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和周瑜在三国演义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是皇帝吗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和周瑜在三国演义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是皇帝吗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

你知道真实的三国后,会颠覆你对三国的崇拜!真实的三国非常残忍,非常血腥,真实的三国人口稀少,物质匮乏,民生凋敝。那里没有英雄或者枭雄,有的都是血与泪。

在这里我仅讲两点:残忍以及人口

一、三国里到底有多残忍多血腥?

1.郭颁《魏晋世语》中这样有一段故事:“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文中指,早期曹操军队曾经严重缺粮,当时程昱想办法为曹操解决问题,于是在自己的县城里(东阿县)强夺粮食,为曹军供应三日的粮食,而这些粮食就是人肉。

为了供军粮,竟然拿老百姓用作军粮。

2.臧洪被袁绍围困三个月,城里粮食全无,一开始还有老鼠和武器上的皮革可以吃,后来什么都被吃光了,到最后只剩下了三升米,臧洪让人煮成稀粥让大家喝。最后又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将士充饥。

3.由于物质匮乏,人也被当作食物。《晋书》记载:“邺中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而且古代打仗战败方很多都是充当粮食,有‘两脚羊’的称谓。

二、真实的三国人口非常少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三国时期“十万大军”是各方兵力投入的标配,像官渡、赤壁、夷陵之战更是动辄百万人起步的战役。

你知道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是什么让人口从5600万降到1600万吗?

很多人的第一直觉就是战争。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诸侯的纷争无休无止,所以就简单的认为是战争导致人口骤减。

其实真正导致人口骤减的原因是瘟疫。

1.史料

2.名人

曹植的《说疫气》“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亡,或覆族而丧。”而璀璨文坛的建安七子有四子在此时也死于瘟疫。后来“七子之冠冕”王璨也得瘟疫死了。连这些名门望族都免不了得瘟疫,可想而知老百姓是怎么过来的。

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于是张仲景游历各方,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总结:

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能是三国最为真实的写照了。唉!真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真实的三国可能比我说的这些还惨,很多人做梦都想穿越到三国去,我想如果你穿越到了三国,你绝对会后悔。

谈到三国演义就会涌现出很多的英雄人物,英雄传记。但历史上是什么情况的呢?当然不是小说写的那样,关羽提着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赵云长坂坡几十万人七进七出,那都是扯淡。首先,真要了解三国,就先要了解历史。三国把个人英雄主义严重的夸大导致了现在人们对三国历史的误判,谁单挑多厉害啊,谁跟谁打多少回合啊。其实呢,三国时期有马鞍没马蹬,马上战斗工具都是单手武器,刀剑什么的,没有长杆兵器也用不了,长杆兵器都是战车士兵使用的。骑马根本掌握不了,三国演义的打架方式不是当时的年代的,所以不会存在拿什么枪啊,偃月刀啊。西晋南北朝都没有,何况三国?而且三国对名将的定义也很搞笑,谁单挑厉害啊,打架无敌啊,其实很幼稚。因为他根本不现实。而且看看三国前面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将孙武庞涓乐毅王翦白起廉颇李牧,汉朝时期韩信钟项羽章邯李广卫青霍去病。这么多公认的名将,你看哪个记载过他们的武力多高,单挑多强?不存在的,他们都是军事专家打仗运筹帷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以少胜多也是常有,这么多历史含金量这么高的人,反而不如演义来的精彩,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小说就是小说,要感谢罗贯中把演义写的这么精彩才能让三国流传这么久而且这么传奇,没有他三国这段历史就会跟五代十国一样,很精彩但无人问津。要了解三国就要好好认清历史,把三国志和注的部分用历史的方式来分析,不要用小说的方式来看待,历史自然就呈现出来了

据说关羽使双刀,刺颜良于马下便是佐证。青龙偃月刀也可以刺,可惜那时没有这种刀。

赤壁大战之后,三国鼎立开始形成,但应属东汉时期,直到曹丕、刘备、孙权称帝,东汉才真正灭亡,历史正式进入三国时代。曹操是个英雄,手下谋臣如雨,猛将如云,不算夸张。曹操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统一了北方,使北方人民获得了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机会。曹氏父子(曹操、曹丕)为司马氏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刘备也是个英雄,白手起家,纵横天下,最后据有巴蜀之地。可惜的是他手下能人太少,虽有孔明,却不能善其事(指军事),又不注重人才培养,乃至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境。蜀被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孙权振父兄之余烈,保有江东,也是个英雄。但孙权之后的继任者大多过于荒淫、残暴,且嗜杀,加之人才寥寥,孙氏灭亡,岂能无凭。

