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您是否对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和如何理解梭罗:「多数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感到陌生?别担心,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和如何理解梭罗:「多数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罗曼•罗兰说过:“多数人二十或三十多岁已经死了,他们变成了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的,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的重复着”。或许大部分人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当临近人生的终点时才意识到,自己从未真正活过。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只不过是有人哭天抢地,有人静默坚守。人仿佛是被时间这辆飞驰的列车夹裹着一往无前,欢乐也好,悲伤也罢,时光都不会等待。蓦然回首才发现,脚步早已抛弃起点很远很远,而年少时的梦想,或许已经不知所踪。在午夜梦回的时候,你会不会后悔不但没有活出自己,反而让自己变得面目全非。偶尔会不会假想,如果当初更勇敢的面对自己,忠于内心去生活,一切会不会不一样。

“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一旦觉得自己懂得,就必须换一种角度来看。”人在冗长规律的生活之中容易陷入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这或许是人对庸常琐碎生活的一种自我麻痹吧,但人却需要被提醒不要让自己陷入固定思维的视角,寻找生命更多的可能性。《死亡诗社》故事的主要场所是在一所比较传统的、纪律森严的大学预备学校,学校的目标很清晰,就是为了学生们升入名校做准备。这所学校的学生很优秀,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期望这些孩子将来能够成为律师、医生或商界精英类的成功人士,过上世俗意义上的幸福人生。学生们按照约定俗成的标准活着,朝着家人规划好的标准路线前行。学校一位新老师的出现,让一切变得和过去有些不一样。他是本校的毕业生,头脑睿智,有思想,敢于打破常规。他会让学生站上课桌,引导他们打破思维定势,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学会自己思考,学会欣赏文学和语言。不管别人怎么说,文学和语言的确能改变世界,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无论什么时代,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才不至于轻易地被他人的想法和言论左右,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活得清醒、通透,不会让自己陷入生活的泥淖里,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死亡诗社》的这位老师在讲课前,会让学生们撕掉扉页的序言,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不要被他人的想法干扰。他告诉学生文学和语言赋予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用、能带来成功与名利的医、法、经济等学科所能比拟的。当然他并不认为传统的、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不重要,只是人不是没有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文学与语言让生命更加的丰富与灵动,这是能够支撑一个人走过风雨侵袭的保护伞。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希望你们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伐。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死亡诗社》里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学生们聚在一起,打着手电筒,轮流大声朗诵诗歌的场景,那一刻,感觉内心被尘封的生命力被激活,不禁羡慕起那样热烈的青春与热情来。一路走来,我们被要求走大人认为的所谓安全的道路,沿着最正确的人生轨迹行走,仿佛这样才会万无一失,人生才能获得幸福与圆满。但是,最多人走的路就是最正确的道路吗?按照最标准的人生模板去雕刻自己,就一定能收获发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吗?

马尔克斯:“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其实,人生多数时候是无章可循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道路,按照别人的轨迹前行,便无法活出真正的自己。去倾听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追不赶、有自己的节奏,才能坦然、从容的路过人间。人都是朝着共同的终点前进的,但沿途所见,便是人生的意义。

加缪曾说:“对未来真正的慷慨,就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人生其实漫长而又短暂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美好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如果总是为了未来做准备而惶惶不安,是无法过好当下、享受生命的此时此刻的。学会去倾听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的节奏,勇敢的活出自我,让自己的生命绽放真实而热烈的花朵。请记住: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

返回目录

如何理解梭罗:「多数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中」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默默无闻的人,也是沉默的大多数,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也算是一种苟活下去的状态吧。

因为历代封建统治禁锢得十分厉害,并不要求人们智慧,也不要他们争取自身的权益,而是要愚民,要他们庸庸碌碌,蝇营狗苟,不思进取,平静地活着。于是,很多田园诗人、山水诗人就写一些避世隐居之作,作为一点慰藉。其实,他们大多从官场混不下去了,也带着绝望与决绝离开了世俗,游山玩水或者躬耕田园了。不仅文学受到了影响,就是美术作品也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很多山水画,可谓蔚为壮观。

不管是山水田园诗人还是山水画作家,他们大都处于一种对当时政治和社会以及人心的绝望之中,不能自拔,于是寄情田园和山水,弄出清新古朴的作品。而越是清新古朴,越是超凡脱俗,就越能反衬他们绝望的无边无际,也就越能映照出现实政治的黑暗与残酷。

由于体制的原因,大多数人不能参与政治,只是被指挥的群体之一员。当政治风潮来临的时候,他们只会被夹裹其中,身不由己,就好比一群绵羊,只要头羊怎么走,他们就会怎么走。至于为什么那样走,不那样走行不行却从来不问,也就失去了问的资格。

大家都苟活在人间,不必要非得去争去抢,只要活着就行,哪怕做牛做马活着也行。而对于人的衰老乃至死亡,大多数人是无法改变的,对于身边的政治、社会、人心也是无法改变的。绝望之后,又能怎么样呢?日渐固化的官僚体制根本就不是人们所能撼动的,也不能参与其中,只能被,被指挥,被愚弄。于是,有些人改变不了外界的人和事,就反观自身,走向自己的内心。

带着绝望平静生活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智慧。毕竟,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便大多数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为大多数人只是一个概念或者词汇,却不会发声也不会申明什么诉求,只是一盘散沙。而他们所依托的代言人却屡屡让他们失望,并且构筑一道又一道坚固的藩篱,把他们隔离在权力领域之外,因为那些代表人物是他们选出来的,或者他们被迫承认的,而那一道道藩篱也是他们默许了的。

扩展资料:

亨利·戴维·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

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日晷》。写有许多政论,反对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一生支持废奴运动,他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又译为《湖滨散记》)(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而《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其他作品有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抗命》、《公民不服从论》(1849)、《没有规则的生活》(1863),游记《马萨诸塞自然史》、《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缅因森林》等。《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亨利·戴维·梭罗

返回目录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