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要是没有大船和郑和下西洋时,那样大,而且有有经验的航队,而且还要和南洋各国友好相处的经历,这是宋朝最大的失误和失职[比心][灵光一闪]
《非不退 不能也》
孤儿寡母胆气足,文臣武将身死节。
感叹赵宋非昏聩,崖山一战绝壁亡。
“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崖山边曾经树立的这字样,无时无刻不触动心灵。观史,常扼腕痛惜。
最光辉的朝代被覆灭,文明进程被打断,中华民族因此又在历史中 曲折轮回数百年 。
在回眸一看,原来欧陆侵略者,他们曾经的成就,我们数百年前已经实现不少。
曾经看过一本架空小说“骁骑校”《铁器时代》
里面就曾经yy过,宋朝灭亡前,宋朝皇室在大将张世杰和文臣武将辅佐下,携数十万军民跨海来到占城,以占城为中心,逐步占领整个东南亚,重建宋国。
那本书上的宋,贸易立国,海军强国,远交近攻,征服东南亚,与西洋争锋,和蒙元对抗,可谓盛极一时。
可惜历史没有架空。没有推倒重来这一说,无论我们如何感叹。真实的历史就是, “崖山之后无中华”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为何当年宋朝,宁可在崖山背水一战身死国灭,也不愿意南下台湾或者更远的东南亚地区重建宋国。
我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第一,元军兵锋急,速度太快,远渡重洋的条件不具备。
当时真实情况是,数十万军民,携老扶幼跟随宋庭,可是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并不太多。
人太多就会消耗太多物资。最合适的是携兵突围,可是赵宋作为最以人为本的朝代必定不会做。于是只能坚守期望背水一战,绝境重生。
第二,当时战局不如我们现在的预想,我们都不曾在那个时候,不了解当时情况,但是我相信,宋庭不是傻瓜,长期的远洋贸易,他们早就知道东南亚有大片土地,不可能不知道退守重建的可能性。
那么没有这么做,必定是后路已断。元军肯定是已经占领海南,并在海上布下伏兵。宋朝冒不了这个风险。
第三,赵宋朝廷本身的问题,我们知道,最后主政宋的不是皇帝,皇帝还只是小孩子,主政是杨太后,据说这个女士非常有气节。宁死不降,比男人强多啦。
可是他深居皇宫的人生经历就决定他,必然无远见可言,而且会有优柔寡断特征,一没远见,二优柔寡断,就会在最关键时刻犹豫不决,然后,所有的时机就错过啦。哎!!!
第四,宋朝对如何在海外重建的担心,这个问题又和统治者有关,担心自己人口不足,担心过去之后战火连天,担心跑啦后元军穷追不舍。
绝对有这样的担心。可是啊,一个事你可以设想最差的结果,用最大的努力去做啊。为何未战先却,最后只能遗憾。
第五,所谓的硬气误国,退无可退,就宁死都不在逃跑啦,和后世明崇祯皇帝何其相似啊。(无法评价是迂腐还是顽强)
因为以上种种或者还有很多我们无法深究的原因,崖山海战背水一战成为殉国之战,宋朝灭亡。
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任何历史事件都无法比的。
崖山之后,有风骨的人死亡殆尽,旧有的法纪,伦理,科技,道德消失了,蒙元文化带来的暴力,破坏开始影响中国人。
社会风气逐渐滑落,元杂剧中开始出现地痞恶棍,贪官蠹役,等等形象。经历蒙元残酷统治后,中国社会慢慢地痞化了。
在此战以后,中国在历史上可谓第一次完整沦陷于异族之手,比南北朝时期更甚。
崖山之战可以说打断啦中国历史,和文明成长的过程,本来高度发展的经济、文明、科技、受限的皇权、开明的政治制度都因此回到原点。
文明落后的蒙古人统治的元代、守旧、轻工商业和加倍集权的制度。在用程朱理学作为科举重要内容以禁锢人们的思维。原本蓬勃发展的华夏文明,又重回封闭状态。
因此,人们定义宋代消亡,为古典意义中国的停止,所谓“崖山以后,已无中国”
(海岸边的孤坟,无异是纪念和叹息)
谢谢邀请。
1279年南宋兵败于崖山,左丞相陆秀夫抱着年仅八岁的宋末帝赵昺,跳海自杀,十万军民亦相继跳海殉国,宋亡。
这就是读史时常看到的“崖山之后无中华,煤山之后无华夏”的前半句,“崖山兵败”。
至于说他们当时为何不退守海南或台湾或东南亚呢?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第一,从心理上来说,当时的宋朝人民不管是统治者皇室和士大夫阶层乃至普通百姓,都以汉室正统自居。
被一帮只知烧杀抢掠的蒙古蛮子打到亡国亡种的地步,那是难以接受的。以大宋“天朝正统”的身份,流落到台湾、海南这样的“蛮夷之地”,忍气吞声,苟延残喘,普通百姓还好,对那些平时高高在上的皇室成员、士大夫来说,还不如一死来得痛快。
更何况自汉唐以来,中国人一直强调“气节”二字,到宋朝时犹盛。文天祥就是最好的例子和榜样。而青史留名,一直是古往今来国人最大的骄傲,故而陆秀夫等跳海殉国就不奇怪了,而那十万军民亦无从选择,唯一死而已。
第二点,从地理条件来说,海南,台湾,东南亚,在当时的宋朝人眼中,那可是真正的茫茫大海啊,那都是罪犯的流放之地,绝对不是人呆的地方!北宋大文豪贬去海南时曾写道“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可见当时海南在宋人心里的地位,更远的台湾、东南亚就不用说了。
第三点,崖山兵败时,前有凶残无比,杀人如麻的蒙古大军,后就是茫茫大海,更有甚者是士气低落,军械粮草断绝,当真是退无可退。即使是退到海南岛上,蒙古大军即刻就会衔尾杀到,也难逃一死。以当时蒙古大军的悍勇士气,是绝对会一路追击,至死方休的。
第四点,以当时宋军的残兵败将,有没有足够的船只和能力退到台湾还是个大问题,更不要说到更远一点的东南亚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所见: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这个问题,那十万军民也很纳闷?我为什么要跳海?
