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8月13日报道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网站8月5日刊登题为《中国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什么作用?》的文章,作者是汉娜·麦克尼科尔。文章编译如下:

过去十年,中国作为全球参与者的角色吸引了公众目光。提到中国的外交政策,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一系列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的竞争等。最近,中国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生产也成为头条新闻。

然而,中国外交政策有一个方面很少被提及,那就是中国作为全球发展或对外援助参与者的角色。

这并不奇怪。中国的“发展模式”——包括其金融机制、政策、模式、项目或框架——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对自由主义发展正统观念的挑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以及1989年“华盛顿共识”等自由主义政策方案的支撑下,自由主义发展模式自1945年以来一直主导着全球治理和国际发展格局。

尽管关于“发展模式”是否具体存在的问题仍然会引发激烈争论,但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概述了中国与国际主流发展模式之间的一些差异。

相较于政府开发援助(ODA)等传统定义,中国的商业投资与该国援助或发展政策之间的界限更为模糊。中国还强调国家主导的、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政策,拒绝接受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华盛顿共识”的自由主义经济处方。中国重视不干涉甚于限制性条件。中国的崛起也是全球南方崛起的一部分。全球南方包括中国、巴西和印度等传统的受援国,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部援助的依赖下降,这些国家已经从受援国转变为援助国,且经常参与“南南发展合作”。

随着中国的国际发展机构、政策和项目在过去十年中不断壮大,关于两种发展模式的特征可能出现的趋同——而不仅仅是差异——的讨论也开始出现。特别是,最近的讨论探讨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潜在融合,因为一些一手资料、政策议程和项目提出了两者的联系。

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国际发展中常用的一项重要指标,用于衡量包括性别、贫困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和进展。“一带一路”则是中国政府发起的海外基础设施发展计划,其目标是“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融合被广泛地定义为“一带一路”采用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以获得全球尊重和认可以及环境和社会指导的过程。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一带一路”的经济和基础设施政策得以实现。

对于以政策为重点的研究人员来说,“一带一路”倡议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融合,可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生深远影响。随着低收入国家越来越多地与中国合作,它们希望了解“一带一路”政策和项目在实现本土化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

此外,“一带一路”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融合进一步表明,学术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与联合国的合作。它还引发了一场重要的讨论:随着全球南方参与者越来越多地采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将其本土化,这些目标自身可能如何演变?

无论如何,“一带一路”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融合无疑给国际发展和外交政策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第一,中国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将发挥什么作用,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第二,“一带一路”倡议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融合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参与者或机构可能会越来越多地与主流发展规则合作?

第三,如果可持续发展目标是通过中国的发展战略实现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联合国等主导机构也在试行中国的发展规则?

第四,在一个新的发展参与者入局、全球治理动态不断变化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时代,也许是时候问出这个问题:可持续发展目标到底是注重过程还是结果?(编译/熊文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