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19日报道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网站12月15日发表题为《德国的数字困境》的文章,作者是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印太发展中心研究员希尔曼·帕拉翁。全文摘编如下:
最近,我在时隔16年后重新踏上德国,怀念着那个曾经作为技术进步灯塔的国家。然而,让我意外的是,我这次走访的却是一个似乎与全球数字革命相左的国家。最显而易见的是坚守现金支付和纸质文件。出租车坚持收现金,餐馆只有纸质账单。在数字钱包和非接触式支付占据主导的时代,现金交易几乎感觉属于远古。
在烤香肠和泡沫啤酒的香气之中,用现金付小费的古老传统仍然是雷打不动的仪式。勤劳的侍者腰间挂着鼓鼓的挎包,里面塞满钞票和硬币。客人在结账时额外付小费,体现个人的感激之情,拒绝数字交易的魅力。
但是,一次独特的邂逅让我深切领悟到这种不同:需要支付80欧分硬币才能如厕。
德国对现金真实可感的可靠性似乎有根深蒂固的偏爱。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这是一个非数字操作的绿洲。公共交通和许多步行集市尚未利用非接触式支付卡或应用程序。
我刻意和当地人聊天,试图了解他们对国家数字格局的看法。这些讨论传达出来的多种情绪体现我亲眼观察到的复杂性。很多人为德国的传统价值观感到自豪,尤其涉及隐私和财务自治。依赖现金不仅关乎习惯,也是一种自觉的选择,源自控制个人财务的意愿。
随着我研究的深入,情况也愈发明显:德国人抗拒数字化出于许多原因。最主要的一种担忧是政府监控。对一些人而言,数字交易可能会导致的强化监控是他们担心的大问题。数据隐私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也成为关键问题,这种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谨慎态度反映一种社会风气,影响民众接受技术变革的方式,在数字交易方面尤甚。
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在官僚圈子内部,传真机在官方通信中的使用也常常胜过电子邮件。电邮在数字时代无处不在,但要获得认可作为正式文件仍然面临一场苦斗。
眼下,带有签名的纸质信件仍然享有作为正式文件首选形式的尊贵地位。真实可感、有纸质签名的文件仍然具有数字文件难以企及的真实性和正规性。不过,长期以来政府也一直担心可能错过数字化机遇。
当然,也有例外。城际列车系统提供两种购票路径:网站上的数字通道和火车站各处的售票机。选择使用网站可以获得简洁高效的交易体验,包括进入一个直观的界面,选择想要的旅程,完成电子支付,收到一个二维码作为虚拟车票。
上车不需要扫描车票,通常由检票员在途中扫描二维码。与此相对,售票机允许旅客用现金或刷卡支付,尽职尽责地分发纸质车票,作为此次行程的实物标记,以便接受人工检票。
在德国体验到的这种数字化进程中的二元对立让我反思。记忆中的德国是技术先驱,今天的德国似乎陷入传统与进步之间的斗争。(编译/赵菲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