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典型的分封制。从秦朝以后,每个朝代,几乎都不到300年。所以说周朝和秦朝,是分封制,和集权制的,各一边的两个朝代。
分封制是把江山,封给各个有功的大臣,和各个贵族子弟,去各地方当诸侯,诸侯也有,分封的等级,公侯伯子男。等级低不等于地方小,不代表实力差。每一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一切权力。
周朝在一建国的时候,每一个王,都是在战场上征战的人,知道江山来之不易。都会励精图治。管理好自己的江山。随着环境的变化,统治者会奢侈腐败。再加上,周王殿堂上的大臣,每一个大臣,都有自己的封地,都有自己的势力,如果在朝堂上有一些,不随自己心的事,就会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和周王用实力,迫使周王服从。破坏了周礼,礼崩乐坏了。礼乐得在实力的压制下才能维护。
周朝的王,压迫的,不是直接的老百姓,压迫的是诸侯,每一个诸侯是有抗压能力的,当时是奴隶制社会,奴隶任何权力都没有,如果不是统治者,要强大自己,奴隶制阻挡了社会的进步,实施变法,奴隶根本不算人。所以奴隶,是任何反抗机会都没有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家,也会养奴隶的。
周王压迫的对象,诸侯国也会,奋发图强,来反对周王的压迫的。诸侯国的诸侯,不会像老百姓似的,不反抗就会饿死。诸侯王有能力等,也会在等的过程中,招揽人才,强大自己。在周王彻底失去一切的时候,彻底的灭了周朝。
周朝在东周时,已经不能对诸侯国,发号施令了,东周的周王就是,各个诸侯的傀儡了,用着你就是周王,用不着就是一个普通的诸侯国了。
周朝时的诸侯国,是有抗压能力的,诸侯的封地是自己的,诸侯王也会,励精图治的,治理好自己的江山的。不像秦朝集权制,直接压迫到老百姓了,官员只是统治者的工具,江山不是自己的,所以官员会,从中渔利老百姓。老百姓被逼无奈,只能起来反抗,会被有野心的人利用。
周朝的八百年江山,其实水分很大。
众所周知,周朝始建于周武王姬发,至周赧王姬延灭亡,前后传了32代37王,合计国祚790年,要是再算上武王伐商的二十年(此处有争议),那么周朝的国祚总计就是810年。
单看数据的话,周朝的国祚,位居古代众多王朝第一,并且远超其他朝代,称得上是“空前绝后”。
那么,周王朝是如何做到延续八百年江山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传说,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据说,当年周朝尚未建立时,周文王姬昌(周武王父亲)礼聘姜子牙出山辅助,为了表达自己对于人才的尊重,周文王便决定亲自背着姜子牙。
而当时的周文王,已然是68岁高龄,因此只背着姜子牙走了四十八步,实在坚持不住的他,便将姜子牙放在车上,然后命令儿子进行拉车。
就这样,周文王和他的儿子们,连背带拉,前后一共走了八百零八步,最终力气耗尽,停了下来。
而姜子牙对于周文王父子们的举动非常满意,就对周文王说,为了报你们父子礼聘之情,便许你们姬家48王和808年江山。
由此,由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所建立的周朝,便延续了八百年的江山。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姜子牙虽说在周朝的建立前后,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假,但周朝江山的长短,远不是他能决定的。
并且,周朝虽说表面上看似有八百年的江山,但实际上,这其中的水分很大,其真正能代表权威,以及行使权力的时间,也仅有两百多年而已。
剩余的大部分时间,周王朝差不多只是作为一个“吉祥物”的存在。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看似拥有八百年江山的周王朝,其实是被划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西周时期。
在这个阶段,周王朝是可以被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古代王朝,其权威和地位,都是令众多诸侯臣服的存在。
周文王姬昌在去世之前,通过广施仁政,不仅在天下树立了仁爱之名,同时也因此吸引了大批诸侯前来投靠,这就为其子姬发日后伐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姬昌利用手中的“征伐之权”,将忠于商朝的诸侯一一剪除,更是为姬发伐商清除了不少障碍。
做完这一切后,姬昌去世,其子姬发继位,也就是周武王。
而周武王继位不久,殷纣王便带兵讨伐东夷,由于殷纣王抽走了大部分兵力,因此,周武王便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于是,武王伐商,正式拉开帷幕。
最终,在历经了“孟津观兵”以及“牧野之战”后,商朝都城朝歌被武王攻下,商纣王于鹿台自尽,这标志着商朝灭亡,西周也由此建立。
在此之后,周武王先是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之后不断征伐,兼并了不少诸侯国,同时,为了有效控制东方的领土,周武王又采用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