这就是真实的三国。

嗯。这个话题很沉重。

简单说,三国时期,不是风花雪月,也没有豪气干云,爱国忧民。

东汉永寿三年,也就是157年,政权最后一次官方人口统计,全国有户1067.8万户,编户自由民5649万(均未计算奴隶与徒附人口数据)。

到三国归晋的280年,西晋政权做了一次统计,户245.9万,编户1616万。

注意,西晋统一后,大规模对前蜀汉与东吴人口进行了清理,梳理出很大一批潜藏户才有这个数据。

如果考虑到东汉的5649万数据,距离184年黄巾暴动开始还有20多年,则184年暴动前的人口必定接近6000万了。

想想看,6000万人口,不到百年就只剩余了1616万。

该怎么以一个惨字来形容呢?

人口怎么损失的?

官渡战役后曹操俘虏袁绍军队接近8万,由于曹操自身没有粮食,乌巢粮食也被焚烧,既拿不出粮食来临时养活这些俘虏(8万精壮男子就是屯田都是一笔巨大财富),也无法转运,更不能放回去给袁绍重新武装,所以全坑杀了。

8万精壮男子死亡,后面就是8万个家庭的破碎,同样会令近其余40万自由民丧失生活来源,大约50万自由民消失了。

战争造成大量精壮男子从军,死亡,农业劳动力自然锐减,土地收益少,自耕农就处于饥荒之中。

战场死亡来不及掩埋,瘟疫自然滋生。

战火瘟疫饥荒出现,自耕农与手工业者没有办法,降为佃户奴隶,这就是世家豪强的徒附,是人身依附关系,不再是向缴纳税金的编户。

战火既起,很多人从中原地区,或通过幽州辽东朝鲜,最终去向倭国,比如大儒管宁隐居辽东,家族成员将管这个姓带进了倭国,至今还有。

或进入西、南周边,逆化为胡。比如江东所谓山越,其中就有中原汉族,当地汉族世家豪强也冒充山越收拢流民,不向地方缴纳税金。

车前悬首级,马后载妇女。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孙策周瑜占舒县,得二桥(非乔)。这当然是纳妾。桥家敢不同意?

关羽,对吕布将领秦宜禄的前妻杜氏是念念不忘,两次求曹操战后赏给自己。可杜氏已并非吕布将领眷属啊。

读三国浅谈为人处世之道

《三国演义》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称得上是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一部历史小说。政治家读它的权谋,军事家读它的韬略,老百姓读它的情义,士农工商,都被它的传奇故事所吸引,而我,则在其中也感悟到了一些东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众所周知,三国的这段历史起自公元184年汉灵帝时期黄巾之乱,之后是诸侯并起,形成了很多股割据势力,有袁绍,袁术,公孙瓒,董卓,曹操,孙坚,刘表,刘备等等。但最后真正成功走到最后的只有三个:刘备,孙权,还有曹操。其实当时的他们都很弱小,并不起眼,然而当我看过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历程,我明白,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失败者的行径也足以说明,他们的失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团队力量

董卓画像

黄巾之乱之后,董卓专权,文有李儒、贾诩等,武有吕布、华雄等,可谓是爪牙众多。他恃强而横,为所欲为,朝野上下,怨声载道。于是,王允与曹操密谋,以献刀为名,准备除掉董卓,然而计划未能成功,曹操被董卓通缉,于是曹操回到家乡,招募乡勇,遍发檄文,号召各路诸侯一同讨伐董卓,于是,盟军诞生了——看似十分强大的盟军,有十八路诸侯。

其中,袁绍的家族四世三公,是名门望族,因而被推举为盟主,成了总司令。于是,大家在他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奔着董卓来了。看这个阵容,还是很强大的,其中也不乏猛人,当时关羽,张飞都在,不过是在其中一路诸侯公孙瓒的手下,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孙权的老爸,也绝对不是等闲之辈。按说这个盟军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可是,虽说在这场讨伐战中双方互有胜负,但很快,盟军就解散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究其原因,在我看来,是因为,这个团队没有凝聚力。很多人心怀鬼胎,不想付出,却又想出风头,一点集体荣誉感都没有,他们脑子里面想的不是这个团队能不能打败敌人,而是自己能获得什么好处。当时,作为先锋的孙坚,英勇作战,打的敌人节节败退,然而当他跟负责督运粮草的袁术要粮草的时候,袁术因为怕孙坚打了胜仗抢了头功,于是暗自使坏,拒不发粮草,害的孙坚军心大乱,为敌军所败,孙坚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积极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孙坚画像

