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快乐锅贴日期:6小时前

关于山东来到大连和东北闯关东的人数,由于历史原因,确实有大量的华北地区人民,包括山东省的人民,为了逃避天灾和战乱,背井离乡,进入东北地区谋求生计。具体人数难以精确统计。

对于闯关东的后代是否回到山东,这要取决于个人选择和实际情况。就电视剧《闯关东》所反映的主题,剧中的闯关东人们的后代在经历了岁月的积淀之后,有的可能会选择回到山东,去寻找自己的根,去感受自己祖先生活的土地;当然也有的可能会选择继续留在东北,因为那里已经成为了他们新的家园。在现实中,闯关东的后代仍遍布在全国各地,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亲情、就业、生活等多方面的因素,做出回到山东或继续留在其他地方的选择。

回答者:大连的杂家日期:2018年01月09日

我本人不是闯关东的后代(户口本籍贯上写着普兰店),可能感受不一定真实,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也是可以回答一下的,因为,我看过电视剧《闯关东》,而且看了很多遍,对这部讲述那个年代的历史大剧有自己独到的分析。

闯关东的人不止是山东人,河北和其它地方的人也有,但是以山东人为主。闯关东最高潮时,每年从山东等地来到东北的人以百万计,总计过千万。

闯关东就是往东北三省去生活,其实很早就有,不过大规模闯关东主要在清朝末期,原因主要就是:当地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无法生活了,所以,被迫去闯关东。尤其是清末,各种天灾人祸让山东等地的老百姓无法在当地以耕种养活自己,而当时的东北地区沃野千里,人却少得可怜,清朝统治前期,对关东地区进行封禁,到了清朝统治后期,由于意识到东北地区人员太少,对国防和地区开发有不良影响,所以,对此地区的封禁采取了宽松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才使得大量山东等地的难民到东北地区谋生。由于并不是十分合法,所以叫闯。

在大连,闯关东的后代应该很多。我是土生土长的大连本地人,但是,我家周围邻居有不少人户口本上籍贯一栏写着山东XX县,有牟平县,还有像山东其它地方如烟台,威海等地。在大连市,目前闯关东的后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绝对超过60%。而且,他们不少人在某些时候会回山东老家去看自己的亲戚。山东人也会把大连地区闯关人的后代称作“海南丢”。

不过,至于说这些闯关东的后代是否想回去,那完全看他们在大连生活得怎么样了。如果生活得不错,那么,他们肯定还会继续生活下去,不可能回自己的山东老家了,毕竟那些山东老家的亲戚可能对他们来讲基本上已经不亲了。如果生活得不好,可能他们会回去,要知道东北经济现在并不好,到时,他们就像他们父辈当年一样,返回自己的家乡,来一个“返山东”。

回答者:辽北老代日期:2021年03月18日

山东人来到大连和闯关东的人, 有点区别 ,但也没有大的区别。

现在大连 ,普兰店,瓦房店 ,庄河 ,盖县 ,山东的后裔比较多 ,而且比较集中,往上排4,5辈,大部分是从胶东湾过来的 ,要说能有多少人口,谁也统计不准 ,但总地来说 ,在改革开放前 ,盖县,瓦房店店,金州,庄河,和大连地区 能占80%左右, 都是从山东过来的 ,就是到现在 ,改革开放以后 ,各地人口往辽南流动 ,特别是黑龙江和吉林的 ,他们管这些人叫北边过来的人 ,这些人也能占10%左右 ,那么总体来讲山东的后裔能占70%左右 。

那么这些人从什么时间过来的呢 ?从隋唐时期,胶东湾的人 ,主要是烟台和莱州 ,还有青岛和潍坊人 ,就有人坐船到大连到辽东做买卖 ,做皮货生意 ,有灵芝,鹿茸等各种山货 ,过来的人越来越多 ,大部分人是经商,还有部分人是开荒种地,有一部分人在沿海打鱼 ,主要以经商为主 。在明朝年间 ,一共二百多年 ,有人统计 ,整个二百多年间 ,从胶东湾的烟台,莱州等地 ,能过来100万之200万人 ,有的坐船从营口下船 ,到了盖县求生。当时由于山东人多地少 ,特别是胶州湾时常发生干旱 ,经常闹饥荒 ,胶州湾的人纷纷坐船来到辽东,辽南度日发展 。

从股东湾坐船过来种地的也不算太多 ,因为大连地区丘陵地带较多,平原较少 ,没有大平原 ,就是瓦房店闫店乡的地主周扒皮 ,才不过三百多亩山地 。

在明朝时期 ,大连地区 ,还归胶州的登州府管辖一段时间 ,也就是现在的烟台市 。

后来在顺治的后期和康熙年间 ,胶东湾又开放了口岸 ,允许去关东生存 ,这种移民潮又一直保持在1960年左右 。

辽南地区的人 ,他们对山东人很有感情 ,吃的菜饭还保持山东的传统风味 ,山东的鲁菜 ,有的辽南菜系 ,也带有鲁菜的特色。

现在他们说话的口音 ,大多数老人还是山东的口音 ,年轻人的山东口音也比较浓重, 比如说吃饭叫歹饭 ,别说了叫败说了,却黑却黑的叫漠河漠河的 等等,刚开始说话我都听不懂 ,最后了解了 ,他们的语音叫山东胶州官方话。