这个政策,即周武王将他的同姓宗亲,以及功臣谋士分封往各地,允许他们各自建立诸侯国,通过这些“自己人”,来达到拱卫周王室的效果。
比如,谋臣姜子牙就受封于营丘(今山东淄博),并在这里建立了齐国。
不仅如此,周武王为了防备商朝遗民,还将商纣王之子武庚封于商都,同时安排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此对武庚进行监管。
总体来说,周武王几乎是把能想到的所有利于稳定统治的政策,都安排落实了一遍,而在安排完毕后,周武王依然十分担忧,并且在这种担忧中溘然长逝。
在他死后不久,他的担忧变成现实,著名的“三监之乱”爆发。
所谓“三监之乱”,就是当初被周武王安排去商都监视武庚的管叔、蔡叔、霍叔三人,所组织的一次叛乱,他们不满于周公摄政,同时又受了武庚蛊惑,因此便起兵发动叛乱。
三监之乱,是西周建立后面临的第一次危机,不过好在当时辅政的周公亲自率军东征,最终平息了此次叛乱,得以让西周继续稳定发展下去。
而在三监之乱平定之后,西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周公的辅佐下,周武王之后的两位君主(即周成王和周康王)在位期间,国力日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农业生产也颇有起色,最重要的是,四方外族多有朝拜。
这个时期,是西周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后世称之为“成康之治”。
但在此之后,也就是周朝进入了“昭穆时代”后,开始逐渐走向衰落,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仅有犬戎部落的崛起,也有历代西周君主安于现状、耽于享乐等因素。
总之,继“成康之治”的后的西周,再无武王时代,以及成康时代的锐意进取之心,而西周的国势,也随之缓慢跌落。
不过,即便如此,周天子作为中央政权的权威性,还是相当强盛的,但随着周厉王的登基,这一切都为之一变。
周厉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位君主,史料记载他出生时,冬天下起了比拳头还大的冰雹,导致牛羊牲畜大量死亡,而他继位后,更是暴虐成性、奢侈专横,致使国人对其十分不满。
最终,百姓不堪忍受,纷纷反叛周厉王,不得已之下,周厉王逃往彘地,数年后在彘地去世。
周厉王的遭遇,其实标志着周王室已经不再被百姓和天下所拥戴,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周天子还是具有一定威慑性的,并且,为了拨乱反正,召公、周公(周定公)两大臣又采取了“共和”行政,总算没让周王朝就此覆灭。
但即便如此,当时的西周已经是积重难返,整个社会矛盾重重,并且朝局也十分动荡,虽然继位的周宣王促成了“宣王中兴”,但依然难改其衰亡的趋势。
而最终,周幽王为西周的灭亡,添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周幽王是周宣王之子,他比他的祖父周厉王更为昏庸,著名的“烽火戏诸侯”典故便是出自他之手,而在他这种昏庸之下,西周彻底没了再现辉煌的可能。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因周幽王要册立宠妃褒姒为王后,同时还要立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并且又下令废黜原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的名位,因此遭到了申后的父亲申侯的不满。
于是,申侯联合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并在骊山之下将其杀死,而周幽王一死,宣示着西周就此灭亡。
从周武王建周到周幽王被杀,西周前后历经了11代,产生了12个君王,国祚共计为275年(不含周武王伐商时期)。
第二阶段(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东周春秋时期
周幽王死后,其子宜臼被拥立继位,是为周平王,但此时的都城镐京经历了战火破坏,已经损毁严重,并且原本只是前来助阵的犬戎,也成了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周平王只得在诸侯的护卫下,搬离镐京前往洛邑。
历史上对周平王的这次搬家,称之为“平王东迁”,而周朝也随着这次东迁,进入了东周时期。
东迁之后,周天子的权威性进一步下降,而在护卫周平王东迁过程中出力较多的郑国逐渐崛起,并且随着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治理,郑国实力进一步增强,俨然成为当时众诸侯国中的小霸王。
而这一切,让周平王十分不满,但不满归不满,周平王也无可奈何。
实际上自打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已经没有了号令天下诸侯的底气,而诸侯们对于周天子也没有了曾经的敬畏之心,只不过表面上还算比较克制,没有最终撕破脸而已。
而到了周平王去世,其子周桓王即位后,这层残存的脸面算是彻底撕破了。
事情的起因,还是因为郑庄公,在周桓王登基不久,因为对郑庄公的不信任,便罢免了他的职务,改用心腹虢公和忌父。