看,这就是这个团队的成员干出来的事。自己不行还看不得别人行。如此卑劣的行径还不止这一次,当时董卓手下的大将华雄,勇猛无比,所向无敌,打的盟军没人敢上,于是,关羽上了,这就是著名的温酒斩华雄。斩了华雄之后,非但没落到什么好处,还被轰出营帐,原因只是因为他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马弓手。他们不知道,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啊?是人才,而他们却如此的不重视人才。其实说白了,还是他们不能容忍风头被别人抢了。不过在这里还是要表扬一下曹操同志,他在以后的用人这方面绝对是做到了任人唯贤,从不注重门第出生,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现在再说这个盟军最后会解散,我想大家应该也不会再觉得奇怪了吧。当然,个别好同志还是有的,孙坚就不说了,我们的曹操同志也是很不错的,最后在请求总司令袁绍支援无果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可惜独力难支,大败而回的悲惨结局也是难免的。所以说,一个团队,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才能成功。

鞠躬尽瘁

诸葛亮画像元赵孟頫

在三国里面,有很多人都是我崇拜的偶像,诸葛亮在我的排行榜中是当之无愧的NO.1。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干这些自然不必说,在民间,他几乎是智慧的象征,然而很少有人会提及他的另一样东西——他的责任心,是想尽一切,付出一切也要完成交托给他的工作的一种信念。他的一生,用那八个字形容我想是最为贴切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他在出师表中的那句话也表明了,责任,在他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看到没,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责任心。所以说啊,人家青史留名,为万世所敬仰,你也不要眼红啦!那也都不是白来的啊!得付出啊!

低调谦恭

《关羽擒将图》明商喜

关羽,这个名字,相信地球人都知道。纵观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光环笼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可谓是功盖环宇,威震华夏,后世更是尊他为神,盖庙修祠,顶礼膜拜。可是关于他还有一个著名的事件——最后一个事件,估计是个他自己也没想到的人生大转折——败走麦城。他因此事件走完了他的一生,属于非正常死亡。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英雄最后的结局就应该是这么悲壮吗?关于关羽最后败走麦城,为孙权所擒,最后,其中的来龙去脉,要说的话就要追溯到庞统死后,诸葛亮入川,把荆州托付给关羽镇守的时候开始说起了,不过说来话长,我就不细说了。总结了一下,我只想说,关羽的最终的失败,他自己本人是要负很大责任的,因为他的性格,说白了就是他为人比较傲气,傲的看谁都不如他。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我们现在都明白这个道理,做人,要低调!可他就是不谦虚,还表现的很夸张。他不明白,在他那个年代,大家你争我夺,尔虞我诈,有时候某些人在某些时候只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之。

以他当时的处境,是北有曹操,东有孙权。按照诸葛亮临走的时候给他的千叮呤万嘱咐,就是要他一定要跟孙权搞好关系,这样才可以一心一意的对付曹操。孙权倒也够意思,希望与关羽交好,还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和关羽的女儿结婚,结秦晋之好。可是我们的关二哥是怎么说的呢?“虎女岂能嫁权(犬)子”?你瞧瞧,我们孙同志这么有诚意的来和你攀亲家,你不同意也就算了,居然还说这种话,这就有点太欺负人了!孙权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我们的孙权同志毅然决然的投入曹操的怀抱,一起合伙对付关羽,可我们的关羽同志这个时候还是那么不谦虚,自以为武功盖世,天下无敌。无所谓,打!于是,腹背受敌,之前所说的悲剧就发生了。

当然,关羽的大部分东西我们还是要肯定的,他有勇有谋,重情重义,意志坚定,宁死不屈。然而就是因为他傲气的性格导致了他的悲剧的人生结局。所以说,我们做人还是谦虚点的好啊!别人的亮点也要看到,不要总觉得自己才是天下第一,即便自己当时正是春风得意,志得意满的时候,也要保持一个低调,谦虚的心态,毕竟咱不是万能的超人啊!

