曾委任关羽为襄阳郡太守。《三国志-关羽传》载“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
六、《出师表》之“南阳”位置在哪里?
1、因为诸葛亮在《后出师表》用了“南阳城(宛)”(曹操……困于南阳)这个概念,所以“南阳”也是宛,即今河南南阳。
2、“南阳”是“躬耕南阳”时的南阳郡,在汉江以北。
3、“南阳”基本上在汉江以北,还管辖汉江以南(如隆中)某地。
4、因诸葛亮用的是227年的行政区划,所以“南阳”在义阳郡以北(今河南新野北边),“南阳”和隆中之间隔着义阳郡、襄阳郡、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