但郑庄公对此极为不满,因此,回去之后,就不再朝觐周桓王。
在此之后,周桓王决定给郑国一点颜色瞧瞧,因此就率兵攻打郑国,结果却大败而归,并且,在此战中,郑国大将祝聃还用弓箭击中了周桓王。
虽然周桓王并没有因此而死,但却让天子的威信就此扫地,而“礼崩乐坏”也由此开始。
同时在周桓王八年,鲁国的鲁桓公谋杀其兄鲁隐公自立,更是公开违背了周朝关于“诸侯国继位必须接受周天子册封”的祖制,自此,其他诸侯国有学有样,而周王室的权威遭到了进一步的破坏。
并且,楚国的楚武王熊通,因请求自立为王没有得到周桓王的批准,便也自立为王,更加剧了众多诸侯国纷纷自立的脚步。
由此,周王室在诸侯心中的地位已经降低至极点,而春秋时期也由此来临。
整个春秋时期,主题就是五个较大的诸侯国称王称霸的时期,这五个诸侯国即齐、晋、宋、秦、楚(一说是齐、晋、楚、吴、越)。
在这个阶段,五大诸侯国纷争不断,各种战事几乎是天天都在上演,除了五大诸侯国之间的厮杀之外,同时不少小型的诸侯国也在战火中一一被兼并和消灭。
有史料记载,整个春秋时期,共发生了四百八十多起大小战事,而在这么多战事中,有多达四十三名君主,被敌国或者是臣子所杀。
而面对原本唯命是从的诸侯国打来打去,作为中央政权的东周王室,不仅结结实实当了一回观众,并且还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做“印戳儿”的感觉。
并且,在此期间,东周的历任君主,也没有出什么比较出色的人才,再加上权威扫地,因此,周天子几乎成了一个摆设。
而到了东周的周威烈王,发生的“三家分晋”事件,则标志着春秋时代正式结束。
三家分晋,是指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列卿,用武力手段,击败了执掌晋国大权的智伯瑶后,又瓜分了晋国全部领土的事件,该事件发生后,韩、赵、魏三家,便派遣使者前往洛邑,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
而当时的周天子,正是东周的第20位君主周威烈王,虽说他也知道韩、赵、魏三家这么做不合规矩,但奈何没有说了算的资本,因此,便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这一同意,韩、赵、魏三家成为了中原大国之一,加上当时实力强盛的秦、齐、楚、燕四国,并成为“七雄”。
战国时代,就此来临。
第三阶段(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56年):东周战国时期及东、西周公国时期
三家分晋后,历史进入到战国时代,而在这个阶段里,战国七雄之间相互征伐,几方势力此消彼长,而周王室在这个阶段,地位不仅连之前还不如,甚至内部还发生了分裂。
周威烈王有个叔叔,名字叫做“揭”,当初在周威烈王的父亲周考王登基后,因担心弟弟“揭”会篡位,因此就将其迁至河南王城,并允许他在这里建立“周国”。
周国当时的性质,实际上就是一个诸侯国,历史上对其称之为“西周公国”,而”揭“也成了西周公国的首任国君,史称”西周桓公“。
桓公死后,其子威公继位,威公有两个儿子,长子为惠公,次子名为“根”。
等到威公去世,惠公继位时,公子根心生不满,同时赵国的赵成侯和韩国的韩懿侯趁机对公子根进行挑唆,于是,公子根便独立了出来,并建立了东周公国。
也就是说,西周公国一分为二,分为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两者属于是兄弟国的关系。
而在分裂之后,两者依然没有和睦相处,双方矛盾重重,经常发生战事,这就进一步削弱了双方的力量。
而此时的“天下共主”周天子,因为分封东西周公国的关系,手里已经没有任何土地,因此,不得不寄居在东周公国。
这就意味着,周天子此时已经是一个空壳子了。
在此之后,东、西周两公国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路线,其中东周公国,采取的是意图振兴周王室的路线,中间也出了像昭文君这样的明君(资助张仪入秦的那位),但奈何今非昔比,其愿望并没有实现。
至于西周公国,在立国之初,采取的就是讨好各大强国的政策,说白了就是在夹缝中低三下四的求生存。
但即使如此,两者还是还有逃过灭亡的命运,先是在周赧王(周朝最后一任天子)八年,因周赧王拒绝了秦武王“试举周鼎”的要求,让秦国十分没面子,因此,秦国便将周赧王从东周公国驱逐至西周公国居住。
之后,又在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因为西周公国参与了诸侯对秦的战争(其实就是表决同意了一下),再一次得罪了秦国。
这次得罪,让秦昭襄王很生气,于是他下令秦军攻打西周公国,而西周公国哪里是秦军铁骑的对手,几乎没怎么形成抵抗,便溃败投降。
事后,西周文公亲自到秦国向秦昭襄王表示投降,史载他抵达秦国后,“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
西周公国就此灭亡,而在西周公国灭亡的同一年,周朝的最后一任天子周赧王也病逝,因此,偌大的周朝,其实在当时仅剩下了东周公国这一小块地方。
周赧王死后,东周公国的国君惠文君代为周朝天子,这位惠文君颇有其父昭文君的雄心壮志,他利用诸侯国中对秦不满的因素,试图联合诸侯攻秦,但可惜的事,再次重蹈了覆辙。
公元前249年,秦王嬴政派丞相吕不韦率兵攻打东周公国,仅一战,东周公国便溃败,至此,东周公国灭亡。
而这也标志着,周朝八百多年的江山,彻底画上了句号。
