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很多人可能对百家姓之凌姓的源流和公主的中国公主制度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百家姓之凌姓的源流和公主的中国公主制度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百家姓之凌姓的源流

百家姓之凌姓凌姓(淩,读音作líng(ㄌㄧㄥˊ)),出自姬姓,姬姓出自姚姓,是黄帝十世嫡长孙舜帝姚重华的姚姓衍生姓氏的后裔。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当时卫国位置在今河北、河南一带,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凌氏在早期历史上,似乎比较岑寂,一直到群雄并起热闹非凡的三国时期东吴才有一位大凌统,以赫赫军功为这个家族扬眉吐气。郡望河间郡、渤海郡。历史名人还有凌蒙初、凌十八等。
凌姓姓氏源流
凌(líng)姓源流有:
源流一
源于地名,出自远古帝王伏羲氏的诞生之地淩,属于以以居邑名称为氏。淩,就是传说中远古第一帝伏羲的诞生之地,因境内有淩水(今京杭大运河泗阳段),因以为地名,先秦时期改称泗水,设泗水郡。淩县,就是秦、汉之际阴淮平原的泗水郡淩县(今江苏泗阳西北部),汉武帝刘彻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置泗阳县,在古泗水北岸,故名。在汉末至三国的战乱时期,其地住民有避难而纷纷外迁者,为将来便于联络,便以居邑古名称为姓氏,即称淩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或避难改姓为氏,后有简笔为凌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淩氏与姬姓凌氏族群没有任何干系,大都尊奉伏羲氏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凌氏合谱。
源流二
源于姚姓衍生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属于以官职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姬封被周武王姬发封在西周之京畿内的古康国之地,称康叔,后周公旦建议周成王姬诵,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都封给了康叔,并建立了卫国,国都在卫(今河南淇县朝歌),史称“卫康叔”。卫康叔有个儿子在周王室为官“凌人”,他的后人就以其官职作为姓氏,由此产生了凌氏。凌人,亦称凌阴、凌室,是当时的一种掌冰政之官,也就是典籍《周礼》上所记载的:“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在史籍《姓纂》中记载:“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上也记载:“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吴志有凌统。”从这些文献来看,凌氏最初源自周文王的儿子姬封,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叫做“凌人”的官,所以才“以官为氏”而姓了凌,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凌氏正宗。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陵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陵令,亦称陵台令,西汉初期由汉高祖刘邦亲设的官职,专职负责守卫帝王陵墓,其职位高于同官秩的食宫令、寝庙令。后来的汉高祖之长陵、汉武帝之茂陵,皆各设陵令、食宫令、寝庙令各一人。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亦皆设有,但官秩降至七品,俸禄六百石。南北朝时期的北梁、北齐,曾一度改称为“陵监”。
