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会很怪,素质教育喊了几十年了,却还是不伦不类,减负,减负,而高中,大学却争的头破血流,依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金字塔的塔尖就只能站一小部分人,不想着把整个塔尖削平,让这个社会没有歧视,蓝领和白领能拿同样的钱,一样受到人们的尊重。大家无论脑力,劳力都不需要拼命,都能养家糊口,自然大家都不那么焦虑,抛开整个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歧视链谈素质教育,真的是自欺欺人,隔靴搔痒,再喊一百年,都改变不了这个现状。
啥叫素质教育哟?素质教育就在学校,且是核心素质或核心素养教育,当然,你可去校外加强版,但那也不过是片面加强,如果没天资成为艺术家、体育明星,那就没必要去加强版了,在学校好好读书学习、也好好上好你的音体美课程吧,这就是素质教育!
端正心态,提高认识。
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上了好学校出来还是普通人。
当一个人看透生活看透人生时,只要孩子健康,只要孩子各方面素质好,只要孩子乐观向上,做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好。
一、应试教育,所教的东西难道不增强素质吗?难道不是为了让孩子们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吗?所以应试教育也提高素质,只是提高的是最广泛的,最有用的那部分主流素质。
二、素质教育,只是对应试教育的一个小修正和补充。也就是在那些基本素质之外,如果有的孩子还有其他特长,比如琴棋书画,竞技艺术等,也要给人家一个上升的通道,不要让高考一张卷子卡死。
而素质教育都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反对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而现在的中考高考试卷也很注重考查学生的这些能力。因此如果你真对小孩加强素质方面培养反而会提高我绩。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摊开了说却有太多角度,涉及教育到社会甚至哲学的方方面面。这可能就是困惑所在。我扫了扫其他答案感觉,发现大家意见相差的还是老远,或还挖的不够深。我自己也是为人父母,所以这里想谈谈我自己的看法,我将从4个方面去理解这个问题。
1,国内的选拔机制
2,父母的焦虑和压力
3,教育的目的和父母的期望
4,素质教育和学业能否共存
国内的选拔机制
素质教育这个词一开始在国内被提出针对“应试教育”的。因为我们国家的教育资源有限(到哪都有限),所以长期以来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去分配教育资源。所以自然以成绩为导向去要求学生。
如果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成绩,那么作为教育来说,这无疑是荒谬的。所以当观察到,普通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去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去偏离教育的目的(之后会进一步讨论)时,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替代被提出来。意在解决当下国内教育的几个问题:
1,培养人才而不是学习考试机器。2,给学生减负减压。3,创造公平,破除唯成绩论。
从目的上来看,素质教育是有意义的。但实际上很可惜这些目的是达不到的,甚至会背道而驰。所以虽然这些年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情况并非大家想象的很快就改善了国内的教育环境,而是基本没变。(素质教育可能改变了一大批家长的认识,有积极作用)。原因是素质教育并没有抓到问题的本质—— 教育资源和社会保障的稀缺 。
由于社会保障的稀缺,家长对下一代的未来会有普遍的焦虑(稍后谈焦虑的问题)。而教育似乎是所有家庭唯一靠谱的选择。但优秀的教育资源始终是有限的,无论是看成绩还是看特长,因为资源短缺而设立的种种考核标准始终存在。以前看成绩进重点,现在不管是看成绩还是看素质,竞争强度一点不会变,这是换汤不换药。
前段时间哗然的幼升小看家庭出身什么的,只是一个夸张的例子而已。其背后是不变的万人过独木桥,无非就是变着花样淘汰人而已。以前看成绩,现在看会不会弹钢琴。所以,只要竞争强度在,学生就永远不可能减压。
如果只看成绩,那么家长会拼命的让小孩成为考试机器;如果标准变为成绩+特长,那么无非就是从考试机器变为考试机器+强迫特长而已。别以为这个问题国外没有。国外教育资源相对充足,但一样不会是敞开量供应的。所以国人(亚洲人)到了国外也是一样,欧美的名校一直都是素质教育类选拔,所以一帮亚洲家长也不管孩子是不是喜欢,先强迫学特长再说,无非就是补习班换到了特长班而已。不排除有的孩子是真.兴趣爱好,但多少是赶鸭子上架的。这种风气现在老外也学到了,一样的见缝插针安排各种特长练习。
这些被迫的爱好你能说是真正的教育?你能说这比考试机器好?