上述就是周朝所经历的三个阶段,而从这三个阶段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周朝真正当家做主的,只有西周时期的两百多年,剩余的五百多年,基本上都是在苟延残喘,并且境况一日不如一日,天子之威也荡然无存,对众诸侯更是毫无威慑力。
所以,这个阶段,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能算作周朝的国祚,其大多数的时间,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吉祥物”的存在,因此,所谓周朝延续八百年江山,也就无从说起了。
周朝所谓的八百年江山,其实是有很大水分的。因为在这八百年当中,周王室能够真正辖制整个天下的时间,也就两百多年而已。
周朝的历史,其实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西周,在西周时代,周王室大概还能控制住整个天下;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是后来的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
在春秋时代,周王室已经基本丧失了对天下的控制。至少那些强大的诸侯国,已经彻底独立了出来,自身事务完全不受周王室的控制。但同时,此时的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大家在面子上还是要尽量尊敬周王室。
而到了战国时代,此时的周王室,就相当于是比较弱小的诸侯国了。那些强大的诸侯国,就连面子工作都懒得做的。此时周王室还能存在,也只不过是因为曾经天下共主的身份,所以那些大的诸侯国不会灭他而已。但要说天下是他的,那就太扯了。
至于说为什么周朝能够存在八百年而不亡,这就涉及到周朝的复杂历史了。想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还得简单来回顾一下周朝的历史。
公元前11世纪,随着那场著名的牧野之战结束,商朝正式覆灭,周朝正式开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周朝开国的时候,面对的情况其实很复杂。一方面,当时生产力有限,继续施行分封制,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另一方面,周朝虽然战胜了商朝,但还是有很多原本臣服于商朝的诸侯国,依然存在着。
所以,周朝开国之后,周王室也只能继续实行分封制。而且,在分封的过程当中,周王室不但要封那些有功于自己的功臣,以及周王室的亲属。就连那些很多前朝的势力,也需要被分封。
比如说,历史上那个大名鼎鼎的宋国,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分封出来的。而第一代宋国国君,其实并不是周朝的开国功臣,而是商纣王的亲哥哥。
之所以要封这位宋国国君,主要也是为了安抚那些前朝的势力,希望他们不要闹事。总之,周朝开国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大家承认周王室为天下共主。在这个基础上,其他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商量的。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周朝开国了。但同时,当时的周朝,能够直接控制的国境,其实也就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而已。至于那些诸侯国,其实只是名义上臣服于周王室。很多地处偏远的诸侯国,甚至连进贡都懒得来。
但同时,相比其他诸侯国来说,此时的周王室还是很强大的。至少在西周时代,周王室本身就是最强的诸侯国。放眼整个天下,也再难找出任何一个其他的诸侯国,地盘能比周王室更大,军队能比周王室更强。也正是因为自身够强,所以周王室才能压制住其他的诸侯国,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西周的第一位实际天子,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周武王姬发。而在周武王之后,接下来周朝又先后传了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等几位天子。这几位周天子在位期间,周朝的历史其实和其他朝代极为类似。
比如说,周成王在位期间,因为他爹周武王去世比较早,周成王是少年即位,所以就得找个人来做摄政王。而这位辅佐周成王的人,就是历史上那个大名鼎鼎的周公。历史上真实的周公,会不会解梦不好说,但治国辅政确实是一把好手。
既然有了摄政王,那下面自然也有不服管的大臣。周成王在位期间,以纣王儿子为首的一大堆前朝旧势力,联合了周王室内部的几个大官,进行反叛,但最后还是被周公给镇压了下去,有惊无险。
再之后,周成王和周康王时期,负责休养生息,周昭王和周穆王,负责对外扩张。到了周穆王后期的时候,周王室的实控范围,基本上达到的顶点,那些不服管的诸侯国,也基本被打服了。但同时,之前几代人积攒的国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开始准备盛极而衰。
