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关注国内军事发展的朋友都清楚,在涡扇18、涡扇20等国产航发的技术成熟之前,中国航空工业高度依赖从俄罗斯进口D-30KP-2型航空发动机,来满足轰6、运20这两款国产主力军机的生产需要。而按照西方智库给出的最新统计数据,在2012年到2021年的10年之中,俄罗斯向中国交付的D-30KP-2发动机总量高达809台,这近千台的数量,可以说是远超外界此前的预测。

俄罗斯出兵前,近千台发动机先运往中国,为解放军送去了强援

【海外智库公布的相关数据信息】

从数据内容上看,这809台俄制航发是中国分批次订购的。第一批的184台是在2011年下单,2012到2017年之间交付的,第二批的625台是在2015年下单,2018到2021年之间交付的。

也就是说,俄方是在2021年,向中国交付了最后一批的D-30发动机,恰恰赶在了俄乌局势进一步紧张,两国最终大打出手之前。对于拿到了这批强援的解放军而言,这个时间节点是十分重要的。

从这一点上看,我们自然是幸运的。要知道,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俄罗斯的军工出口遭遇了西方的进一步限制,俄方自己的生产规划也进行了调整,保证俄军供应成为了首要目标。

俄罗斯出兵前,近千台发动机先运往中国,为解放军送去了强援

在这种情况下,俄方已经无法保证按时、按量向此前采购了俄制装备的国家,交付相关装备。

如果这后续625台发动机的订单没能在开战前完成,便也有可能出现延期交付一类的特殊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外界此前普遍认为,我们采购D-30发动机,主要是因为在当时,涡扇-18、涡扇-20等国产发动机的技术并不成熟,采购俄制发动机是暂时性的过渡,以便让轰-6等军机的生产能够继续进行。

这一点不能说有错,在2015年前后,涡扇-18和涡扇-20确实都处于测试阶段,没有进入量产之中。但从809台的数据上看,采购D-30是为了过渡的说法并不是非常准确。

俄罗斯出兵前,近千台发动机先运往中国,为解放军送去了强援

【俄制D-30发动机】

因为,就算是有一部分备件,809台的采购规模也实在是过于庞大了,如果全部用于生产轰-6的话,足够生产400架,运-20则能够生产200架。而到现在,解放军装备的轰-6K和运-20总数,恐怕都没有这么多。

因此,我们不妨大胆推测一下,在当时下定决心大量采购D-30时,中国军工部门还没有绝对的信心,在短期内用国产航发取代D-30,并做好了在相当长的一定时间内,持续用D-30来进行生产的打算。

俄罗斯出兵前,近千台发动机先运往中国,为解放军送去了强援

【运20现在有2种版本】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在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关评估后,解放军已经确定了要大量装备轰-6和运-20,推动自身向着“攻守兼备”的方向进行战略转型。毕竟,轰-6K以及运-20都是解放军在这一战略转型中的重要环节。

具体来说,轰-6K是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换装D-30发动机以及搭载长剑-20等新锐远程巡航导弹,轰-6K的作战半径已经提升至3500公里左右,不光可以覆盖第一岛链上的所有目标,还能够对第二岛链方向上的目标,造成足够威胁。

此前轰-6就多次以团级规模出动,模拟打击他国航母战斗群,威慑某些国家。

俄罗斯出兵前,近千台发动机先运往中国,为解放军送去了强援

【轰6轰炸机挂载长剑-20远程巡航导弹】

运-20更是解放军未来进行跨洲际战略部署,应对全球各地突发情况的关键。在此前向塞尔维亚运送FK-3导弹等行动之中,运-20也已经向外界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远程机动能力。

此外,运-20的出现让中国空军有了一个更加合适的基础作战平台,可以在其基础上改造出多种类型的辅助军机。已经取代了伊尔-78的运油-20,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后续的量产规模,也印证了解放军对这两款机型的庞大需求。

俄罗斯出兵前,近千台发动机先运往中国,为解放军送去了强援

【中国空军已经装备了大量的运20】

当然了,随着性能更加出色的涡扇-20逐渐投入量产,运-20等国产军机已经不需要继续采购D-30发动机作为动力,换装了涡扇-20的运-20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与此同时,随着多款后续改进型涡扇-10的问世,以及涡扇-15进入装机测试阶段。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在AL-31发动机上的合作也已经告一段落,新出产的歼-20等战机,已经都是装备国产发动机的版本。

D-30与AL-31发动机的停止引进,其实也标志着,中俄两国在此前一个阶段的军贸技术交流已经正式结束。中国依靠从俄罗斯采购核心零部件,完成自身国产装备制造的模式,正在成为历史。

俄罗斯出兵前,近千台发动机先运往中国,为解放军送去了强援

【珠海航展上展出的推力矢量版涡扇10发动机】

虽然在今年以来的一系列交流之中,中俄不止一次强调,两国将继续深化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但在未来,两国两军必然会采取一些更加高级的合作方式,来进行相关的合作交流,而不是继续使用这种单纯的“我买你卖”模式。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的是,中国军用发动机技术,在最近5年如井喷般不断取得突破,这个速度,恐怕也是俄罗斯方面始料未及的。俄方根本来不及作出任何心态调整,就已经要面对失去了中国这个关键军用航发出口市场的事实,并且需要重新适应,与中国合作研发甚至从中国获得技术的新合作阶段。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