在陵令、陵台令及其守陵的陵寝关防军将士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陵氏,后避其姓氏字的忌讳,改称为凌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曹魏时期官吏凌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凌江,是东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军制官位,为东汉列将之一。到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设魏一人,官秩五品,专职掌控黄河以北蒙古、辽东地区的驻扎大军。按汉朝政治,武官比文官品位降一阶,是控制军队权力的一种体制,因此正五品武将领受的官秩俸禄实与从五品文官一样。
在凌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凌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凌氏、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丘穆陵部落,亦部落名称为姓氏,称丘穆陵氏。
丘穆陵氏,亦称丘目陵氏、丘穆凌氏、丘目凌氏等,在北魏王朝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的过程中,将丘穆陵氏改为汉字单姓,绝大部分族人改为穆氏,少部分人后来有改为凌氏者,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凌姓迁徙分布
凌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四位,人口约八十七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4%左右。
凌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北京
1、通州区潞城镇凌家庙村
河北
一、沧州市
1、泊头市四营乡凌屯村、赵三番村。
2.河间武强县
二、承德市
1、丰宁满族自治县石人沟乡凌营村
三、衡水市
1、景县杜桥镇凌庄村
2、故城县郑口镇西城镇村
四、保定市
1、安新县寨里乡增庄村
五、唐山市
1、迁安市于洪庄乡后沱村
六、邢台市
1、清河县油坊镇柳庄村
七、邯郸市
1、永年县曲陌乡曲陌村
八、廊坊市
1、香河县大罗屯乡凌家吴村
九、石家庄市
1、高邑县西富村镇贾村
山西
一、晋中市
1、昔阳县李家庄乡南庄村、胡峪村
二、晋城市
1、阳城县町店镇凌家沟村
2、高平市三甲镇徘北村
内蒙古
一、赤峰市
翁牛特旗乌丹镇、头牌子乡、广德公乡、克什克腾旗新开地乡
黑龙江
一、绥化市1、海伦市扎音河乡二、哈尔滨1、宾县三宝乡凌家屯
辽宁
一、本溪市
1、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子镇北甸村、田师府镇南甸村
二、鞍山市
1、岫岩满族自治县县岭沟乡山城村
2、海城市感王镇他山村
三、葫芦岛市
1、南票区暖池塘镇团山子村
2、连山区沙河营乡地藏寺村
上海
1、青浦区华新镇凌家村
2、浦东新区高桥乡群力村
3、浦东新区张江乡团结村
江苏
一、盐城市
1、盐都区葛武镇杨师村、凌华村、舍孙村。楼王镇丁马港村
2、亭湖区凌家桥村
3、东台市溱东镇草舍村、广山镇胡家堡村
4、建湖县卢沟镇凌葛村、庆丰镇北凌村
5、滨海县东坎镇三友村