所以,自周穆王之后,周朝开始逐渐走了下坡路。虽然也出现过周宣王这样的中兴之主,但还是无法阻挡王朝下行的命运,和其他王朝没什么不同。就这样,吃了一百多年的老本之后,到了周幽王时代,周王室内部已经是内忧外患,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大问题。
在民间传说当中,周幽王在位期间,宠爱了一个叫褒姒的妃子。为了搏美人一笑,周幽王多次点燃御敌用的烽火台,洗刷诸侯。等到西边的戎狄真的来了之后,诸侯们反倒是不来了,所以最后,周朝王都被攻破,西周也就算是亡了。
但是,根据史学家考证,历史上这段历史的真实模样,可能和民间传说截然不同。真实的情况,可能没有褒姒,也没有什么烽火戏诸侯。真实的情况是,周幽王在位期间,面对国家下行的问题,本来想通过对外战争的方式来解决。但结果却反倒打了败仗,导致周王室精锐尽丧。
恰在此时,周幽王家里又出了大变故。因为种种原因,周幽王废了他的王后,而且还废了太子。如果这位王后出身底层,倒也没什么大问题,偏偏这位王后,是诸侯国当中最强大的申国国君的女儿。所以,这事发生了之后,申国国君为了给自家闺女报仇,直接联合了西边的犬戎,一举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镐京。
而当犬戎攻入镐京之后,西周王室便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洗劫。不但周幽王本人被杀,周朝中央官员也死伤惨重。就连整座镐京,都被付之一炬,彻底烧毁了。
如果换做其他朝代,一般到了这个时候,政权也就算是彻底结束了。比如元朝,随着徐达攻入北京,元朝就亡了;而后来的明朝,也同样是随着李自成攻入北京,宣告结束。一般来说,只要不是唐朝这种特别奇葩的朝代,首都一旦被攻破,这个朝代基本上就算亡了。
但是,周朝偏偏是那个不太一样的朝代。
虽然犬戎攻破了镐京,但当时的周王室,依然控制着广大的疆域,依然有很多诸侯国支持,周王室的力量依然很强。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周王室,依然保持着天下共主的这个称号。
所以,在这之后,那位被废掉的太子,在申国和其他诸侯国的拥护下,搬家去了洛阳那边,重新建立了都城。因为洛阳在镐京的东边,所以在这之后的周朝,就被称之为东周了。
对于当时的中原来说,周王室的这次迁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因为那些诸侯国忽然发现,原本强大的周王室,也会被人家攻破都城。而且,此时的周王室,经过之前的战败以及镐京被破之后,军事力量已经大幅衰退。就连复国,都需要其他诸侯国帮忙。
既然这样,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听你的?
所以,自从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往后的时代,周王室其实已经开始逐渐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权。尤其是到了周平王的儿子周桓王这一代,当时周王室和郑国闹得很僵,甚至还直接打了一仗。而这场战争的结果,竟然还是以郑国的胜利而告终。
而这场大战结束之后,大家进一步意识到,周王室已经彻底衰落了。就连一个郑国,都已经能够击败周王室,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尊重他?所以,从此之后,诸侯国之间开始彼此争霸,不断相互兼并,历史也由此进入了春秋时代。
在整个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的兼并,还算是比较讲礼貌的,不是说你拳头大,直接出兵打败了对方,就能直接吞并对方的所有国土。因为周天子还是天下共主,所以大家进行兼并的时候,往往也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
比如说,某个大国国力越来越强,然后便开始联合其他小国,指责其他国家不尊重周王室,接下来便联合大家,一起去围殴这个诸侯国,甚至直接将其瓜分。因为是大家一起瓜分的,都得到了好处,自然也没谁会说不是。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发起者的那个强国,肯定是分到了最大的一个部分。
在春秋时代,这个行为,基本就被叫做‘称霸’。
整个春秋时代,曾经出现过多位霸主,基本上都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去吞并和清理其他国家。就算不吞并,其核心原因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强。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所谓的春秋五霸。
不过,历史上对于春秋五霸的名单,一直有所争议。但有一件事毫无争议,那就是在这个争霸的过程当中,几个强大的诸侯国,越来越强,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而到了春秋后期的时候,周王室已经连一个强大的诸侯国都比不上了,只能算是一个中等甚至小型的诸侯国。
另外,到了春秋后期的时候,随着冶铁技术开始逐渐成熟,原有的社会制度,开始逐渐崩溃,这就为接下来战国时代的开始,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基础。
