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担忧:中美竞争的走向不那么健康。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最近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她与中国政府高级官员就两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进行了磋商,并表示希望找到加强双边合作的共同点。
耶伦强调,美国不会从大国斗争的角度看待中国,并强调华盛顿希望与北京进行"良性竞争"。
耶伦并不是第一位呼吁良性竞争的政府官员。2021年,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学者抓住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离开白宫的机会,倡导良性竞争,希望重启中国与美国的紧张关系。
这种"良性"竞争将面临技术上的困难。华盛顿要求中国政府通过购买更多的美国进口商品来解决双边贸易额失衡的问题,并通过市场改革让美国公司在与中国国内公司竞争时享有平等的地位。大多数美国公司不再认为中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造成这一趋势的一个因素是美国公司在中国的竞争环境越来越不公平。
中国对这些条件反应迟缓。在未能履行"第一阶段贸易协定"之后,中国政府尚未就增加购买美国进口商品做出可信的承诺。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国内对美国商品的需求已经下降,部分原因是中国政府的爱国主义教育助长了经济民族主义和反美情绪。
中国能否充分解决被认为不公平的商业行为,尤其是对国有企业的优惠待遇,这一点仍不确定。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合法性息息相关,中国政府依靠国家干预来确保外国竞争不会削弱国有企业的竞争力。考虑到中国在满足这些要求方面的束手束脚,良性竞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针锋相对地指责"恶性竞争"所造成的僵局是另一个限制因素。中国将恶性竞争与旨在压制自身发展的战略遏制联系在一起。中国认为美国的经济技术制裁,如芯片禁令和故意限制中国现代化的出口限制,是恶性竞争的标志。
但是,美国通常通过自由市场原则框架来看待恶性竞争。只有在危急情况下,才允许国家干预经济。美国认为,中国在非紧急情况下为获得对美国公司的优势而进行的国家干预是恶性竞争的核心诱因。美国认为技术制裁纯粹是维护华盛顿海外利益的防御性反措施。
在两国都指责对方恶性竞争的情况下,双方的猜疑必然会越来越多。双方都在竭力将对方描绘成地区紧张局势的煽动者。鉴于中美双方都不愿各退一步,并强烈坚持对方必须首先纠正其"错误政策",因此很难进行良性竞争。
阻碍良性竞争的因素不仅限于经济领域。有必要回顾一下1972年美国与中国和解之前发生的事件。华盛顿和北京之间建立正式关系的前提是双方主动示好并互惠互利。成功并非仅仅来自外交上的寒暄。美中关系的缓和表明,两国必须逐步建立信任,并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目前,两国都有参与良性竞争的共同愿景。但是,美国和中国都没有积极采取建立信任的措施。两国关系的恶化继续受到深刻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分歧的影响,人权、台湾问题、香港、新疆和西藏,"红线"常常被漠视。这些因素使得建立信任的努力越来越难以为继,进展也越来越小。
美中之间的良性竞争,通常被理解为两国有责任确保其竞争不会损害两国在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上的合作。拜登政府已明确表示,它将同时与中国对抗和竞争,同时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寻求合作。
中国拒绝接受这一双轨框架,同时提出华盛顿不应期望北京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给予合作,而美国却继续在其他方面挑战中国的政策。
2022年8月2日,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访问台湾地区,中国停止了与美国的气候变化谈判。尽管美国总统拜登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2年G20峰会期间会晤后恢复了中断的谈判,但这一事例表明,中国有将合作武器化以达到国家安全目的的倾向,使良性竞争变得无效。
中美良性竞争的前景依然暗淡。缺乏良性竞争令国际社会极为担忧,因为中美两国都可能梦游般地陷入直接对抗。其后果将是国际社会无法承受的。
《东亚论坛》2023年8月3日Anthony Toh Han Yang

观察与担忧:中美竞争的走向不那么健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