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慧、房佶宜】11小时,跨越山海,中国元首外交再启新程。目的地,欧洲。

5月5日至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三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他2024年的首次出访,也是时隔5年再度访欧,5年前(2019年)习主席的首次出访也选择了欧洲。

“现在中欧关系正处在需要加力加劲、指航定向的阶段,习主席把欧洲作为今年首次出访的目的地,体现了对中欧关系的重视和对中欧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领会。”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崔洪建告诉观察者网。

中国领导人的这次“欧洲行”备受瞩目,而将首站选在法国同样具有深意。

“中法两国关系历来走在中欧关系的前列,中法作为两个大国,有责任共同维护中欧关系的正常、健康发展。”崔洪建认为,习主席此次对法国的访问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双方不仅进一步加强了战略共识,也拓宽了经贸合作的广度,并且在人文交流、文化、旅游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为接下来对塞尔维亚和匈牙利两国的访问,提供了更加积极、正面的基础。

为何马克龙强调“同中国加强合作,事关欧洲的未来”?

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出席欢迎仪式、中法元首会谈、共同会见记者、出席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出席欢迎宴会、走访比利牛斯山......

从巴黎到塔布,习主席在法国的行程丰富且紧凑。

在中法欧三方领导人会晤时,马克龙表示,当前世界面临重大挑战,国际局势处于关键转折点,法国和欧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同中国加强合作,这事关欧洲的未来。

“实际上,对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来说,一直需要加强和中国的合作,只是马克龙总统认为,当前的需要更加迫切。”崔洪建分析道,马克龙所言基于三个背景:

崔洪建:欧洲战略自主正触底反弹,对华合作能更好认清方向

当地时间5月6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应邀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图源:新华社

第一,欧洲现在正身处俄乌、巴以两场冲突的漩涡之中,对安全环境恶化的焦虑感正不断上升。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尽早停火止战,解决地区冲突等问题上,欧洲国家对中国的需要比以往大大提高。

第二,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面临一系列的经济挑战,尤其在目前美国大选结果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欧洲需要为未来可能面临的更严峻的经济环境做出准备。而中法、中欧的经贸合作不仅有基础,也有潜力和空间。所以接下来,对于欧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中国的市场、资本、技术以及与中国的合作,是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第三,和他们自身的政治稳定考虑有关。今年的欧洲议会选举和美国大选都可能会给欧洲带来政治上的冲击和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选择一个更可信赖的伙伴对于法国等欧洲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加强和中国的合作,可以帮助欧洲更好地应对来自其内部的民粹、极右等挑战。稳固和中国的关系实际上成为了现在欧洲内部主流政治加强自身力量、尽快推动欧洲改革的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

对于欧洲议会选举,欧洲的主流政治比较担心的是,一旦具有民粹色彩或极右翼的政党力量进一步加强,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欧洲政治的右倾化和保守化。

“民粹政治或极右翼政党比较强调本国利益优先,不仅会从内部不断侵蚀和破坏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基础,还会因其排外性质影响欧洲对外关系或国际环境,”崔洪建说,对于美国大选,欧洲主要担心的是,如果共和党内部的反建制派上台,可能会让欧洲重新回到2016年那段痛苦的记忆中去。

“在共和党内部的反建制派,即特朗普派看来,一切都是以美国的利益为先,和欧洲所谓的盟友关系,必须放在保证美国自身利益的前提下重新衡量。这样一来,北约和欧盟这类体现欧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联系的组织都会受到冲击。”

在此背景下,崔洪建认为,欧洲需要更宽广的世界眼光,不能只是将所谓和美国的盟友关系作为一切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出发点。“欧洲需要实现真正的战略自主,这种自主应该是从拥有真正独立的政治人格开始。”

崔洪建:欧洲战略自主正触底反弹,对华合作能更好认清方向

习近平主席在爱丽舍宫同马克龙总统举行会谈。图源:新华社

“欧洲战略自主正在触底反弹”

近年来,呼吁欧洲“战略自主”的声音不断升高,不少欧洲国家积极响应,当然也不乏相左表态。

法国总统马克龙正是上述呼吁的积极倡导者,早在2019年,他就发出了著名的警告,北约即将“脑死亡”,欧洲应争取更大的战略自主权。

中方一贯支持欧洲坚持战略自主,真正独立自主地发展对华关系与合作。然而,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欧洲如何才能“战略自主”?未来是否可以独立于美国发展对华关系?