对于铁器的意义,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简单来说,有了铁器之后,大家种地更容易了,打仗也更厉害了。这就使得超大国家的存在,有了可能。在以往的时代,不管是商朝灭夏,还是周朝灭商,之所以要继续实行分封制,主要是因为王室无力维持太过庞大的疆域。
但是,当铁器出现之后,维持庞大的疆域,开始不再困难。所以,到了春秋时代后期,那些超大的诸侯国,开始逐渐登上了舞台。
另外,在这个时代,发生了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一个是三家分晋,另一个是田氏代齐。简单来说,就是诸侯国下面的家臣造反,直接取代了原来的王室,或者直接瓜分了国家。
原本按照西周或者春秋时代的制度,一个人想要做诸侯,首先需要被周天子册封,然后才能成为诸侯。但这两件事的发生,则是人本身强大起来以后,逼得周王室不得不走一个过场,将其册封为诸侯。
如果说,春秋时代的周王室,还算是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诸侯国。那到了战国时代,周王室就成了庙里的神像。有事的时候,大家可以去拜一拜。没事的时候,谁都懒得管。
就这样,到了战国时代之后,大家继续进行兼并和征战。经过上百年的混战之后,秦国逐渐强大了起来,中原也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而当这个局面出现以后,秦国已经有能力凭着一己之力,正面对抗其他所有诸侯国联手进攻。到了这个时候,继续留着周天子这块招牌,都已经成了没必要的事情。
所以,到了公元前256年的时候,因为周王室组织了军队,和其他几个诸侯国,一起去打秦国,这就给了秦国灭掉周王室的理由。在这之后,秦国直接大军压境,逼得半个周王室投降,而后又取走了象征至高权力的九鼎。到了这个时候,周朝非但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反倒还要对秦国称臣,所以自此之后,周朝也就算是彻底亡了。
而对于剩下的那点周国,秦国也没留着。又过了几年之后,秦国再次大军出动,彻底灭了剩下那一半的周国。自此之后,周国便算是彻底被灭了。
从牧野之战胜利,一直到秦国灭周,这期间确实是有近八百年的时间。但纵观整个周朝的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实从周幽王被杀之后,周朝就已经丧失了对诸侯国的控制权。在这之后,与其说是周朝,倒不如说是周国更合适一些。
而周朝之所以能够维持八百年的统治,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分封制。在很长一段历史上,周王室虽然已经彻底衰落,但因为其本身吉祥物的性质,也没谁会去动他。甚至还要敬着他,生怕给其他诸侯国围殴自己的机会。
但是,当某一个超大诸侯国,有了对抗其他诸侯国联手作战的能力之后,到了这个时候,周王室作为吉祥物的意义,都已经没有了。到了这个时候,周朝自然也就亡了。
周朝所谓八百年,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西周(前1046-前770年)。
这一阶段才是周王室有真正权威的时候,周武王联合天下部落,又得野人帮助,推翻商纣王建立了西周,跟后代的三百年王朝类似。
这一阶段,下面的诸侯国根本没能力跟周王室硬刚,只有周王朝的“国人”能暴动。
第二个阶段,东周建国到三家分晋,也就是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
这一阶段诸侯国都承认周王室,给周王室一点面子,但是周王室没什么权威。
所以,春秋五霸轮番登场,主持天下大事。如果周王室有权威,还轮得到你春秋五霸主持天下事?我要这天子九鼎有何用?我要这铁棒有何用?
第三个阶段,三家分晋到周赧王时秦国灭东周,也就是战国时期(前475-前256年)。
这一阶段周王室名存实亡,诸侯国根本不把周天子当个屁放,战国七雄中,谁有实力,谁就可以随意灭掉别的小国,周王室有时候也会被大国拿过来利用一下。
直到周赧王五十九年,秦国灭周王室,周朝所谓八百年基业彻底告别历史。
所以,所谓周天子稳坐八百年江山,也只有西周那276年是稳当的,正好也没超出历代封建王朝三百年内必灭亡的历史怪圈。
后面四五百年,春秋战国时代,完全是诸侯混战,就像后代的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一样。周王室早已经名存实亡了。
历史上,改变换代,无非三种主流情况。
一是权臣篡位。
权臣可以是朝廷大臣大将,比如宋太祖黄袍加身,可以是外戚,比如隋文帝篡了北周,王莽篡汉,可以是贵族大家族,比如司马家族窜魏,北朝的八柱国、十二柱国。南北朝时代的王朝更迭,几乎都是权臣篡位。
二是农民起义。
比如刘邦的农民起义,推翻秦朝,建立汉朝,比如朱元璋的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朝。
三是外族入侵。
比如金灭北宋,比如蒙古灭南宋,比如满清灭大明。
这三种情况,只要有人具备其一,就有条件改朝换代。
如果三具其二,必然会改朝换代。
明朝就是这样,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外有满清异族的进攻。面对内忧外患,如果没有有雄才大略的人处理,明朝灭亡是必然的。
回过头来,我们说说西周。
那么,西周的灭亡是怎么回事呢?
