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愚公移山选自哪一本书和《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愚公移山选自哪一本书和《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愚公移山选自哪一本书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战国早期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则故事的发源地,通常被称之为愚公故里的河南济源。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畲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龄,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返回目录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品:《列子》

简介

《列子》,又名《列子新书》,唐宋后又名《冲虚真经》、《冲虚至德真经》,相传为列御寇著,共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看,可能是晋朝的著作,抄录了一些先秦的材料。此书有张湛注。张湛,东晋人,他可能是《列子》一书的编纂者。《列子》收集了许多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思想倾向老庄,又与佛教相合。

列御寇,亦称圄寇、圉寇,战国时郑国人,早期道家代表人物,后为道教神化,唐天宝年间诏号“冲虚真人”。

汤问·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①,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②,出入之迂也③,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④,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⑤,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⑥,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①且:将近。②惩:苦于。③迂:曲折,绕远。④指:直。⑤龀(chèn):儿童脱去乳齿,长出恒齿,七八岁左右。⑥厝:同“措”,安置。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丈,本来是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部。北山有一个叫做愚公的老人,年纪将近九十,面对着高山而住。由于山太高太大,苦于北山的交通阻塞,山路的曲折,愚公召集全家商量。他说:“我们一道齐心协力,竭尽全力将面前的山路险阻之处削平,使道路能直通豫州的南部,抵达汉水的南边,大家觉得可以吗?”家里的人一听纷纷表示赞同。但他的妻子提出了一个疑问:“凭你的力气,尚且还不够对付那个叫做魁父的小土丘,又如何搬掉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再说,那么多的泥土石块堆到哪儿去呢?”全家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把它扔到渤海的岸边,隐土的北面去!”于是,就开始搬山了。愚公率领子孙中能够挑担子的三个人,砸石头,挖泥土,用箕筐将土石搬运到了渤海岸边。他的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子,刚到换牙的年纪,也跳着去帮忙搬山。河曲有个叫做智叟的老头,嘲笑愚公说:“算了吧!你也实在太傻了点!凭你这点残年余力,尚且还不能拔掉山上的一根小草,又如何去对付这些泥土石块啊!”愚公听完,长叹一口气说:“哎!你太顽固了,顽固得一窍不通,连那个寡妇和小孩子都不如啊!就算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啊!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会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这山上的土石却不会增加,这样还怕挖不平它吗?”河曲智叟听罢,无言可对。这话让山神听到了,他害怕愚公一家不停地挖下去,慌忙去禀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就命令大力神夸蛾氏的两个儿子去背走大山,一座放到了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到了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道路平坦,一路无阻隔。

汤问·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①,未穷青之枝②,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③,抚节悲歌④,声振林木,响遏行云⑤。薛谭乃谢求反⑥,终身不敢言归。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⑦。既去而余音绕梁欐⑧,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⑨,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⑩。”

注释

①讴(ōu):唱歌。②枝:通“技”。③郊衢(qú):郊外大路。④抚节:节,节拍。抚节,轻轻地抚着拍板。悲歌:慷慨激昂地唱歌。⑤响:回声。⑥谢:道歉。⑦鬻(yù):卖。⑧欐(lì):梁栋的别称。⑨抃(biàn):两手拍击。⑩放:同“仿”,仿效。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未学完秦青的技巧,就自以为完全掌握了,便告辞回家。秦青也未挽留他,在城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在席上,秦青敲起拍板,慷慨悲歌。歌声振动了边上的树木,连天上的浮云也都停下来听了。这时薛谭才发觉自己错了,于是他便向秦青认错,请求重新跟他学唱歌,从此绝口不敢再提回家之事。秦青回头对他的朋友说:“从前韩娥东去齐国,路上干粮吃完了,在经过雍门的时候,她就靠卖唱来换取食物。当她离开雍门之后,歌声的余音还在房屋的栋梁上久久萦绕,三天都不散绝,附近的居民以为她还没有离开。她经过旅店的时候,旅店里的人欺负了她。韩娥便拖长声音,悲哀地哭泣。整个乡里的男女老少都为之悲愁,垂泪相对,三天都吃不下饭。于是大家赶忙去追赶她,请她回来。韩娥回来之后,又为大家高声歌唱。乡里的人都为之欢呼雀跃,拍掌起舞,都情不自禁地忘掉了先前的悲哀。于是大家都赠给她许多财物,送她回去。因而齐国雍门一带至今还有人擅长唱歌和悲哭,就是由于仿效韩娥留下的声音。”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