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留给外国车企适应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22日援引多名业界分析人士的话指出,在中国迅速转型为新能源汽车销量超全国汽车销量半数的市场之际,传统外国汽车制造商如果缺乏竞争力,它的生存之道就唯有加倍努力与本土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总部位于美国底特律的市场咨询公司“中国汽车洞察”(Sino Auto Insights),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涂乐表示,如果无法尽快在中国市场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汽车,那么外国车企挽救中国市场份额的唯一希望或许就是与中国国内企业合作。
“但这样做是否为时已晚?对于部分外国品牌来说,或许确实如此”,他说。
11月17日,广东广州,第二十二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视觉中国
CNBC提到,几十年前的美国、德国和其他外国车企通过与中国本土企业组建合资企业的方式踏入中国市场。直到2022年,外资车企被允许在中国独资经营各类车型。
彼时,美国通用和德国大众已经在中国这个利润丰厚的市场里赚得盆满钵满,始终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此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
据CNBC的测算数据,2019年至2023年期间,美国通用、德国大众和日本日产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均出现下降;2023年,韩国起亚汽车在中国的销量相较于2020年锐减超30%。
这些年间,美国电动汽车领先品牌特斯拉的在华销售额激增逾6倍。同时,凭借新能源汽车的强势拉动,中国本土汽车品牌比亚迪和吉利的市场份额亦迅速攀升。乘联会最新公布的10月乘用车销量数据显示,这两家自主品牌位列前二。
“西方汽车制造商正在醒悟,他们不能只是坐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被不断侵蚀,他们必须要有所行动,必须大干一场。”A&O Sherman律师事务所的并购律师大卫·诺曼(David Norman)说。
据报道,他参与了Stellantis集团去年对中国零跑汽车股份的收购工作,“我认为,未来我们肯定会看到更多这样的合作。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的技术领先优势非常明显,而且这种优势还在不断增强。”
艾睿铂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联席负责人及亚太区汽车及工业品咨询业务负责人戴加辉(Dr. Stephen Dyer)还补充称,要想在中国拥有具有竞争力的汽车产品,外国车企还需要配备先进的驾驶系统,“足以与部分中国汽车所搭载的相匹敌。”
他预计,外国汽车制造商将与中国公司在驾驶辅助系统领域展开合作,合作范畴将不仅涵盖本地市场,还将面向海外市场。正如去年大众宣布计划投资24亿欧元,用于其汽车软件子公司与中国智驾芯片制造商地平线机器人(Horizon Robotics)之间的合作。
在全球汽车产业深度整合以及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正迈入一个“新合资时代”,从传统“市场换技术”向“技术换市场”的转变。自主车企凭借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技术领域的显著优势,开始向外资车企输出技术和产品,衍生出反向合资、跨界合作等多种合作新模式。
这一转变在多个合作案例中得到了生动体现。CNBC提到,大众入股小鹏汽车,合作研发的全新CEA电子电气架构,已经成为迄今外国车企与中国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最引人瞩目的合作之一;大众旗下的奥迪和上汽合作的新豪华纯电品牌AUDI也于近期正式揭幕,首款量产概念车AUDI E Concept在2024广州车展惊艳亮相。
11月17日,广东广州,第22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汽奥迪展位的e concept车辆特写。视觉中国
不过报道也提到,外国汽车制造商能否通过与在同一市场销售自有的汽车或技术的中国公司合作,建立有效优势,还有待观察,收购入股中国企业可能并非易事一件。
一方面,如君合律师事务所并购业务负责人翁亚军所说的那样,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竞争过于激烈,因此在短期内,行业参与者仍将为求生存而“拼死一搏”,而不是考虑收购事宜。
另一方面,外国车企可能还需要和国有汽车制造商竞争收购本土汽车品牌。华兴证券分析师补充说,即便一些中国本土初创车企正处于经营亏损状态,却也尚未到萌生出售意向之时。
惠誉评级亚太区企业评级董事杨菁表示,明年外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极有可能会下降,部分品牌可能甚至会退出中国市场。
杨菁指出,在海外,全球汽车公司也面临着寻求市场扩张的中国汽车制造商的竞争。即便美国、欧盟等发起关税屏障,“中国车企也不会轻易放弃海外扩张”。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