我告诉你们,西周只能是异族入侵灭亡,不会存在权臣篡位和农民起义。最后,西周确实灭亡于犬戎的入侵。
西周是分封制,分封到什么程度呢?首先把国民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等,只有公侯伯才有土地。
然后分封土地,周天子占地方圆千里,剩下的大大小小近百个诸侯国,最大的才方圆百里。
诸侯国的领地连周天子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要谋朝篡位,就要有人有兵。这些诸侯国在人力财力方面,完全跟周天子没法比。
而且西周时期,只有国人才能当兵,即都城内的平民,其他地方的都叫野人。能当兵的人数相对后来的全国皆兵,全民皆兵,少很多很多。
再一个,西周的周天子权威很强,诸侯国不敢随便吞并别的小诸侯国占领土地,没法扩大规模,增强实力。除非周天子赏给你,比如秦国的土地,一开始就是赏给秦国的老祖宗的,后来他靠兼并才扩大领土的。
到了东周,周天子权威下降,下面的诸侯国随意兼并,三家分晋以后,周天子就是个屁了,谁都能放,所以战国时代兼并更加厉害,长平之战的时候,楚国趁着秦国和赵国对峙,跑到中原和鲁西地区,一口气就兼并了好几个小国。
而周王室内部的权臣有没有可能篡位呢?也不会。
因为周朝搞的是周召夹辅类似的统治方式,上边是周天子,下面是周公召公两大臣,三个权力源共同治国,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西周的上层权力平衡是稳固的。
综上所述,所谓周朝八百年江山,只有前面二百七十多年,跟后代的大一统王朝是一样的,后面四五百年根本算不上周朝。
周朝活了八百多年,是我国历史上命最长的朝代。
虽然说他后来的500多年活确实窝囊,但是,能做到“好死不如赖活”也不容易呀!
周朝凭什么能活这么久呢?
人们会跟谁走?
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开始推行一系列举措,以求长治久安。
想要人们一直认可周天子的地位,关键是要搞清楚:人们跟谁走?
1、贵族。
三代时,由于生存条件恶劣,人们仍然多以氏族聚居在一起,人们只能跟着贵族,也就是氏族领袖走。
所以,周天子必须完成与贵族的利益绑定,绑得越紧越好!
2、信仰。
当时,科技不发达,外来的宗教也还没有兴起,人们有着原生、朴素的信仰,他们信奉祖先,也信天、地、山、河等各种神。
周公的思路是: 把周天子的统治,纳入到人们的朴素信仰中。
以此为出发点,周公以物质、精神双管齐下,搭建了一个稳定的系统。
周朝,正是在这个稳定系统的庇护下,存活了八百年。
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分封+宗法+礼法
周公一出手,就搭建了一个分封+宗法+礼法的体系,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建设国家。
如果您把今天那些一拍脑袋就能调整的组织架构图跟周代的分封制相提并论,那就大错特错了。
1、这个体系把贵族与周天子牢牢绑定在一起。
贵族们的利益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诉求:维护特权。
但是,特权面临严峻的竞争。他有可能被其他贵族抢走,也有可能被下层人士夺去,也有可能因为诸子相互争夺而沦丧,并不稳固。
周天子的宗法制,使贵族们的特权得以法定化、传承得以规范化,建立了有效的秩序。
在这个秩序中,嫡庶、上下、尊卑,都有明确规范,不可改动。 这不仅符合周天子的利益,也符合所有贵族的利益。
族权、政权,由此密不可分,被绑定在一起。
如果你只是想打败周天子,或许可以做到,但是,你要取代周天子,那本质上就是要推翻这个规范,会引起天下贵族的恐慌、反对。
只要周天子“其德未衰”,没有影响贵族们的利益。即使他弱了,贵族们也犯不着去换掉他。因为: 对这些世袭的既得利益者来说,稳定无疑比动荡更利于维护自身利益!
2、这个体系,把周天子、诸侯一起纳入到祭祀体系中。
同时,周天子对天子、诸侯、大夫的当时最重要的祭祀权进行了规范,使天子、诸侯,一起成为天下贵族信仰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此,周天子将政权、族权、神权整合到一起,完成了与天下贵族的利益绑定。
3、无孔不入的价值观。
同时,周公及其后人,还制定了严格的礼法,将这种社会关系、祭祀关系纳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无孔不入的主流价值观。
这套系统,既是周初强盛的保证,也是周后期衰落后,继续延年益寿的保障。
因为: 保证这套秩序不崩溃,是贵族们的集体诉求。
从外部环境来说,当时中原附近少数民族(包括楚)的实力都非常强大,即使是齐、晋,要想单独应付这种威胁都非常困难,“尊王攘夷”是当时所有贵族的诉求。
从内部环境来说,宗法、礼法,既是贵族利益合法性的保障,也是当时深入人心的主流价值观,而周天子的地位,正是宗法、礼法的环节!
