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刻奇是什么意思和刻奇效应刻奇什么意思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刻奇是什么意思和刻奇效应刻奇什么意思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刻奇是什么意思

“刻奇”是Kitsch的音译,这个大概是个捷克语。这个词在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已经遇到过。“但是这本书中文译者将它的意思译反了,译成了‘媚俗’,即讨好别人的意思,而这个词更准确的二一四是‘自媚’,即讨好自己,迎合自己。一般现在学界译为‘刻奇’。”这么翻译大概是因为中文中除了“自媚”以外没有更贴切的对应的词吧,而“自媚”显然又太刻板,不能很好的传达Kitsch的完整意义。

百度“刻奇”,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一、自我感动及感伤。二、难以拒绝的自我感动和感伤。三、与别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动与感伤。四、因为意识到与别人一道,感伤变得越发加倍。五、滔滔不绝的汹涌感伤最终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体验感伤也就是体验崇高。六、这种崇高是虚假的,附加含义大过实际含义。七、当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个感伤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测。八、这是最主要的,刻奇是一种自我愚弄。
这个层层推进的意思,是从作家米兰·昆德拉点点滴滴的说法中总结出来的,原文为“灵魂的虚肿症”、“一个人在具有美化功能的哈哈镜面前,带着激动的满足看待自己”。按照一般学术词典的解释,“刻奇”是指“投大众所好的无美学价值的艺术或文学,拙劣的作品”、“迎合低级趣味的伤感文学(或艺术)作品”。

返回目录

刻奇效应,刻奇什么意思

刻奇是Kitsch的音译,其涵义是:“个体的认知与情感表达主动地或者不自觉地遵从外在的强大的秩序,以判断这种体验是否正当的、高尚的、合法的、被接纳的、合乎时宜的。

从而个体的认知体验与情感表达变成了一件工具,一种矫揉造作的表演,一种讨好和谄媚。肤浅的自我感动类的情感更容易成为刻奇的情感。”

刻奇用于形容19世纪那些过度夸张情感和戏剧化的审美和作品。所以刻奇与矫情紧密相关。当一样事物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后,就由不得别人不对此事物产生这种特殊的含义。

扩展资料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始,人们开始谈论它,首先指出是它的虚假、廉价的性质,这正是Kitsch的原发点。

奥地利作家布洛赫指出:Kitsch这种东西“反看似,行动和说话像,但依然是路西弗”、“不仅是美学的邪恶,而且是社会和政治的邪恶”(1933);

美国批评家格林伯格认为“Kitsch是这时代我们生命中所有虚假的缩影”、“Kitsch假装对顾客毫无要求除了要他们的钱”(1939);

法兰克福学派批评家阿尔多诺指出:“对净化的戏仿”、“用更加空虚来填满空虚的时间”;

纽约知识分子凡登哈格说Kitsch“使个体失去追求真正的满足的代替满足”以及罗森伯格:“已建立规则的艺术,可预期的受众,可预期的效果,可预期的报酬”;

托马斯·寇克说“Kitsch是要来支撑我们的基本情感和信念,不是困惑或质疑它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刻奇

返回目录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