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后勤保障:从古至今,军队打仗都是打的经济实力,打的是后勤保障,任何一支军队,都是拿钱堆出来的,人员,武器装备,粮食,被服,住宿,车马,医疗用品,打起仗来武器装备,粮食,医药用品淄重等物品的消耗,伤员的救治,阵亡的抚恤等等,没有一样是不要花钱的,所以,一支部队不管有没有战斗力,首先是要生存,完备的后勤保障,是军队生存的根本。比如中日两国,一个是农耕文明一个是工业文明,双方的经济基础和物资生产能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日本的燃料,飞机,军舰,坦克,大炮,枪支弹药,医疗用品的生产能力和输送能力,比中国高出不知道多少倍,中国的国民政府不要说生产重武器,连步枪子弹的生产都不能自给自足。
二,武器装备:这是军队战斗力的必要保障,如果作战的时候,两支部队的武器装备不对等,差距过大,这个仗也没法打,比如,日军一个大队,不过是个营级单位,兵力人数达到1100人,有步枪600多支,掷弹筒36具,轻几枪36挺,重几枪8挺,迫击炮四门或者九二步兵炮二门,作战的时候还可以得到上级单位的山炮,野战炮的支援,而且弹药充足,普通士兵的单兵弹药携带量是八路军的二十倍以上。而国军和八路军普通的团级单位也不过千把人,八路军的部队一个团能有500支步枪四五挺轻几枪,一两挺重几枪,就算得上是主力团,最主要的是医药奇缺,弹药奇缺,普通士兵只有5~10发子弹,而且至少有一半是边区土造子弹和捡来的弹壳造的复装弹,距离稍远一点就打不准了,这样的装备差距,在人数相当的情况下,是根本就不能对等作战的。
三,部队的训练水平: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部队的训练水平,以当时一个普通的步兵战士来说,原则上应该接受至少三个月的基础军事训练,熟练掌握射精,刺杀,投弹,土工作业等军事技术,日军的士兵,100%都接受了完备的军事训练,至少打过1500发子弹的实弹射击,班长以上的士官和军官都毕业于士官学校,中佐以上的军官都要进入陆军大学深造。而中国军队则不然,士兵基本上都是抓来的壮丁,几乎100%都是文盲,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扣上一顶军帽就成了军人,很多人参军之前从来没有摸过枪,上了战场都还没有学会使枪,八路军的士兵虽然不是抓来的壮丁,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一脑袋浆糊的农民,参军后即使接受了军事训练,也受困于准备的缺乏而水平低劣,因为连主力部队的士兵也不过人均一二十发子弹,哪里舍得让新兵拿着那么金贵的子弹去打靶呢?步兵尚且如此,更何况炮兵,工兵等技术兵种呢?
四,实战经验:一支军队的实战经验是在战斗中打出来的,部队参加实战越多,实战经验就越多,部队中的老兵就越多,部队的战斗力如何,有实战经验的老兵数量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五,基层军官的水平;一支军队不管由谁来指挥,最终落实到战斗中还是要看一线部队的基层指挥官的指挥和实战能力,也就是班排连级干部的水平,这一点,日军的优势和特点就非常明显,日军的曹长以上的士官和军官,不仅都出自士官学校,而且基本上都是在战斗中立功授奖得到晋升的,所以,日军的小部队和单兵作战能力就特别强,一个大队的日军就敢追着国军一个师打,著名的关家垴战斗(也就是《亮剑》中的“李家坡战斗”),半个大队500多日军,跟二万多八路军鏖战了两天两夜,八路军付出了伤亡二千多人的代价,也没能全歼这股日军,仅仅消灭了280人,由此可见日军的战斗力和基层军官的能力都非常强。[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首先,作为一个主力团的最高指挥官,李云龙本身是出生草根,但是在实战中成长,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八路。曾于1927年参加“黄麻暴动”,后投身革命,在红四方面军,从战士当到团长,1934年参加万源保卫战,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129师386旅独立团团长。
有一集被处罚,他开玩笑说他在过雪山草地的时候就被下放过炊事班背黑锅。可见,是久经历练,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油条了。这样具有丰富作战和智慧经验的指挥官,在对目标的把握,战场形势的把控,战术指挥手段方法的运用上,基本上是炉火纯青的,总指挥徐向前称他打仗鬼点子多,为人桀骜不驯,胆识过人。《亮剑》剧中也多次描写他因为经验丰富,想法创新,胆大心细而打败敌军,取得丰硕战果——
1940年,苍云岭之战,率新一团击溃坂田联队,摧毁坂田指挥部。
1940年底,率独立团参加李家坡战斗,在开阔地展开土工作业,缩短与日军环形防御工事的冲击距离,展开密集的手榴弹火力打击,全歼日军山崎大队。
1941年,率领独立团一营伏击日军战地观摩团,击毙服部直臣少将以下一百余名日军军官。
1943年,因物资不足,率独立团一营在野狼峪伏击日本关东军两个中队,展开白刃战,全歼日军371人,自身伤亡358人,震惊中国与国军最高统帅部与蒋介石。
1944年,攻打平安县城,发展成了一场围点打援的大会战,中日投入兵力竟达30万。李云龙全歼平安县守敌,山本一木被炸死。
解放战争中,李云龙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其次,说手下,强将手下无弱兵,李云龙手下个个都骁勇善战。
张大彪,原著中是宋哲元麾下大刀队的一个排长,参加过喜峰口战役。后来为安置母亲开小差离开部队,不想老母与其他村民已被日军烧死,于是参加八路军,电视剧中,张大彪最初为一营长,勇猛果敢,执行命令坚决。