因此,即便诸侯的实力已经足以灭周,但依然“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
后世的封建王朝,天子是老板,太守、刺史,乃至三公九卿全部是打工仔。
对打工仔来说,所谓忠孝仁义,只是单纯的精神追求。就利益而言,他们只要找到那个愿意继续开工资的老板,其他的都无所谓。
而在周朝,贵族们已经是周政权在物质、精神上的双重收益人,双重股东。
他们与周天子共同组成的宗法关系、礼法关系、祭祀关系,不只是面子问题,是他们维系利益的合法保障。
当天下动荡时,他们既希望趁机钻空子,扩张利益,又不希望秩序彻底崩溃,使自己的利益失去合法性。
因此,诸侯们虽彼此兼并,但都不愿意让秩序崩溃,仍然会拥护周天子为共主。
由于周已经完成了与旧贵族在组织、精神上的深度绑定,诸侯要想灭周,只有彻底消灭这个旧贵族系统!
注定漫长的兼并过程
诸侯要想取代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只有兼并天下,把这些贵族全部打趴下,换成自己的官僚体系,否则,没门。
听起来似乎也不难,后来的英雄们不都只是区区几年就扫荡天下吗?
但是···与后世相比,当时的兼并战争的进程却非常缓慢。
南蛮子楚国,是兼并战争的劳模。可是,整个春秋战国,花了几百年,楚国总共也就灭了50多个诸侯。
这是因为:一方面,春秋时期铁器、牛耕都未得到推广,生产力非常不发达,加之交通不便,后勤压力大,战争规模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与后世那些割据分子不同,当时,再小再弱的诸侯,其民也有共同祭祀的祖先,共同的独特文化。灭国对他们来说,可不是城头变幻大王旗那么简单!他们当然都要尽力死守,不惜拼到易子而食!
同时,小诸侯也不傻,他们也会去找老大来帮忙。
因此,简单的以大并小,往往又会演变成大国角力。
所以,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战乱,天下才逐渐走向大一统。
富有弹性的网状结构:不用担心农民起义
诸侯要推翻周比较困难,那么,农民起义呢?
完全不必操心。
周天子分封诸侯管理地方,他只负责一些大事,比如兴兵征伐、国君废立、缴纳贡赋 除此之外,只要诸侯别太出格,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天子不管,也管不着。
诸侯国对手下的大族也一样,也只管几件大事,具体的事务,诸侯也不会管,管不着。
如果您是一个周人,遇到垃圾领导,被搞得没饭吃了,冤有头债有主,赖不着周天子。
鲁国的动乱,一般不会蔓延到齐国去,更不会影响到周天子。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周王自己的地盘出现动乱。
周厉王时,搞得比较过分,国人暴动,把周厉王赶走了。
不过,你也不能改朝换代,因为:周朝宣称天命归于周王。你把周王废了,使周丧失天下共主地位,是不符合这些暴动的周族人利益的。
大伙只能找德高望重的周公、召共来“共和执政”,等周厉王这个垃圾走了,还让他儿子来主持工作。
所以,网状结构中,即使网上一处地方坏了,也不至于把整个网毁掉!
其实,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统治者基本上不必担心什么“周期律”。
后世的周期律,主要是指经济发展后,贫富悬殊、土地兼并,导致大批无地的人造反。
整个周代,地广人稀,土地是不稀缺的,列国竞相争夺劳动力。
这里实在混不下去了,可以迁到别处去,中行氏的地盘混不下去了,赵氏欢迎你,鲁国混不下去了,齐国欢迎你,搬家就好,真没必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造反。
所以, 汉代以前的统治者,基本不必为后世常见的土地兼并操心,也还没到为“周期律”操心的时候。
总的来说,周代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结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稳固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周天子与贵族们绑定在一起,成为秩序、价值观的象征。
在旧秩序瓦解,新秩序未建立的时刻,尽管周的实力已经衰微,但是,作为秩序的象征,周依然可以发挥其历史作用,不会立刻被淘汰。
只有借着这个象征性的符号,齐、晋等大国,才能领导中小诸侯一起尊王攘夷,抗击外族,维护秩序。
随着社会的发展,旧贵族被新兴势力所取代,旧观念在新观念的冲击下“与时俱进”,周天子也就失去了继续生存下去的物质、精神基础。
当新一代大一统临近时,周,这个旧时代象征性的天下共主,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