6、响水县小尖镇四丰村
二、常州市
1、武进区湖塘镇凌渡村、丁沟坝、姚家桥、马家巷、与宁头、古方村、墙门头、凌道村,雕庄镇柏墅村、勤丰镇城巷村
2、钟楼区西林街道凌家村
3、武进区奔牛镇祁家村委夏家塘、谢家塘、贺家塘
4、武进区卜弋镇蔡庄村
5、武进区邹区镇段庄村委姜家村
三、徐州市
1、铜山县汉王镇路沃村
四、苏州市
1、吴县封溪开发区宝南村
五、无锡市
1、江阴市青阳镇里新工业园区
2、无锡市滨湖区华庄凌甲里
3、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六、扬州市
1、高邮市龙虬镇周庄村、高邮开发区灯塔村
2、宝应县西安丰镇、泾河乡泾阳村
3、江都县(扬州市)城内东关大街观巷口
七、镇江市
1、润州区大凌家湾小凌家湾(史称润城京岘山)
2、丹徒区荣炳镇蒲干村、小蒲干村、汪甲、洋湖棚、小柳巷、宝堰镇后亭村、上党镇义村
3、句容市茅山镇郭干村,后白镇芦江村
4、京口区汝山镇方家湾村
八、宿迁市
1、宿豫区来龙镇路墩村
2、沭阳县悦来镇沟崴圩、方凌村。刘集镇大兴村、大凌庄九、泰州市
1、姜堰市官庄镇前堡村、张甸镇
2、泰兴市过船镇仁寿村凌家埠
3、泰县顾高镇西芦村
4、兴化市周庄镇西边城村
5、海陵区罡杨镇杨庄村
十、连云港市
1、灌南县三口镇林南村
2、灌云县伊卢乡串芯庄村、玉兴村
十一、南通市
1、港闸区芦泾乡龙潭村
浙江
一、宁波市
1、鄞州区姜山镇陈介桥、横溪凌家
二、杭州市
1、富阳市场口镇鸿丰村、隔富春江小凌家、常安镇沧州村
2、西湖区转塘镇凌家桥村
3、肖山区新街镇山东址村
4、余杭区鸬鸟镇全城坞
5、建德市寿昌镇山岩村枣园村
6、淳安县大墅镇桃源淩家村
7、临安市岛石镇仁里村、呼日村龙山自然村
8、萧山区新塘街道和平桥村凌家港自然村
三、温州市
1、瑞安市碧山镇龟岩村,平阳坑镇塔石村
2、瓯海区郭溪镇塘下村
3、乐清市大荆镇闹水坑村
四、衢州市
1、常山县芙蓉乡古溪五、台州市
1、温岭市大溪镇下洋岙村
2、黄岩区江口镇下凌村
六、金华市
1、兰溪市永昌镇上凌村、下凌村
2、浦江县浦阳镇
七、湖州市
1、安吉县顺零乡、安城镇横塘村
2、长兴县李家巷镇凌家浜村
八、丽水市
1、青田县海口镇田铺村
九、绍兴市
1、绍兴县平水镇会稽山村
2、越城区稽山街道凌家山村
十、嘉兴市
1、秀洲区王江泾镇华联村
2、南湖区东栅镇高桥村
3、嘉善县洪溪镇凌湾塘、天凝镇凌家浜
十一、台州市
1、临海市永丰镇坑头村
安徽:
一、合肥市
1、瑶海区张洼(原来属于合肥北郊)有凌湾村、另合肥(原属肥东县)有凌大郢、凌小郢两村
2、新站区七里塘镇星火村三塘队
3、肥东县六家畈镇凌福寺村、长临河镇山口凌村
4、肥西县新仓镇凌冲村、花岗镇桃源村、西湾村凌小郢、凌老庄
二、巢湖市
1、居巢区槐林镇槐光村、散兵镇项山村
2、无为县姚沟镇洋子圩凌村、汤沟镇凌圩村、无城镇凌井村、石涧镇苗庄村
3、庐江县金牛镇大榕树村凌家老屋、青龙乡凌大村
4、含山县运漕镇凌马村、仙踪镇大凌村
三、淮北市
1、濉溪县四铺乡谢岭村前凌、后凌和中凌、桃圆镇凌家湖村
四、阜阳市
1、颖上县润河镇凌氏大概有一万人左右,分布在凌楼等8个村
五、宣城市
1、宣州区朱桥乡四合凌村
2、广德县邱村镇
3、广德县新杭镇砖桥村
4、旌德县蔡家桥镇凌家村
5、绩溪县十里岩村、王街村
六、安庆市
1、纵阳县陈瑶湖镇凌家花园村
2、怀宁县枫林乡年岭村凌家草屋
3、宿松县汇口镇汇口社区占港村
4、太湖县天华镇涧水村凌家山
七、黄山市
1、歙县岩寺镇潭渡村、郑村镇梅村、岔口镇岺里村、高演村、洽河乡、霞坑镇洪琴村
2、祁门县溶口乡(凌村)、赤岭镇凌降村
3、休宁县溪口镇碜溪村
八、蚌埠市
1、五河县新集镇凌庄
2、五河县头铺镇东凌村
3、固镇县刘集镇凌庄
九、六安市
1、舒城县千人桥镇兴丰村和上阳村、棠树乡三拐村
十、淮南市
1、大通区上窑镇上窑村
十一、池州市
1、贵池区梅村镇必胜村
十二、滁洲市
1、天长市铜城镇高堂村
2、天长市杨村镇杨村社区凌塘庄
3、定远县桑涧镇大凌村
十三、宿州市
1、埇桥区城东街道凌家桥、朱仙庄镇曹凌村
2、砀山县良梨镇孙庄村