魏大勇,和尚,原中央军七十二师士兵,忻口会战时负伤被日军俘虏,后加入八路军386旅独立团任政委赵刚警卫员,后被李云龙安排为自己的警卫员。骁勇善战,忠诚可靠,关键时刻救过李云龙的命。
段鹏,段家沟人,从小习武,练过铁砂掌,内功深厚,性格耿直,坚毅勇敢。抗战时期,因被日军欺负,受李云龙引导而参加李云龙的独立团,实力和魏大勇相当。参加了攻打平安县城剿灭黑云寨战斗和赵庄战役。战后成为李云龙重点栽培的特种战将领。
孙德胜,八路军386旅独立团骑兵连连长,是团长李云龙颇为看重的虎将。原为石友三部下,后弃暗投明,性格刚烈,视死如归,为独立团训练了一只专业的骑兵部队。在1942年反扫荡中,他率领骑兵连与日军骑兵联队血战,他在被日军斩断左臂的情况下,仍举起马刀,大喊“骑兵连,进攻!”,场面催人泪下。
第三,李云龙对手下,是没说的。放权给手下去努力经营发展。鼓励手下进攻,缴获物资,护犊子。
综上所述,李云龙的特点是——
自己作风过硬,能够起表率作用,每一次打冲锋,自己都是身先士卒。然后自己的点子,都是能让战斗取得战果,跟着这样的领导,大家都觉得有干劲。
敢说敢做,敢作敢当,男子汉大丈夫。砍了黑云寨二当家的,八路从上到下当没看见,威信不减,因为晓得他做得对,有骨气。
会经营,一个团的编制,搞出了一个师的装备,人员,个个肥的流油,武装到牙齿。
有这样的将和手下的兵,自然而然,是一支虎狼之师,攻无不胜,战无不克。
这是榜样力量!做宣传的。今天把这些英雄整得神乎其神,不像以前的评书,公正评价一下英雄。关云长辉煌时也曾过五关斩六将,可也有失利的时候还要走麦城,世上赵云被称作长胜将军,也不能担保每次都是胜利。
为了增加渲染力,今天电视剧里的英雄人物,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打败一堆敌人,还料事如神,不仅是李云龙这样能干,所有电视剧里的英雄都是这么骁勇善战,还都有一股子匪气,不管“皇上二大爷”,唯我独尊……不怕天不怕地的。
这李云龙就是不要命的人,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人都胆子大,胆子大的人就遇事冷静,冷静的人在大事年前就不乱阵脚,这也是胜利的根本吧!
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旅长对李云龙的评价。“政委负伤,老婆被抢,赵家峪乡亲被杀,我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这是李云龙攻打县城的理由。
当过兵的都知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还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之说,剧中沈泉和张大彪的大比拼是李云龙部实力真正的体现,李云龙为魏和尚报仇比吴起吮痈更令人震撼!
李云龙结婚当天,摸过朱子明被子后立即下令采取行动,并成功突围。
《亮剑》塑造的李云龙及李云龙部训练有素,爱兵如子,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战术灵活,有仇必报,谨小慎微,狡黠多变,敢于亮剑,试问这样一支嗷嗷叫的队伍谁人能敌!
李云龙在军校毕业论文中对“亮剑精神”进行了全面的诠释: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方)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与气质。任何一支部队都有着它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与性格,是由这种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与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军魂,我们国家进行了22年的武装斗争,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我们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就是这种军魂,靠的就是我们的军队广大战地指导员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是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狭路相逢勇者胜!
李云龙作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官,对自己的部队要求极高。他对士兵进行了严格的体能和战术训练,在战斗中不断强化士兵的战斗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李云龙和他的部队在遇到敌情复杂的情况下,能够迅速调整战术,灵活应对,有效地解决问题。李云龙和他的部队已经参加过多次战斗,他们从每一次战斗中总结经验教训,在下一次战斗中做出了更好的表现。李云龙的部队在行动中非常严格,执行任务时始终遵守纪律,保持集体性,从而保证了战斗力的最大发挥。以上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李云龙队伍战斗力强的原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亮剑》电视剧剧本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这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崇高精神和超群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