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高淳话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怎样和新四军是什么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淳话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怎样和新四军是什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高淳话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怎样?

高淳话的形成
高淳历史悠久,6300多年前,在薛城一带,有南京地区最早的原始村落,先民们在这里建立了母系氏族,打渔、狩猎等。当1997年发掘出“薛城遗址”后,专家们意识到,高淳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用原始的语言进行交流。春秋时,吴王余祭七年(公元前541年),吴国在高淳筑固城,逐渐形成了吴方言。
高淳离南京虽只有百公里,但历史上因陆路交通不便,长久以来多靠水路与苏锡常和安徽宣郎广等横向进行、婚嫁等交流,与南京的纵向往来较少,而本地人又很少外出,长期闭塞,传统农业仍是其主要生存手段。
高淳历史上也曾有过几次事件: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徽宗诏命蔡京募集建康五县民夫围垦固城湖,成田五万余亩,赐名“永丰圩”。宣和三年(1121年)宋江受招安后,迁部分梁山士卒来永丰圩定居。
清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率湘军攻破天京(今南京)后,为避猜疑,上奏朝廷“臣统军太多,拟裁撤三四万人,以节糜费”。这些湘军士卒大多没能返回原籍,安置在高淳、溧水等县,如高淳曹塘的侯、罗、曾、全等姓。
1950年,苏南行署组织常州、无锡178名青年来高淳参加土改,后来他们大多在当地结婚生子,成为高淳首批干部。
上世纪六十年代,高淳接受了大量南京知识青年,其中大部分于七十年代末返城,但尚有知青仍留在当地安置,扎根农村。
千百年来大批客籍人口的迁徙,却没能影响高淳话,倒是改变了他们自己的口音,与高淳话“同化”了,这真是一个大奇迹。

山芋,学名甘薯,是价廉物美的健康食品。民间传说山芋原产高淳,是高淳话“山遇”的谐音。明万历年间,高淳大水,破圩淹田,颗粒无收,灾民大饥。一天,九龙山下一樵夫偶见野猪在山上拱食土中块根,便捡来一尝,甘甜味美,村民纷纷刨食充饥,度过灾荒,便取名“山遇”,从此年年栽植,传种各地。
早年间,商业生意是在桌面上论价成交,如一方借故离席与自家人悄商对策,是对客户的不尊重,买卖往往告吹。而高淳人与外地人谈生意,就不必担心内容外泄。老板与朝奉(助手)用高淳话商议,别人听不懂,生意很快谈成。
1984年,我国云南边境发生对越自卫反击战,当时越方了解我国“大后方”军事布防,能破译我军用粤、闽南、客家等方言的联络暗语。我方“猫耳洞”(工事)被炸、公路被毁,首次战斗失利。一天,某师长巡察前沿阵地,听到两位高淳老乡对话,大惑不解,于是命他们用高淳话传达指令,使越军无法破解这独特的军事“密码”。1985年2月,取得了松毛岭、小尖山等战斗的胜利,最终收复了老山前线失地。高淳籍战士马逢财、姜方顺、谢小福、孔新华等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英勇凯歌,高淳话也为自卫反击战立下大功。
高淳话申报了世界非物质遗产,这是继中国最古老的戏剧艺术——昆曲被列入名录后的又一次重大举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组顾问沈澈视察了高淳,认为高淳话在全国独无仅有,应进行科学、全面的搜集、整理,加以保护,让这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遗产发扬光大。
我的家乡话,现在已经是世界非物质遗产了!

希望满意。

返回目录

新四军是什么

新四军,全称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隶属于军队战斗序列,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队伍。
新四军是正面战场上共产党的主力部队,装备相对于八路军要好些,军装为德式军装,军帽上有徽,新四军军官服饰与其他国民革命军服饰基本相同,部分军服由国民革命军提供。

扩展资料: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任政委兼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
全军共一万余人,下辖四个支队: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杜平任副司令员。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