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的专机,先在中国家门口转一圈,见完王毅外长,最后还要借道中国领空直奔蒙古。

可以说,布林肯算是借着这个机会,把中国周边的几个主要邻国都跑了一遍,但却唯独不在中国停留。

心有不甘的布林肯,准备一见完王毅外长,马上借道中国去蒙古看看

【布林肯接下来要出访亚太多国】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最近的行程安排分外紧凑,接下来的十天,他要先去东南亚,在中国家门口转一圈,先后访问越南,老挝,菲律宾和新加坡,中途还要去一趟日本。而在老挝期间,布林肯还要与中国外长王毅会面。而这次会面的安排,也注定了他这次亚太之行,与北京无缘。

在中国这几个邻国转完一圈后,布林肯还要借道中国领空,直奔蒙古而去。

美国国务院高层也在为布林肯这趟行程进行舆论铺垫,说无论拜登退选与否,这届政府都将始终专注于亚太事务。

说白了,就是不甘心自己在亚太精心布局了这么久,最后却是一个“人走政息”的局面,无论如何都要保住最后的体面。

尽管布林肯无法向盟友保证,民主党能够顺利连任,维持现在的全球同盟战略,但至少可以担保,在最后这几个月的时间内,美国的外交政策不会受到国内政局的冲击。

但美国作出承诺是一回事,这些国家会不会买账,又是另一回事了。

心有不甘的布林肯,准备一见完王毅外长,马上借道中国去蒙古看看

【美国国务院也在为布林肯外访造势】

布林肯首访的第一站,是去越南参加阮富仲的葬礼。拜登任期内,美越关系提升到最高水平,已经与俄罗斯平起平坐,结果阮富仲逝世,越南政局面临重大调整,美国也很关注越南的外交风向变化。

所以布林肯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在参加阮富仲葬礼的时候,找机会与越南的新领导班子打交道,看接下来的几个月,美国和越南能不能安排更高层级的接触。

随后布林肯会前往老挝,主要是出席东盟部长级会议,在俄乌冲突、南海问题上试探东盟国家的意向。顺便举行中美外长会谈,总结一下近期双边关系的进展。

当然,我们就不用指望双方能谈出什么具体成果,无非是同意继续维持对话而已。美国大选结束以后,两国现在的互动态势,同样会出现变化。这一点,中美彼此都是心知肚明。

心有不甘的布林肯,准备一见完王毅外长,马上借道中国去蒙古看看

【越南是布林肯外访的第一站,足见对美越关系的重视】

而在访问菲律宾之前,布林肯会先前往日本,既是要和日本讨论双边安全问题,同时也要主持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的部长级会议。

只不过就算拜登不退选,美国整体政局保持平稳,这次会议还是开不出什么所以然,因为领导人一级的四方安全峰会,已经被美国单方面拖延了两年,在这种大背景下,部长级会议哪怕开得再频繁,都只会在原地打转。

再然后,布林肯就要和防长奥斯汀一道,直奔菲律宾,进行美菲“2+2”会谈,还会和小马科斯进行会谈,到时候少不了在南海问题上做文章。

而且这还是美国和菲律宾首次在马尼拉举行外交国防对话,如此安排虽然形式大于意义,但还是很能满足菲律宾那边的虚荣心。

心有不甘的布林肯,准备一见完王毅外长,马上借道中国去蒙古看看

【之前都是菲律宾派人去美国进行外交国防“2+2”对话】

这里补充一句,前几天中菲围绕仁爱礁达成了临时性协议,但菲律宾这边不会善罢甘休。但剩下几个月时间,已经不够拜登政府全面介入南海,最多也就是空洞地重复一遍《美菲共同防务条约》,谈不上为菲律宾提供更强力的支持。

如今菲律宾跟美国紧密绑定,美国政局出现变故,菲律宾也会先观望风向,然后才决定要不要在南海继续折腾。

而新加坡则是用来给布林肯在东南亚的外访行程收尾。访问新加坡期间,布林肯要连见总理黄循财,出任国务资政的李显龙,以及外长维文三人,谈的话题就比较常规,主要是回顾双边合作的发展,强调美新关系在美国亚太布局中的重要性。

而在东南亚这一圈转完,布林肯就要飞往蒙古。但考虑到蒙古只与中国和俄罗斯接壤,其他国家想和蒙古打交道,就只能借道中俄领空,美国也不例外。

心有不甘的布林肯,准备一见完王毅外长,马上借道中国去蒙古看看

【美国会继续基于意识形态和蒙古套近乎】

现在的美俄关系是什么情况,不用我们过多介绍,哪怕忽略地缘政治上的因素,单纯就航线便捷度上来看,布林肯也只有借道中国这一个选择。

而布林肯访问蒙古,具体安排也是乏善可陈,毕竟这几个月时间,实在不够拜登政府在外交上鼓捣出什么“新意”,美蒙还是会按部就班地沿着“第三邻国”外交路线,主要就是紧扣的“第三邻国”外交,继续在意识形态上套近乎。

毕竟论务实合作,美国完全不是中俄的对手,只能从别的地方动歪脑筋。蒙古也乐意通过美国,间接平衡与中俄的外交关系。

综合看下来,布林肯这十天的行程安排,不可谓不密集,但真正能起到多少效果,可能美国人自己心里都没底。美国与盟友之间的互动,从来就没有什么“坚定承诺”可言。更何况当美国盟友都在等着和下一任总统打交道时,拜登政府的定位就分外尴尬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