现在大连地区山东后裔,有的还回山东老家祭祖 ,有的时间久远 ,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家乡或亲人了 ,或已经都不存在了 。

大连地区的人 ,对山东特别亲近 ,别人问他是哪里的人 ,他随口就说,家是大连的,祖籍山东的 ,把祖籍必须说上。

但是我对大连有的人 ,也有一些看法 ,把大连以北的人,都叫北边过来的 ,而且说话不太友好 ,他们总觉得北边的人文化素质低 ,破坏了大连的形象 ,好像到他那里要饭去了 ,瞧不起北边人 。

别人问大连人 ,他从来也不说是东北的 ,也不说是辽宁的 ,只说我是大连的 ,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 。

总地来说 ,大连地区确实不错 ,生活水平较高 ,大连建设的环境也不错 ,其他的县级市和县也不错 ,大连是东北的一颗明珠 。

回答者:涛哥金评媒日期:2019年04月04日

姥姥姥爷是1950年来的大连,姥爷先在码头上扛大个儿,攒点钱,寄回山东文登老家。姥姥领着三个舅舅和我妈坐船来的大连,因一个山东老乡的关系,投奔到营城子前牧城驿里边的南沟村,也就是现在乔山墓园的所在的那个村子,从码头去往南沟的路上,姥姥是带着孩子们一路要饭走过去的。

我出生在南沟村,一个三面是山,一面有小路的小山沟里,我出生时虽然已经是70年代,但姥姥家依然住的是茅草屋,后来我三岁时姥姥家才盖的房子,所以我父母结婚时是租住在前沟的一个好心人的房子里,因此我是在别人家的炕头上出生的,好在后来我还算有点出息,没辱没了这个生出好孩子炕头的好名声,因为从小就一直没有房子住,所以长大了就拼命攒钱买房子住,最好是推开窗能看到山的那种,还好,我现在的家就是这样的。

姥姥抚养我到六岁,她是个小脚老太太,没念过书,只上过几天扫盲班,会写自己的名字,为此她很开心。她有一肚子的民间故事,当然其中不乏封建迷信的故事;在山东老家,她和三个姐姐一起开过绣坊,所以会刺绣,会做衣服,她做的鞋垫还绣着花,她做的笸箩非常漂亮;她还会剪纸,哪怕院子门口经过的一只鸡或一条狗的蹿蹦跳跃的姿态,她都能快速地用家里普通裁衣服的剪子剪出来,惟妙惟肖;她会用面蒸发面山东大饽饽,做十二生肖的面人,做杠子头火烧,会摊煎饼,尤其是做面食的小刺猬,那叫一个绝;每到端午节的时候,她还会做那些端午小挂件,小粽子、小桃子等等,全是用小碎布拼的,有的里面塞着棉花。

姥爷是个标准的山东大汉,一米八几的个子,瘦削干练,他是个老实人,从不会撒谎,所以华侨果树农场的领导让他看山,也就是在苹果园里看着,防止有贼来偷苹果。他少言寡语,所有对外交流的事,都是由姥姥来办,没听说谁能讲得过她的,当然她不是不讲理,而是讲理讲得让你无话可讲,家里的话都让姥姥说了,但她没有一个子女继承了她在语言方面的天赋,长大以后觉得姥姥与人辩理时的范儿跟穆挂英挂帅时的风姿有一拼。姥爷虽然没念过书,但有一套独特的计算方法,小时候经常看到他会随身带一个小粗布袋子,里面装着黄豆,无论多大位数的加减乘除,只是用这些豆子摆一摆几分钟就能得出结果,我一直觉得这很神奇,但到最后也没明白是怎么算的。他曾经从自己种的小葫芦里选一个形状好的,挂在烟袋锅子旁边,天长日久,后来葫芦变得通红透亮,直到今天当我开始玩文玩葫芦时,才明白,姥爷在四十多年前就开始盘葫芦了,他的葫芦盘玩的水平已经到了“玉化”的程度。姥姥四十多岁时身体就不好,姥爷这样一个从没做过饭的大老爷们儿,心甘情愿地为这个他在十八岁时通过娃娃亲娶回家的女人,洗衣、做饭、收拾家,而且从来没有任何一句怨言,今天我觉得就是很多令人艳羨的所谓“神仙眷侣”,也没有姥姥姥爷的爱情那般平实而浓烈。