猜你喜欢:
1.凌姓的源出有什么

返回目录

公主的中国公主制度

黄帝时代至商朝为止,有关于君王女儿的封号及制度皆不明。周朝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周王室为姬姓,因此周天子之女被称作王姬,但这不是正式的封号,仅是称谓,因为其他和周室同姓的诸侯国,亦称女子为某姬。
周天子嫁女,并不亲自主婚,王姬的婚礼由姬姓诸侯中的公、侯,如鲁、晋等国国君主持婚仪;《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此乃后世公主的词源。之后东周战国时期,诸侯之女称公主(亦称君主),但周天子之女仍称王姬。秦灭周后,王姬之名遂废。西汉初期,皇女和宗女的册封、晋封、待遇逐渐形成制度,皇女称公主,诸王之女称翁主(或称王主)。同时,由于史料的缺乏,对公主的境遇很难有全面的了解。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女儿被称为鲁元公主。“鲁元”二字做何解,未有定论。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秩律》有“李公主申徒公主荣公主傅主家丞秩各三百石”的记载,整理小组认为是“李公主申徒公主荣公主傅【公】主”(李公主、申徒公主、荣公主、傅公主)。有认为她们分别是李姓、申徒姓、荣姓、傅姓的刘邦或汉惠帝刘盈姬妾所生的女儿。这是以“从母姓”的方式,对公主进行区分。但此时,如何册封公主,仍不可知。公主的食邑又称汤沐邑。鲁元公主的食邑有数城,她的异母长兄齐王刘肥的封地则有七十余城,两者相距甚远。
到了汉文帝时,史书对皇女有更多的记载,亦可知此后对公主的册封已较为规范。从汉文帝嫡长女刘嫖起,公主的封号通常是“某某公主”,“某某”即“某某县”,可能是她们食邑所在的县,这体现了正式的册封程序。以刘嫖为例,她的封号是馆陶公主,馆陶即馆陶县。汉文帝时,刘嫖为公主。在其兄汉景帝登基后,则为长公主。到了她的侄子汉武帝时,又晋大长公主。但由于史料缺乏,仅知诸公主中有尊宠者,可加号为长公主或大长公主,是否形成定制则不得而知。此时,公主的丈夫大多是列侯,因此公主会随丈夫的封号改称。如汉景帝女儿阳信公主,在下嫁平阳侯曹时后又称平阳公主。同时,由于公主非世袭的爵位,因此会有相同封号的公主。如两位不同时代的馆陶公主——刘嫖和刘施。有时,她们的封号也会与列侯重复,如阳信公主和阳信侯刘中意。
王莽建新朝后,改公主为室主,并封嫡长女孝平皇后为黄皇室主,但王莽另两女王晔、王捷,则依序被封为睦脩任、睦逮任。
东汉以后,翁主一号不复见。东汉皇女以县名为封号,称县公主,仪服同列侯,诸王之女以乡、亭之名为封号,称乡公主或亭公主。此外,和西汉相同,诸公主中有尊宠者,可加号为长公主,仪服相当于各刘姓藩王。三国时期,由于《三国志》仅有人物纪传而无志书、体制等记载,史料缺损严重,未能确定各国体制。
曹魏大致沿用东汉仪制,如有平原懿公主、德阳乡主、长乐亭主、升迁亭公主等等。东吴公主则冠以夫姓称呼,如吴大帝孙权的长女孙鲁班、三女孙鲁育分别冠以夫姓全姓和朱姓,分别称为“全公主”和“朱公主”,没有汤沐邑。蜀汉则无相关记载。
三国的皇女或皇姊妹未必全部皆封公主,如魏文帝曹丕三位曾为汉献帝刘协后妃的妹妹曹宪、曹节、曹华,在曹丕称帝、刘协降为山阳公后,只封为山阳公夫人。孙权两位姐姐以及妹妹孙夫人皆没有被封为公主的纪录。帝姑祖母为两国大长公主、帝姑母为大长公主、帝姐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皆以美名二字为封号,婚后改以国名为封号。
北宋宋徽宗于政和三年(1113年),应大臣蔡京之奏,仿周朝制度改公主号为帝姬,同时将封号从国名改为喻意吉祥的嘉名,如柔福帝姬,并改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北宋亡后,帝姬、宗姬、族姬等号遂废。生父生母封号本名生卒年丈夫子女备注汉高祖刘邦吕雉鲁元公主不详?—前187年宣平侯张敖张偃、孝惠皇后张嫣女张嫣为其弟惠帝皇后汉文帝刘恒窦漪房馆陶公主/堂邑公主刘嫖不详堂邑侯陈午陈须、陈蟜、孝武皇后陈阿娇又称窦太主,女陈阿娇为武帝皇后不详绛邑公主不详不详绛侯周胜之周胜之为周勃之子,柏杨认为封号是昌平公主,无确实的证据因为嫁给绛侯,按照西汉惯例称“绛邑公主”汉景帝刘启王娡平阳公主