一个人平时的处世风格,行为习惯和他最后能走到什么样的程度是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们现在来看看一直走到三足鼎立时候的孙权。他的福气比较好,属于官二代,他老爸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他的哥哥孙策也不得了,号称江东小霸王。光看这名号就知道是什么人了吧?没错,都是猛人。孙权之前的基业全部都是他的老爸和哥哥打下来的,他是个继承者。

以诚待人

《历代帝王图》中的孙权唐阎立本

不过有句话叫做创业难,守业更难。孙权不但守住了,还搞的有声有色,可谓是欣欣向荣,蓬勃发展。能做到这一点,和他的一个特点有很大的关系。纵观他的一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不过他在与人交往方面,确是以诚待人,掏心掏肺,不会因为自己是老大就居高临下,独断专行。他的部下周瑜曾今说过的一段话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当时正值赤壁之战前夕,当时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与孙权隔江相持,意欲踏平江东。以当时东吴的实力而言,形势可谓是如泰山压顶,岌岌可危。

周瑜时任大都督,统领兵马,负责抵抗曹操。曹操比较欣赏周瑜,派出蒋干去游说,希望他能到自己的大公司更好的发展,可周瑜是怎么跟蒋干说的呢?“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顺便解释一下,苏秦、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说客,而郦生更是凭着他的一张嘴,帮助刘邦说服齐国的70余座城池不战而降。厉害吧!由此可见,周瑜的决心是怎样的。我们也通过周瑜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孙权平时对怎样对待下属的。看,人家老大都这样对你了,不拼命对得住他老兄吗?

坚定意志

《历代帝王图》中的刘备唐阎立本

相比孙权这个官二代,刘备的命运就凄惨的多了,可谓是一穷二白,白手起家,不过他的发家致富之路走的一点也不平坦,他到二十八岁的时候还是一个卖凉席的小商贩,且经营规模也不大,最多也只能糊个口。之后认识关羽,张飞,然后就开始学人家打黄巾贼,也算是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吧!不过他的运气似乎不太好,经常被人家打的东逃西窜,今天投靠这个,明天依附那个,很是狼狈。

有一次刘备与刘表吃饭,去上了个厕所,回来之后刘表看刘备脸上有泪痕,就问他怎么回事,于是刘备说:“我很长时间都没有骑马打仗了,腿上都长出肥肉了。日月磋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所以才会伤感!”是啊!当时刘备已是一把年纪了,还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还寄居在刘表的门下,也确实够失败的。但是在刘备的身上我也看到了一点:那叫做永不放弃,生命不熄,抢地盘不止!他也正因为他那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最终取得了成功。

三国里面给我感悟的人很多,我也不一一阐述了,总之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每个人的成功或者失败,都是有原因的,以史为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真实?什么叫做真实呢?一万个人有一万个角度去看世界,到底谁的看法才算是真实的呢?或者说每一个人看到的都是真实的。“三国”这个词本身也是后世赋予那个时代的,看待它就有不同的角度。


比如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偏向正统,崇尚仁义,所以将一切美好的愿景都赋予刘备;比如《吴记》,乃是当时孙吴势力所著,极力丑化曹魏,对巴蜀政权也有失偏颇;比如《三国志》陈寿是蜀汉旧臣,后归于西晋一统,其言应该算是公正,但也不乏偏向曹魏。后朝修前朝史,本身就是政治需求,没有什么真实可言。

我们大可不必如此上纲上线,你所喜欢的三国,即是真实的三国。有人说根本没有桃园三结义,可刘备对关羽张飞重用不假,也许三人有超越演义里的兄弟情感;有人说火烧赤壁是假,可是在名将如林的时代,战役之精彩也许远超赤壁;有人说刘备根本没那么贤德,可是他确实聚拢了很多人才,也许他有比贤德更美好的特质。

我们都希望追求历史的真相,但是历史本身就没有真相,历史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见不到它的真面目,它永远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真实的三国是怎么样?你会发现诸葛亮没有借冬风,周瑜没有你想象中的小气,华雄也不是关羽斩的!刘备真是一个真人真义的人,而且他也不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

你还会发现很多打酱油的名字是在三国中才是真正的主角!比如糜竺,没有糜竺的帮助,刘备根本没有办法东山再起,入蜀后他的地位比诸葛亮还要高。

想了解真实的三国,可以看我的文章,点开我的头像就可以看到,欢迎阅读,并且发表意见,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我都很开心。也欢迎指出错误。

