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
一直记得杨绛先生的这句话: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我一直在践行着这句话
生活在不断的做减法
衣服捐掉了
书捐掉了
用不到的餐具送人了
跑步机送人了
看着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少
心却越来越宽广
精神却在做加法
走出生活领域
加入美文领域
以后的日子里
希望每一天都过成诗的模样
今天头条收到一个悟空问答,看了一下标题,“有哪些温暖过你的美文佳句”,静下心来稍坐片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一首首美诗名句充斥着头脑,可停留大脑时间最长的是朱自清的这篇散文《春》,这篇文章一直鼓励着我,温暖着我的人生!现在和大家重温一下文章我喜欢的句子。
朱自清描写春分三个步骤:盼春,绘春,赞春。写得非常生动自由,有境界,画面感强,让人向往!“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然后把山水,太阳,小草,村里的果树,村民活动在朱自清的文字里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让人感到温暖,充满希望!
最后分享一下文中比喻春我最喜欢的排比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哪里不要,家里还要呢”——
人生中最温馨的话语。
这带着体温的句子出自妈妈之口。三十五年前,身在高三的我在没日没夜地备战高考。早五点起床,晚十二点睡觉,虽然心有理想,但营养不佳,休息不足,体重减到了100斤上下,整个人瘦骨嶙峋的。
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没有文化,甚至没有自己名字的妈妈在那个全民物质贫乏的年代除了努力给我增加点营养,就是劝我不要熬夜,别把身体拖垮了,要及早休息。
“哪里不要,家里还要呢!”这话就出自当年已过花甲的妈妈之口。
在那个年代,农家孩子考上大学几乎是个奢望,年迈的双亲努力供养他们的小儿子上学,从村里小学,直到县重点中学。没有文化,大字不识一个的双亲,对我们兄弟几个的学习很重视。他们不会辅导子女学习,也不会讲什么期望,更说不出伟大的道理。他们只有辛辛苦苦的付出,只有耐心的陪伴,只有省吃俭用以满足儿女们学习上最大的需要。在他们心里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只要孩子想学习,上到哪里他们都支持,人生留不留遗憾那得看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追求啦。
妈妈那句经典的话语——“哪里不要,家里还要呢”,当年使我倍加温暖,没有了后顾之忧,周深热血澎湃。在这朴素的巨大精神支柱之下,我精神倍增,学习也更加高效。就这样,在父母的别样的陪伴与鼓励下,我后来如愿地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如今父母双亲已故去了八年之久,就连他们的小儿子我也已过了知命之年。但当年母亲那句话——“哪里不要,家里还要呢”,时时犹在我的耳边,温暖如初,往昔的情景也历历在目。仿佛双亲仍在,那个温馨幸福的老家仍在。
谢邀!毛泽东主席的《卜算子·咏梅》是划时代的人生座右铭。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