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力量的压力,让伊拉克与中国达成的 100 亿美元石油换基础设施交易协议蒙上了阴影。
伊拉克与中国 2019 年达成的一项重要石油换基础设施协议,该协议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规定每天用 10 万桶伊拉克石油换取中国建造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学校、医院和能源设施。
外界普遍认为,这一协议终止标志着中东权力格局的转折点。
协议终止的表层逻辑是伊拉克日益担心过度依赖外国投资,希望在发展需要与保持战略独立之间谨慎地寻求平衡,深层逻辑则是伊拉克受到了来外部力量的压力,特别是来自驻军国美国和区域强国土耳其。
2003 年,美国入侵伊拉克,推翻前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20 多年来,仍有 2,500 名美军驻扎在该国,表面的说辞是负责打击"伊斯兰国"(ISIS)的任务。
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与影响力,美国鼓动其他国家远离中国,特别是在经济合作方面。由于美国的干扰,中国竞标伊拉克大法奥深水大港没有成功,最终韩国大宇工程公司成功中标。
区域强国土耳其在伊拉克主导了"伊拉克发展之路"经济走廊;土耳其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基建大国,在民用建筑方面拥有不俗的实力。
美国印度推出了抗衡"一带一路"倡议的"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绕开了土耳其,深深刺激了视贸易路线为生命线的土耳其。
之后,土耳其在前奥斯曼帝国属地伊拉克推出了"发展之路" 项目– 一个庞大的 1,200 公里长的公路、铁路网络,甚至还有新城市的规划,将南部港口与土耳其边境连接起来,甚至延伸到欧洲。该项目将分阶段实施,预计第一个里程碑将于 2025 年实现,全面竣工时间为 2030 年。
当然,如此雄心勃勃的计划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虽然最初的估计是 170 亿美元投资,但专家现在预测可能会超过 240 亿美元,仅土耳其 511.7 公里长的加济安泰普至奥瓦科伊铁路段预计就需要 50 亿美元。海湾油气资源丰富的合作伙伴如阿联酋和卡塔尔正在提供支持,为"伊拉克发展之路"带来急需的资金支持。
主权国家的战略自主决定需要在多极化的世界中,经济发展、国家主权和战略协调必须得到谨慎的平衡和周密的考量。
在贸易决定命运的世界里,商业走廊决定着国家的实力。问题的关键是如此庞大的项目,如果没有世界制造工厂中国的的参与,未来运输什么 ?
中伊协议中的这一战略停顿为我们提供了当代地缘政治的一个重要案例,中国企业需要思考区域市场在经济发展、战略自主和大国竞争的交汇中,我们如何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外部力量的压力,让伊拉克与中国达成的 100 亿美元石油换基础设施交易协议蒙上了阴影外部力量的压力,让伊拉克与中国达成的 100 亿美元石油换基础设施交易协议蒙上了阴影外部力量的压力,让伊拉克与中国达成的 100 亿美元石油换基础设施交易协议蒙上了阴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