阳信公主平阳侯曹时
汝阴侯夏侯颇
平阳侯卫青南宫公主南宫侯张坐
张侯耏申隆虑公主隆虑侯陈蟜汉武帝刘彻卫子夫卫长公主/当利公主不详不详1.平阳侯曹襄2.栾大曹宗卫子夫诸邑公主不详?—前91年坐巫蛊之祸而死卫子夫石邑公主不详不详不详鄂邑公主不详?—前80年盖侯王受王文信又称盖主或鄂盖主。意图谋反被发觉,自杀不详夷安公主不详不详昭平君不详阳石公主/德邑公主不详?—前91年坐巫蛊之祸而死汉宣帝刘询馆陶公主刘施于永敬武公主?—公元3年张临、赵钦、薛宣汉元帝刘奭卫婕妤平阳公主/阳阿公主不详不详傅昭仪平都公主不详颍邑公主不详不详建平侯杜业无子而薨南朝
南朝宋父亲生母公主封号本名生卒年丈夫备注宋武帝刘裕臧爱亲会稽公主刘兴弟不详徐逵之长女吴兴长公主刘荣男不详王偃张阙义兴恭长公主刘惠媛宣城德公主不详不详周矫新安公主不详不详王景深离婚吴郡宣公主不详?-476年褚湛之妹始安公主早逝,嫁褚湛之为继室,生褚澄始安哀公主不详不详褚湛之符氏(修仪)广德公主不详不详豫章康长公主刘欣男?-464年徐乔、何瑀宋文帝刘义隆袁齐妫东阳献公主刘英娥不详王僧绰长女蒋氏(美人)海盐公主不详不详赵倩第四女。与兄始兴王刘濬私通,和赵倩离婚长城公主不详不详谢纬第五女。其子为著名诗人谢朓临川长公主刘英媛不详王藻陷害王藻下狱死,离婚临海惠公主不详不详何颙之琅邪贞长公主不详不详褚授南郡献公主不详不详褚渊褚渊为褚湛之之子,公主入南朝齐称巴西主庐江公主不详不详褚澄褚澄为褚湛之与吴郡公主之子,女儿为南齐东昏侯萧宝卷的皇后褚令璩淮阳长公主不详不详江凭第九女新蔡公主刘英媚不详何迈、刘子业第十女。先嫁何迈,后被其侄刘子业纳为贵嫔,伪称谢氏南阳公主不详不详徐恒之第十五女寻阳公主不详不详郗烨梁武帝萧衍皇后郗徽之母,南朝齐降为松滋县君宋孝武帝刘骏王宪嫄山阴公主刘楚玉446年-465年何戢长女,废帝之姊。后被宋明帝刘彧赐死安固公主不详不详王志王志为王僧虔之子临汝公主不详不详江????江????曾作辞婚表退婚安吉公主不详不详蔡约王宪嫄临淮康哀公主刘楚佩不详王莹王宪嫄皇女刘楚琇不详王宪嫄康乐公主刘修明不详徐孝嗣殷淑仪县公主不详?-465年第十二皇女,与同母兄弟刘子鸾、刘子师同被兄刘子业杀死宋明帝刘彧阳羡公主不详不详王俭王俭为王僧绰之子王贞风晋陵长公主刘伯姒不详王贞风建安长公主刘伯媛不详南朝齐父亲生母公主封号本名生卒年丈夫备注齐高帝萧道成义兴宪公主不详不详沈文和淮南长公主不详不详王暕临海长公主不详不详王彬齐武帝萧赜吴县公主不详不详王观武康公主不详不详徐演长城公主不详不详何敬容齐明帝萧鸾山阴公主不详不详徐况钱塘公主不详不详谢览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潘玉儿公主不详不详夭折南朝梁父亲生母公主封号本名生卒年丈夫备注梁太祖萧顺之张尚柔义兴昭长公主萧令嫕不详王琳新安穆公主不详不详王茂璋武帝妹,卒于齐朝时,子王冲梁武帝萧衍郗徽永兴公主萧玉姚不详殷钧永世公主萧玉婉不详谢谟永康公主萧玉嬛不详富阳公主不详不详张缵女儿张氏是西梁明帝的皇后长城公主不详不详柳偃女柳敬言为陈宣帝皇后永嘉公主不详不详王铨临安恭公主不详不详安吉公主不详不详王实梁简文帝萧纲王灵宾长山公主萧妙挈不详南沙公主不详不详袁宪范淑妃溧阳公主不详不详侯景余姚公主不详不详王溥海盐公主不详不详张希第九女。张希为张缵之子安阳公主不详不详张交第十一女,又称定阳公主梁元帝萧绎徐昭佩益昌公主萧含贞不详萧含芷不详萧含介不详安昌公主不详徐彻临川王萧宏长乐公主不详不详谢禧始兴王萧亮繁昌公主不详不详王琮南康王萧绩安固公主不详不详当阳王
(寻阳王)
萧大心安固公主郑译后废帝
萧纪淮南公主萧妙瑜不详杨敷西梁明帝
萧岿不详萧氏567年-648年隋炀帝杨广建昌公主/
晋安长公主王衮河间王萧岑玉山公主萧