因为小的时候一直跟着姥姥,所以对操胶东口音的人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今天当我听到这样的口音,一定忍不住会过去搭讪,第一次听倪萍用胶东口音说天气预报时,别人都在笑,我却有种莫名的感伤。总听姥姥说“文东già”,长大以后才知道她说的原来是“文登家”。她说她小的时候,村子里先是闹义和团,天天喊着“刀枪不入”,真打起仗来,一个也没少死,再后来就是不知道一拨一拨来的是什么队伍,几乎每个队伍都会到村里来抓男人当兵,日本人来抓男人当伪军时,她还急中生智让姥爷穿上她婆婆的衣服,脸上抹上锅底灰,冒充老太太躲了过去。那个年代经常打仗,她们村子也有个叫“摩天岭”的地方,她觉得电影《苦菜花》里的那个“摩天岭”跟她那个村子附近的“摩天岭”很像,也不知道谁打谁,反正每次打完,到处都是死伤者。

我后来觉得姥姥长得真有点像《苦菜花》曲云扮演的山东老太太,尤其是那坚毅自信的眼神。她家离海边近,她小的时候每次打完仗,她们这些小孩子都会跑到海边去抓螃蟹,因为蟹子喜欢吃腐肉,长大后每当想起她说的这个场景,都觉得不寒而栗,战争实在太残酷了,而这些饥饿难耐的孩子哪懂什么大道理,只是想找机会填饱肚子,也顾不上害怕,就这么简单。

姥姥说,之所以带着全家来到大连,一是因为山东家的人太多,地太少,吃不饱饭,要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离开家乡,到东北,只为了能找一块地,能填饱肚子。还有一个原因是,姥爷本是过继给他没有孩子的大伯的,结果后来大伯家又生了几个孩子,姥爷因为不是亲生的,姥姥姥爷结婚后成了家里最不受欢迎的一支,干活最多,家里分啥都没有她家的,日子根本也过不下去,后来姥姥听说,她公公,也就是姥爷的这位养父,因为家里有几亩地,后来在运动中挨批斗自杀了,而姥姥姥爷因为来到大连,还特穷,成分被定为贫下中农,也算因祸得福。。

小的时候,姥姥常说:“外甥狗,吃饭走。”我刚工作时,姥姥就去世了,去世前她得了老年痴呆,去看她时,她总是要把孙辈的所有孩子的名字都减一遍,经常都是先喊我的名字,当我应了,她会非常开心,然后一遍一遍给我讲她小时候的故事,每天同样的故事要重复讲五六次,每一次我都认真听,认真回应,就像头一次听。逝者已矣,未能在炕前为姥姥尽孝,让她吃一口她最爱的外孙子买回来的好吃的,买一件她最喜欢的花衣裳,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

姥姥姥爷共有了六个孩子,三男三女,其中我二舅,那个他们最爱最聪明最懂事的二儿子,在不到四十岁时,得红斑狼疮不幸去世了,那时我应该是五六岁,我后来很多年都做过那个梦,姥姥站在村口边哭边喊:“二小儿啊,你什么时候回家啊”!姥姥的哭喊声在山沟里回荡,传得好远好远。也许那不是梦,就是真实发生过的,我还依稀记得,我一找不见姥姥,就去她哭的地方找,一准在那,但怎么拉也不肯回,她可能觉得二小子早晚会回来。姥姥其实共生过七个孩子,还曾有过一个女儿,在山东老家,得了胆道蛔虫而无钱医治,在十岁时早夭了,每每言此,姥姥都难以释怀,青年丧女,老年丧子,舐犊情深,心中苦痛,可想而知。

大舅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前几年身体好的时候,他还会回山东老家去看看,文登曾经归烟台管辖,现在是威海的一个区,很遗憾我从来没有去过文登,那里的亲戚应该也根本不知道世上还有我这样一个外姓亲戚的存在,但我的内心一直珍藏着对姥姥挂在嘴边念叨着的“文登家”的父老乡亲的一份美好感恩,没有那里,也不会有我,但愿有生之年能有机会去看看。

大连作为闯关东过海的第一站,不止一半人,有人说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山东人的后代,很荣幸能成为“海南丢儿”的后代,从姥姥姥爷那里我继承了山东人的朴实善良,还有一米八几的大个子,从姥姥讲的那些民间故事里吸收了很多养分,成为我后来走上社会并能够安身立命的根本。

好想回到六岁时,再拉着姥姥的手在村口的小路上走上一遭,哪怕只有五分钟也好啊!2019年4月4日清明前夜,写就此文,只为了纪念在天堂里快乐生活的姥姥姥爷。狐死首丘,涕零跪拜,万分思念。

回答者:胡夏皇裔日期:2021年05月16日

我祖父曾经闯过关东,我父亲就是在东北出生的。后来我祖母去世了,我祖父带着我父亲又回山东老家了。我则是人届不惑之年时,又从山东老家(山东省菏泽市)调往了东北(辽宁省大连地区——从山东省的公务员变成了辽宁省的公务员),带着一家几口(我妻子和我们的俩孩子)来了个“新时代闯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