然后再说说公平。当家长们把孩子从学习补习班送到特长班的时候,变得是内容,不变的是家庭条件的差异。在之前,同样的教材,三线城市的孩子要有天分,是一样的学。虽然一线城市师资更占优势,但至少三线的孩子还有戏。但如果搞素质教育,有的东西,可能三线的孩子一辈子都没机会去学习。更不要说富人可以去学马术,高尔夫,穷人连个钢琴都玩不起。你说这是更公平还是更不公平?
这些问题,很多网友早就看到了,所以才有“高考相对来说是最公平的”这一说法。才有对国外公立学校的批判...。选拔学生,唯成绩论或许还算相对公平的办法。
我们讨论问题,不谈优先级是耍流氓。素质还是成绩,二者若无冲突,自然也没有纠结的理由和讨论的必要。但二者有冲突,只能取舍的时候,那么优先顺序决定选择。题主既然提出,那么或多或少是因为二者有了冲突(后面会谈到冲突或许可以解决)。所以就优先级来看,在国内,成绩的优先级大于素质,这是社会现实。即便是国外,多数情况下也是如此(除非你是体育明星之类,特长相当明显被特招)。
从升学角度看,学业成绩优先级大于素质特长。只是我的第一个观点。但问题并不只是升学这么简单。
父母的焦虑和压力
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分析,中国的父母对孩子未来,主要考虑的问题还是在低层次的安全需求上。这是很可悲的。
如果社会保障缺位,那么就意味着向下堕落,可以到一个悲惨的境地。这种悲惨甚至是无底线的。作为中产的父母,一旦有了这种阶层焦虑,无疑会转移到下一代身上。
对于父母来说,未来自己的不确定性都还好,大不了如何如何。但正常的父母都不能接受下一辈有丝毫的不确定性。孩子长大,一路都是坑,大人如何不揪心?
教育的目的和父母的期望
教育的目的是一个关乎人生意义的命题。我们到底是希望孩子快乐,还是成功?(二选一的情况下)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到底是为了让他们获得谋生的知识,还是能够更明白的活着?我们到底期望在教育中得到什么?到底应该让孩子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还是需要我们的引导?...
这些其实都是每个父母必须思考的最本质的问题,甚至不仅关乎小孩,也关乎自己。可以说,父母的眼界和境界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一个人要有一个人的三观,一个家庭也应有一个家庭的三观,而并非是被社会的大流所挟持。而你所有的一切选择,无非是围绕这些本质的问题,结合社会现实所做出的最优解而已。虽然我们不能代替小孩去决定自己的三观问题,但家庭教育本身也是孩子重要的起点。
譬如,我对孩子的终极期望是她能在未来获得自我实现这种层次的快乐。为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一系列她需要做到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
1,不用为生活所愁-意味着可以有谋生的技能
2,有正直善良等正常的人格。
3,有条件做出一定的成就-意味着拒绝平庸
4,有时间和选择权-意味所处一定的社会位置
5,能够回答我是谁,我要什么,并有相应的执行力。-意味着对世界和对自身全面的了解。
...
一条比一条难。
在平日教育里,注重的也不仅仅是升学相关的东西(尽管也很重要)。而是在目标驱动下,和小孩一起去修建这样一个大厦。这里面难免有世俗的与学校机制相关的成绩优先,特长培养等,但让孩子可以看到更大的背景,,则更重要。这个就是,学校教育仅仅是服务于你的教育目的的一块拼图而已。而并非多数家长认为的,学校就是教育的一切。,这是我的观点。
有了这样的认识,你才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吧你今天遇到的纠结给看清楚。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都应该更好的服务于这个更高的教育目的。而这点,我不能代替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