(女惠)媄不详(柳姓人家)南朝陈父亲生母公主封号本名生卒年丈夫备注陈武帝陈霸先永世公主不详不详钱蒇生子钱岊。公主和钱岊在陈霸先称帝前就已经逝世,追封会稽穆公主不详不详沈君理女儿沈婺华为陈后主之皇后始兴王陈道谭信义公主不详不详到郁陈文帝陈蒨丰安公主不详不详留贞臣富阳公主不详不详1.侯净藏2.柳盼陈宣帝陈顼信义公主不详不详蔡凝义兴公主不详不详钱肃施姬宁远公主不详不详隋文帝杨坚亡国后,宁远公主被隋文帝收入后宫,为宣华夫人,后被隋炀帝杨广霸占,南宋《嘉泰吴兴志》称其为第十四女不详不详不详贺若弼陈叔宝妹妹,亡国后,被赐为贺若弼的妾室曾美人临川长公主不详不详隋文帝杨坚第二十四女,隋文帝的弘政夫人,见于《嘉泰吴兴志》,亦不确定与宁远公主是否为同一人吴妃(吴太妃)武成公主不详不详不详见于《嘉泰吴兴志》乐昌公主不详不详徐德言、杨素正史无载,见于《本事诗》和《两京新记》。亡国后为杨素姬妾,后与徐德言复婚陈后主陈叔宝高昭仪广德公主不详不详隋炀帝杨广第四女,隋炀帝妃,见于《嘉泰吴兴志》。与陈婤是否为同一人,无考谢昭仪临成公主不详不详隋秦王第五女,隋秦王嫔,见于《嘉泰吴兴志》。“隋秦王”当是隋文帝三子秦王杨俊不详陈婤不详隋炀帝杨广第六女,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收入后宫封为贵人父亲生母公主封号本名生卒年丈夫备注宋太祖赵匡胤昭庆公主不详?—1008年王承衍历封郑国、秦国、魏国公主(贤肃帝姬)延庆公主不详?—1009年石保吉历封许国、晋国、鲁国公主(贤肃帝姬)永庆公主不详?—999年魏咸信历封虢国、齐国、许国、陈国公主(贤惠帝姬)申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成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永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宋太宗赵光义不详滕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徐国公主不详?—990年吴元扆历封蔡国、魏国、燕国公主(英惠帝姬)邠国公主不详?—983年初封曹国公主,982年出家为尼,法号员明扬国公主不详?—1033年柴宗庆历封宣慈、鲁国、韩国、魏国、徐国、福国、邓国、晋国公主(和靖帝姬)雍国公主不详?—1004年王贻永历封贤懿、郑国、韩国公主(懿顺帝姬)卫国公主不详?—1024年历封寿昌、陈国、吴国、楚国、邠国、建国、申国公主(慈明帝姬)荆国公主不详不详李遵勖历封万寿、隋国、越国、宿国、邓国、冀国、魏国、齐国公主(献穆帝姬)宋真宗赵恒李宸妃惠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杜贵妃升国大长公主不详不详出家为道,历封卫国、鲁国公主,法号清虚灵照宋仁宗赵祯周陈国公主不详1038年—1070年李玮历封福康、衮国、沂国、越国、楚国、秦国公主(庄孝明懿帝姬)秦鲁国公主不详1047年-1133年钱景臻历封庆寿、惠国、鲁国、韩国、周国、燕国、秦魏国公主(令德景行帝姬),寿八十六冯贤妃衮国公主不详1060年—1083年曹诗历封永寿、荣国、祁国、鲁国、荆国公主(贤懿恭穆帝姬),子曹晔、曹旻燕舒国公主不详?—1112年郭献卿历封宝寿、顺国、冀国、魏国、楚国、吴国、秦衮国公主(懿穆帝姬)邓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镇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陈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鲁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徐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楚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商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唐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豫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宋英宗赵曙魏楚国公主不详?