十万人集体跳崖,那场面该有多壮观啊,这绝对是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啊!
可其实事实是: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是八百人跳了,那10万人是力战阵亡 。
张弘范在石壁上刻“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而还,南宋到此宣告灭亡。崖门海战极为惨烈,据估计,宋军在此役中阵亡十万,海上都是尸体。
当被张弘范舰队囚禁着前往少帝所在的崖山,面对着一望无际的零丁洋,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那为什么他们不去海南或者台湾和其它地方呢?
我们大汉民族有种东西很重要,那就是气节。
古人有民族气节,宁死不屈的精神。
宁死不当亡国奴,这是我中华历史上最悲壮,也是最有气节之举。
南宋祥兴二年,崖山海战,兵败如山倒的宋朝已是朝不保夕,不愿被俘受辱的陆秀夫带着小皇帝赵昺纵身跃入大海,随即无数军民相继投海自尽,南宋就此终结。
很多人好奇,为何向来以软弱著称的宋朝,在最后时刻如此壮烈,为何没有退守到南洋与其他地方,其实,还是因为传统文化的问题,同时现实状况也并不允许这么做。
为何没有退守台湾、海南或者东南亚?
后路被断,退无可退
崖山海战的的确确是背水一战,当时的宋朝,仅仅剩下如今广东沿海地区的少数土地,其他的地方都已经落入了蒙古大军的手中。
换言之,南宋臣民当时的处境是,北部东部与西部,都是浩浩荡荡的元兵,背后的南方是一望无际的海洋,要么拼死与元兵继续做垂死挣扎,要么投身于大海。
的确,面对大海除了跳下去,自然还能够乘坐船只离开,要知道南宋是古代海洋贸易最繁荣昌盛的时代,没有任何其他古代朝代能与之媲美,其海洋运输能力非常强大。
可惜的是,当时的南宋已经是穷途末路,手头上已经没有那么充足的海上力量,更何况元朝也不傻,从至元二年开始,元朝就是水陆两边齐头并进,南宋已经被完全包围住。
名分不正,远遁无意义
中原王朝,向来讲究个名分的问题,尤其是像宋朝这样文人士大夫势力极其强悍的时代,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离开了中原的中原王朝,还算哪门子的中原正统。
宋朝是个特别的朝代,因为北宋的时候北方有辽,南宋的时候北方有金,宋通常只是半壁江山而已,可历朝历代,都将承袭传统礼法与文华的宋朝,作为正统,将辽与金视作夷狄。
很多人说起宋朝,就会直接说软弱,常用后来的明朝进行比较,但别忘了,宋末宰相背着小皇帝投海,十万军民相随,明末只有个公公陪着朱由检赴黄泉,内阁首辅率领群臣开城门。
宋朝是个文人朝代,大量的文人将名分看得比生命更加重要,到了退无可退的时候,也绝对不可能远走海外延续宋朝,这在历史上,没有任何朝代会这么做。
蛮荒之地,根本瞧不上
如今的南方地区,相对来说要比北方发达得多,而这样的现象是从宋朝开始的,不过即便宋朝南方全面崛起,可岭南与海南、台湾等地,并不在这其中。
海南岛在宋朝时期,仍旧被作为流放地,苏轼曾到此一游,至于台湾岛当时还属于中原文明的化外之地,除了极少数东南沿海居民,几乎没有内地之人涉足。
海南也好,台湾也罢,在南宋时期仍旧是荒蛮一片,岛内居住着大量土著族群,民风剽悍而且文化、经济等发展落后,与中原之地相去甚远。
不仅是两座宝岛,即便是有众多国家存在的南洋地区,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算是最发达的越南,也被中原所鄙,南宋根本不认为退到这些地方能够立足,能够有出头之日。
既退不了,退了也一样
崖山海战前夕,宋朝残余的力量已所剩无几,名义上还属于南宋的海南岛,其实也已被元朝握在手里,数倍于南宋水师的元朝水师分布在南海之上,宋人无处可退。
不仅是被元朝截断了后退的路,即便蒙古人没有拦阻,宋朝当时也已没有足够的能力将如此众多的臣民转移到其他的地方,这是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管是台湾、海南,抑或是南洋之地,其实根本没有任何地方能够成为延续宋朝存在的兴灭继绝之地,宋朝已经走到不归路的末端,毫无解除困局的办法。
除了中原,其他的地方都是蛮荒,而且还有土著力量存在,更何况元朝步步紧逼根本不可能放过,宋朝退到任何地方都难易保全,崖山之战,算是最好的终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