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专门研究中国军事战略的专家称,中国在亚洲的战区远程导弹方面比美国更具优势,这使其能够在台海危机期间"恐吓"日本等前线国家。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高级研究员吉原敏在接受《日经新闻》采访时说,华盛顿"几乎没有对称或实物选择"来应对五角大楼最近关于中国核武库建设的报告中所描述的中国中程武库的快速增长。

该报告估计,中国"截至2023年5月拥有500多枚作战核弹头","到2030年可能将拥有1000多枚作战核弹头"。

吉原还表示,由于中东地区的不稳定会将华盛顿的注意力和资源从亚洲吸引过去,北京可能会从中东地区的不稳定中获益。他说:"令人担忧的是,欧洲和中东的危机和战争将使华盛顿无法对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投入足够的关注和资源”。

以下是经编辑的采访节选。

问:美国国防部发布的《2023年中国军力报告》评估称,中国的核武器建设"有望超过此前的预测",请问这一评估是否准确?

答:中国核力量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一直超过美国的预测。中国陆基核力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预期。预计中国还将加强其三位一体的核力量,包括海底核威慑力量和具备核能力的轰炸机部队。

战略核力量的增强将加强中国的报复能力。换句话说,中国寻求的是一支能够吸收对手第一轮打击,并用剩余武器进行反击,给对手造成不可接受的伤害的生存能力。这种二次打击能力旨在阻止对手发动攻击或威胁发动攻击。

中国历来担心"核讹诈"的风险。更强大的战略核武库可以规避这种核胁迫的危险。

与此同时,中国还建立了战区范围的核武库,包括可以打到关岛的DF-26中程弹道导弹(IRBM)。根据五角大楼的最新报告,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已装备了250个发射器和500枚导弹,而2018年首次报道时仅有30枚导弹和30个发射器。

DF-21对陆攻击中程弹道导弹也具备核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之间的战区核平衡并不对称。美国几乎没有与中国战区核武库相匹敌的对称或实物选择。

问:您认为这种不对称会带来哪些风险?

答:如果中国能在战略层面因彼此的脆弱性而压制住美国,那么它就能更好地利用其在战区层面的胁迫影响力。中国在战区武库方面的不对称优势,可能使其能够在危机(如台湾问题)期间恐吓日本等前线国家。中国可能会在危机一开始就发出核威胁,让日本胆寒,从而使日本保持观望。

如果中国成功地将日本排除在酝酿中的危机之外,那么这样的结果将对华盛顿的盘算和美国对中国侵略做出军事回应的能力产生连锁反应。毕竟,美军依靠在日本的前沿基地开展远征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期间,中国可能从普京那里学到了一个教训,那就是战争初期的核剑拔弩张引起了西方的谨慎。

问:美国和日本应如何应对这一局势?

答:联盟需要加强常规威慑和延伸威慑。美国军方认识到,面对更强大的中国常规军事力量,它需要加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各军种开发了新的作战概念和能力,使其在中国的远程精确打击武器面前不那么脆弱。

例如,美国海军陆战队率先提出了创新理论和概念,有望提高战术效能并使中国的军事行动复杂化。此外,美国仍然拥有需要保持的持久实力和优势,包括在海底领域。

在核领域,华盛顿需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核环境中承担更多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们转变对核问题的思维方式,并努力重新掌握流利的核战略语言。这也要求美国决策者更加习惯于冷战时期核阴影笼罩亚洲时的做法。

与此同时,华盛顿应该预见到盟国对加强延伸威慑力量的期望会越来越高,并为此制定计划。

问:您认为中东地区的不稳定会对中国的战略产生什么影响?

答:中国可以从美国在中东的分心中获益。美国在该地区部署了军队,以支持以色列并阻止其他行为体扩大战争。除军事力量外,冲突还对美国的政治和外交资本提出了大量要求。这些承诺代表着机会成本。

美国不能免于资源稀缺的问题。它需要仔细权衡有限资源在全球不同战区的分配,尤其是亚洲、欧洲和中东。

这里有一个反复出现的模式。其他地区发生的事件不断将美国的注意力和资源从亚洲吸引过去,而历届美国政府都宣称亚洲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最重要的战场。令人担忧的是,欧洲和中东的危机和战争将使华盛顿无法对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投入足够的关注和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9-11"事件后的两场中东战争让美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鲜血、财富和声誉。当美国深陷这两场泥潭时,中国却有条不紊地增强军力,稳步扩大在亚洲海域的存在,没有遇到太多阻力。美国再也不能把这样的机会拱手让给中国了。

问:美中峰会预计将与11月在旧金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同时举行,您如何看待这一安排?

答:重要的是要管理好对这次预期会议的期望。我认为,美中关系在国家利益方面存在重大分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不可调和的分歧。双方都承认其中的许多分歧。

中国对亚洲的愿景和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与美国相左。峰会间隙的会晤并不能解决这些根本分歧。

2023/10/24 21:43 Nikkei English News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