—1085年王师约历封德宁、徐国、陈国、燕国、秦国、魏国公主(惠和帝姬)魏国公主不详1051年—1080年王诜历封宝安、舒国、蜀国、越国、秦国、荆国公主韩魏国公主不详?—1123年张敦礼历封寿康、祁国、卫国、冀国、秦国、越国、楚国公主(贤德懿行帝姬)舒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宋神宗赵顼不详周国公主不详不详历封延禧、燕国公主,卒年十二唐国公主不详?—1111年韩嘉彦历封淑寿、温国、曹国、冀国、雍国、越国、燕国公主,韩嘉彦是韩琦之子潭国公主不详?—1108年王遇历封康国、韩国、鲁国、隋国、郓国公主徐国公主不详1085年—1115年郑王潘美曾孙历封庆国、益国、冀国、蜀国、徐国公主(柔惠帝姬)楚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郓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潞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邢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邠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衮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宋哲宗赵煦陈国公主不详?—1117年石端礼历封德康、瀛国、荣国公主(淑和帝姬)孟皇后邓国公主不详不详早卒秦国公主不详?—1164年潘正夫历封康懿、嘉国、庆国、韩国、吴国公主(淑慎帝姬)宋徽宗赵佶嘉德帝姬赵玉盘1100年—1140年曹夤历封德庆、嘉福公主显恭皇后
王氏荣德帝姬赵金奴1103年—?曹晟历封永庆、荣福公主顺淑帝姬不详不详历封顺庆、益国公主安德帝姬赵金罗1106年—1127年宋邦光历封淑庆、安福公主茂德帝姬赵福金1106年—1128年蔡鞗历封延庆、康福公主寿淑帝姬不详不详历封寿庆、豫国公主懿肃贵妃
王氏惠淑帝姬不详不详历封惠庆、邓国公主安淑帝姬不详不详历封安庆、隆福、蜀国公主崇德帝姬不详?—1120年曹湜历封和庆、崇福公主懿肃贵妃
王氏康淑帝姬不详不详历封康庆、承福、商国公主荣淑帝姬不详不详历封崇庆、懿福、蔡国公主保淑帝姬不详不详历封保庆、鲁国公主成德帝姬赵瑚儿1110年—?向子房初封昌福公主洵德帝姬赵富金1110年—?田丕初封衍国公主悼穆帝姬赵金仙不详初封徽福公主显德帝姬赵巧云1111年—?刘文彦初封显福公主熙淑帝姬不详不详历封熙福、华国公主敦淑帝姬赵三金不详历封寿福、泾国公主懿肃贵妃王氏顺德帝姬赵缨络1111年—1137年向子扆、习古国王初封顺德公主仪福帝姬赵圆珠1111年—?懿肃贵妃王氏柔福帝姬赵多富1111年—1142年历封柔福、和国公主申福帝姬不详不详保福帝姬赵仙郎1112年—1127年仁福帝姬赵香云1112年—1127年永福帝姬赵佛保1112年—?惠福帝姬赵珠珠1112年—?贤福帝姬赵金儿1112年—1127年宁福帝姬赵串珠1114年—?贵妃刘氏和福帝姬赵金珠1116年—?令福帝姬赵金印1118年—?华福帝姬赵赛月1119年—?庆福帝姬赵金姑1121年—?纯福帝姬赵金铃1124年—?