其实我是以大历史观来看三国这一段历史的,从东汉开始,一直到隋,都是门阀政治,但是因为张角和董卓的出现,他们打破了规则,变成了宗教政治和军人政治,进而转化为军阀政治,在这次血雨腥风的角斗中,曹操,刘备,孙权异军突起,蚕食鲸吞周边势力,最终形成三分天下的局势,最终又回到门阀政治的老路,只不过是新权贵取代旧权贵,特别是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将门阀政治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导致五子良将这些无背景的很难活跃在魏国后期,形成魏国司马氏、颍川陈氏、荀氏、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几大家族,东吴出现张顾陆朱四大家族,蜀国有东州派、南阳派、西川派。所以说三国在中国历史上不是孤例,只不过因为《三国演义》的出现受到很多三国迷的追捧。读懂了几大家族的发家史,也就读懂了三国,推荐田余庆教授的《东晋门阀制度》一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曲《念奴娇》道尽三国人才风流,三国大争之世不仅谱写了英雄壮丽的战争史诗,也铸成了诗歌,文学,建筑,绘画,,书法等杰出的艺术成就,直令后人赞叹膜拜顶礼。三国正像一具五光璀璨的多棱镜,随研究的不断深入,一次次从军事拉回到社会现实而被重新定位与定义。

“何处觅漳河疑冢”,可以横槊赋世的一代枭雄曹孟德,在建安十六年筑就的铜雀三台,代表了那时建筑的最高成就,才高八斗的曹植挥毫而成赋,建安七子徜徉其间,促成了五言诗的成熟,建安文学作为三国杰出的代表,实在魅力非凡,俯拾一片皆只光片羽。

当你穿过熙熙攘攘的,古隆中,在犄角格拉猛然发现漫漶不清的三国碑,沉醉于笔力沉雄的书法时,你会走进“钟王”的世界,在飞白体的传说中,洞见张飞的挥毫泼墨,汉中“衮雪”二字八分隶的审美意像。

杨修筑墨为蝇,徐邈画画引獭,曹植创作《画赞序》,都是真真的一切,有实物为证,有理论有开创。

“曲有误,周郎顾”,星空灿烂,如何不弘毅,嵇康是个人物呀,精笛妙琴,创下《广陵散》,与一代才女蔡邕合为九弄之曲,被隋代仍作为取士条件之一。《胡笳十八拍》如怨如诉,连绵不绝,如诸葛北伐之表文,都以现实入史,表现出自我的社会价值与审美,旷溢古今。

你要说也许这就是真实的三国,远不止此,仅吴一地即有八绝之说,赵达通算术,刘敦之天文,严武博弈佳话传天下。总体来看,占据北方的曹魏最杰出,其次吴黑蜀。大争如歌,亦不乏彬彬之盛,与领军掌众者笃好斯文有关,与一脉传承息息相通,三国是战争纷飞的三国,亦斯文三国,也许这才是三国的魅力关键所在。

居然有幸被邀请回答:真实三国是怎样的!

这个还真不好说、因为每个人心中的三国都不一样,我又不是历史学家,不能客观答出真实三国,那就说说我心中的三国吧!

炎黄、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大理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共和国。

这是华夏五千年大致几个时期,但我没并没有发现“三国”。三国时期难道在历史上不显著?熟悉点的人或许知道,“三国”就在魏晋南北朝的“魏”时期。一个“魏”字就把三国一笔带过了。这样说来,三国岂不是在历史的夹缝中?

古代乱世很多,最著名的是“春秋战国”,它的乱非常多特点:既是社会动荡、政权乱,又是时代大变隔。所以春秋战国之乱是乱世之最。

而三国只是一个大乱世的一小部分时间段,单从历史来看,三国是让人容易忽略的,甚至有些人不承认有三国这段历史。为什么还这么多人喜爱三国?拥戴三国?

《三国志通俗演义》有很大功劳,让人感觉,魏晋南北朝时期唯有三国最精彩。里面里面文韬武略各显神通精彩纷呈,让人觉得这是个眼花缭乱的舞台。于是很多人知道了有个三国时期。

单看史书,三国没有演义那么精彩,三国也不是魏晋南北朝最精彩最动乱的。里面的学术思想、军事思想、谋略等都基本继承与春秋战国。时代意义在整个历史上也不是很大,政治、经济、军事、革新幅度小。看《三国志》常让人觉得不精彩,也有陈寿的手法原因。那些历史学家能够理解其中味,觉得精彩,我这种凡人就算读三遍也觉得不精彩,还不如看《三国演义》来的快,简单、通俗、精彩!

这是我心中真正的三国,自己想法,不喜欢可以指点在下,不要喷!

返回目录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是皇帝吗?

周瑜,东汉末年东吴著名将领。出生于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少年时即与孙《三国志》11周瑜头像坚之子孙策交好,妻小乔(东吴两大美女之一),有两子一女。周瑜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军。后图进中原,不幸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病故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

返回目录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