崔洪建表示,在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背景下,欧洲短期内在一些特定领域加强战略自主、减少对美国依赖的动力在减退,尤其在安全、能源上。不过,欧洲也意识到,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趋势,接下来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加剧,而欧洲对美国的依赖有可能会让欧洲在很多方面成为美国的附庸。

“因此包括马克龙总统在内一些欧洲政客极力倡导将压力变为动力,反向刺激战略自主发展,无论从观念还是政策上,目前欧洲正在出现一种触底反弹的状态。”崔洪建说,欧洲曾经是世界舞台的中心力量,多数欧洲国家也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未来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背景下,不断调整对美国的政策、调试和美国之间的距离在欧洲是大势所趋。

他认为,这次习主席访问的三个国家在欧洲内部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独立自主,展现出要加强和西方以外的国家关系的意向。

“我觉得这些国家未来会成为推动和维护欧洲战略自主的主要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欧洲自身在不断积聚实现真正战略自主的能量,另一方面通过和中国的合作,也会帮助他们进一步认清实现战略自主方向,找对实现战略自主的路径。”

崔洪建:欧洲战略自主正触底反弹,对华合作能更好认清方向

习近平主席和马克龙总统共同会见记者。图源:新华社

“中方在向外界释放政策不断优化的信息”

5月6日,马克龙明确表示,欧方不认同“脱钩”,欢迎中国企业来欧投资合作。但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欧盟近来正积极推动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风力涡轮机的反补贴调查。

崔洪建指出,近两年欧洲在对华政策上出现的一些比较矛盾的现象主要是由2019年提出的所谓对华“三重定位”导致的。

所谓“三重定位”,是指欧盟将中国同时定位为“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这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组合,给中欧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比如说在经贸领域,欧洲离不开中国,因此马克龙总统强调不搞‘脱钩断链’,但是同时他们又希望基于一些保护主义原则来建构其对华政策,因此中欧现在在经贸领域形成了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矛盾关系。”

崔洪建表示,这种现象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欧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实力正在发生变化,在一些特定领域,中国的科技发展的确给欧洲造成了竞争压力。

“但对于欧洲来说,现在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去指责中国对其开展了何种竞争,而是想办法提升自己,想办法和中国讨论,一起把竞争转化为合作的动力。习主席的这次访问,包括接下来中欧之间的一系列的交流和对话都在帮助双方朝这个方向发展。”

崔洪建:欧洲战略自主正触底反弹,对华合作能更好认清方向

当地时间5月7日,应马克龙总统特别邀请,习近平主席乘专机来到法国西南部上比利牛斯省访问。图源:新华社

访法期间,习近平主席特别提到了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

他指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不论是从比较优势还是全球市场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

中欧合作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双方在绿色和数字转型中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间,双方应该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经贸摩擦,照顾双方合理关切。

崔洪建说,所谓“产能过剩”是美国政客炮制出来,然后不断在欧洲进行推广的一个概念,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将内部矛盾向外转移的一种方式,具有强烈的政治动机。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

“因此,一些欧美国家将自己在特定行业的竞争力下降归咎为所谓中国‘产能过剩’,是在玩弄偷换概念的把戏,接下来需要的是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崔洪建提到,现在中法、中德在绿色产业上已经有相互融入的明显例子,形成了中欧之间的混合产能。

习主席和马克龙总统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时表示,中方已经实现制造业准入全面放开,将加快开放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我们鼓励扩大双向投资,致力于为对方国家企业提供良好营商环境。

“我认为,这种总体开放的态势会进一步增强欧洲企业的信心。从近两年法国对华投资的增长可以看出来,法国企业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继续扩大开放的信号,非常及时地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崔洪建说。

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法国对华直接投资达13.4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77%。今年1—2月,法国对华直接投资同比增长高达585.8%。

“中方在向外界释放出政策不断优化的信息,包括扩大开放、坚持多边主义等。把欧洲作为一个舞台,中国在向全世界展示,为了应对变局,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崔洪建补充道。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