恭福帝姬赵小金1127年—1129年改封隋国公主宋钦宗赵桓不详柔嘉公主不详不详靖康之难随钦宗到五国城君主生母公主封号本名丈夫丈夫职位备注朱世珍淳皇后陈氏太原公主朱王七一荣禄大夫夫妇俱早卒淳皇后陈氏曹国公主朱李贞右柱国曹国公早卒,子李文忠朱元璋成穆贵妃孙氏临安公主朱李祺韩国公李善长子1403年李祺卒孝慈皇后宁国公主朱梅殷淮安总兵官兄为三任帝朱棣,公主卒年八十一-崇宁公主朱牛城-孝慈皇后安庆公主朱欧阳伦--汝宁公主朱陆贾吉安侯陆仲亨子成穆贵妃孙氏怀庆公主朱王宁永春侯子王贞亮-大名公主朱李坚滦城侯子李庄安妃郑氏福清公主朱张麟凤翔侯张龙子-寿春公主朱傅忠颍国公傅友德子-十公主朱--早卒-南康公主朱胡观东川侯胡海子丈夫胡观自缢而亡美人张玄妙宝庆公主朱赵辉南京都督1398年父卒时年方三岁惠妃郭氏永嘉公主朱郭镇武定侯郭英子-十三公主朱--早卒贵妃郭氏汝阳公主朱谢达前府都督佥事妃韩氏含山公主朱尹清掌后府都督事卒年八十二朱兴隆-福成公主朱王克恭福州卫指挥使叔父一任帝朱元璋朱重四-庆阳公主朱黄琛淮安卫指挥使蒙城王为仁祖朱世珍弟寿春王朱五一之子朱标-江都公主朱耿璇长兴侯耿炳文子贬为郡主,愤死-宜伦郡主朱于礼-贬为郡主-南平郡主朱--贬为郡主,早卒朱棣-永安公主朱玉英袁容广平侯子袁贞-永平公主朱李让富阳侯子李茂芳仁孝文皇后徐氏安成公主朱宋琥西宁侯宋晟子仁孝文皇后徐氏咸宁公主朱宋瑛西宁侯宋晟子-常宁公主朱沐昕西平侯沐英子卒年二十二朱高炽诚孝昭皇后张氏嘉兴公主朱井源-惠妃赵氏庆都公主朱圆通焦敬--清河公主朱李铭-贤妃李氏真定公主朱王谊--德安公主朱--早卒,谥号悼简-延平公主朱--早卒-德庆公主朱--早卒朱瞻基恭让章皇后胡善祥顺德公主朱石璟--永清公主朱--孝恭章皇后孙氏常德公主朱薛桓-朱祁镇孝肃太后周氏重庆公主朱周景-卒年五十四惠妃王氏嘉善公主朱王增兵部尚书王骥孙宸妃万氏淳安公主朱蔡震-安妃杨氏崇德公主朱杨伟兴济伯杨善孙宸妃万氏广德公主朱延祥樊凯-德妃魏氏宜兴公主朱马诚-淑妃高氏隆庆公主朱游泰1458年---1533年10月-游芝,游铭,游钦,游铉,游锜丽妃刘氏嘉祥公主朱黄镛-顺妃樊氏公主朱--夭折德妃魏氏公主朱--夭折朱祁钰孝渊景皇后汪氏固安公主朱王宪-朱见深顺妃王氏仁和公主朱齐世美--永康公主朱崔元京山侯1549年崔元卒-德清公主朱林岳-孀居三十一年-长泰公主朱--早卒静妃岳氏仙游公主朱--七岁早卒朱祐樘孝康皇后张氏太康公主朱秀荣--夭折朱祐杬慈孝献皇后蒋氏长宁公主朱--夭折,嫡长女淑妃王氏善化公主朱--十岁早卒,庶次女慈孝献皇后蒋氏永福公主朱邬景和-《明史》,误作明孝宗女慈孝献皇后蒋氏永淳公主朱谢诏-《明史》,误作明孝宗女朱厚熜端妃曹氏常安公主朱寿媖--十四岁薨徽妃王氏思柔公主朱福媛--十二岁薨端妃曹氏宁安公主朱禄媜李和-雍妃陈氏归善公主朱瑞嬫--夭折德妃张氏嘉善公主朱素嫃许从诚-朱载垕孝懿皇后李氏蓬莱公主朱--夭折孝安皇后陈氏太和公主朱--早卒孝定太后李氏寿阳公主朱尧娥侯拱辰-孝定太后李氏永宁公主朱尧媖梁邦瑞-孝定太后李氏瑞安公主朱尧媛万炜太傅-延庆公主朱尧姬王昺-淑妃秦氏栖霞公主朱尧????--夭折朱翊钧孝端皇后王喜姐荣昌公主朱轩媖杨春元-嫡长女。1616年杨春元卒孝宁太后郑氏寿宁公主朱轩媁冉兴让-1643年李自成攻陷京师时,丈夫冉兴让荣妃王氏静乐公主朱轩妫--夭折孝宁太后郑氏云和公主朱轩姝--七岁早卒孝靖太后王氏云梦公主朱轩嫄--早卒德嫔李氏灵丘公主朱轩姚--夭折德嫔李氏仙居公主朱轩姞--夭折德嫔李氏泰顺公主朱轩姬--夭折德嫔李氏香山公主朱轩嬁--夭折顺妃李氏天台公主朱轩媺--夭折朱常洛孝元皇后郭氏怀淑公主朱徽娟--卒年七岁-公主朱徽姮--早卒-公主朱徽嫙--夭折-公主朱徽㜲--早卒懿妃傅氏宁德公主朱徽妍刘有福-懿妃傅氏遂平公主朱徽婧齐赞元--公主朱徽婉--早卒康妃李氏乐安公主朱徽媞巩永固-一说“徽娖”1643年年李自成陷京师,公主方卒未葬,巩永固缚子女于柩前自焚死-公主朱徽妱--夭折慎嫔邵氏悼温公主朱徽姃--夭折朱由校慧妃范氏永宁公主朱淑娥--夭折成妃李氏怀宁公主朱淑嫫--夭折朱由检孝节皇后周氏坤仪公主朱--早卒孝节皇后周氏长平公主朱媺娖周显-1643年年,十六岁时京师沦陷,其父以剑断其左臂昭仁公主朱--1643年其父以剑杀之-四公主朱--早卒-五公主朱--早卒-六公主朱--早卒朱常瀛-安化公主朱---广德公主朱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