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问中国期间,各路媒体不约而同地注意到,她在与中方高层会面时,似乎作出了一个“鞠躬”的动作。

在这种正式的外交场合,耶伦作为美方高层,一举一动,显然都会对外释放出某种政治信号。特别是,考虑到中美过去经历的不愉快,以及眼下逐渐回暖的双边高级别交流,耶伦的“鞠躬”,显然就有了更深的含义。

耶伦在北京的一幕,传回美国后引起轩然大波,中美态势确实变了

【耶伦似乎在向中方高层“鞠躬”】

首先,美媒对此的反应非常夸张。共和党喉舌媒体《福克斯新闻》更是如获至宝,觉得抓住了拜登政府的把柄,第一世纪撰写报道称,耶伦的这种行为“很不体面”,因为美国官员“永远不会低头”,所以是“伤了美国人的自尊”。其他美媒虽然措辞上不像《福克斯新闻》那么激烈,但也普遍认为耶伦的做法“不妥”。不过站在我们的立场上看,耶伦鞠躬的背后,或许是美国在财经领域“有求于中国”的潜台词。

但她这一举动,究竟是不是刻意为之,我们不得而知。虽然有人拿着那张鞠躬照片向美国财政部求证,但这种微妙的问题,自然不可能得到回答。

光是从照片上来看,耶伦与中方高层会面时,两人在身体仪态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前倾,这是相互尊重的表现。但是因为存在明显的身高差,在对比之下,耶伦“鞠躬”的姿态就显得非常突出。当然,不排除她是想以这种方式,释放对华亲善的信号。不过,她这么做,主要是符合她的政治形象,做到与自己“对华鸽派”的外交人设高度统一,但并未从根本上影响到中美后续对话的基调。

耶伦在北京的一幕,传回美国后引起轩然大波,中美态势确实变了

【耶伦承认,与中方对话期间出现“巨大分歧”】

实际上,耶伦后来在采访中也承认,她在与中方对话时,“双方出现了重大分歧”。这就说明,无论她摆出了什么样的姿态,都无法掩盖中美关系中的深层矛盾。但耶伦作为美国财政部长,她在中美关系看到的,并不只是分歧。

客观而言,在财经领域,美国确实有求于中国。耶伦领导的财政部,惊险度过债务危机还没多久。乍一看,债务上限提高后,耶伦似乎能多过小半年的安稳日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债务上限确实提高了,但美国接下来发行的债务,找谁来接盘却是个大问题。

耶伦在北京的一幕,传回美国后引起轩然大波,中美态势确实变了

【中美关系中的“彩虹”,还没有真正地到来】

而且,耶伦也打算通过大举发行债券的方式,把财政部岌岌可危的活动资金,恢复到一个安全及专线。一般而言,美国国债的组成比例中,大部分来自于国内企业跟金融机构,看似不需要特别开口向中方求助。但这不是多与少的问题,而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关键不是中国买多少美债,而是中国愿不愿意买美债。

我们也知道,过去几个月里,中国手里持有的美债一直在稳定下降。而在中美对话以后,中国开始买入美债,提高持有规模,相当于继续给美元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去背书。有了中国这么一个风向标,华尔街那些金融机构也可以适当改善对新发美债的悲观态度,这可能才是美国想要达成的目标。

耶伦在北京的一幕,传回美国后引起轩然大波,中美态势确实变了

【耶伦访华,整体而言中美期待都不高】

当然,美国也不会觉得,耶伦访华一次,就能在国债问题上,与中方达成共识,甚至是更进一步的协议。但美国确实有理由去试一下,谈妥了,就是现成的政绩,即便没谈拢,后续也依然能继续接触,原因很简单,即便一直在抛售,中国仍是世界排名前列的美债持有国家。就财经问题,中美仍然有对话的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耶伦确实有动机,去向中方高层鞠这个躬。但我们也不要忘记,耶伦访华的目的,不完全是财经的,还有地缘的。这是中美关系的大方向使然,博弈已经成为了主基调,这自然会影响到两国合作的氛围。

而这种博弈态势,短期来看不会有任何变化。用所谓的“斗而不破”去形容中美关系,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总的来看,中美关系进入“新常态”,是大势所趋,但能否摆脱过去的危机周期律,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耶伦在北京的一幕,传回美国后引起轩然大波,中美态势确实变了

【中美关系是否会陷入周期律,还是逐渐过度到新常态?】

说到这个新常态,耶伦访华期间,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中美的“全面经济对话”似乎已经翻篇,取而代之的是常规的中美经贸对话。很多迹象表明,这种机制上的隐性降级,给了我们放开手脚的空间,该对话时对话,但反制时也毫不含糊。

这就说明,双边关系的新常态下,游戏规则正在改变。就看中美谁能够更快地适应,去掌握主动权与话语权。这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所以说,耶伦的“鞠躬”,乍一看,好像是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一点暖意,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双边关系的基调。中美眼下的高级别互动,现在仍处于给双边关系“止跌企稳”的初级阶段。对此,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