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为尊重,完全没有歧视,且退休时和教授待遇相差无几。也就是说,在合理区间内,大家都接受。有的人喜欢手工工作就一辈子从事这一行业。受到的尊重和我们的高级知识分子完全一样,退休后有股份和分红直至去世,伴随一生。我们只不过是最近几年搞了一些榜样被特别尊重了。技术工人啥都不是,在国有单位都是最底层,被看不起、被鄙视,除了几个被捧红的几个人以外,谁搭理你是个技术工人?地位低、工资低、被捶击。另外就是宣传活动搞得好,文章说的天花乱坠,现实中,不一定。逮几个榜样代表所有技术工人。德国一直就是骨子里的尊重。我们是在努力向那个方向迈进。完全两码事。还可能有虚情假意做表面文章的人呢。差太远了。不过我们宣传做的好。不敢有不同声音。不然,当心被攻击。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先给题主点赞,特别在技工荒现象越演越烈的当下,太需要更多人士来思考这个问题了,多一点思考我国为什么会出现技工荒、为什么这么多的粗制滥造现象、为什么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之路困难重重,多想想为什么,是有助于咱们赶上工业制造强国德国的。
提起工业强国德国,大家必然会联想到大众、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等等世界名车,也会联想到德国的机械设备,那都是全世界顶级的。德国的制造业为何这么强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国政府和全社会对技工的尊重与认可,也正因为得到各界的尊重与认可,才积蓄了丰富的“工匠”资源,包括工程师、高级技工、普通技工,才令德国制造如此之强悍。德国前总统赫尔佐格就曾说过:“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师”,德国企业家也认为,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工来制造,再先进的科研成果,没有技工的工艺化操作,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另外,德国提供给技工人员的薪资待遇一点都不含糊,在德国,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高级技工、技师,其待遇堪比厂长和总经理,可见,德国对技术工人是多么的重视。
而我们国内又是如何对待技工的呢?一个普通技术工人也就四、五千元,还可能要经过无休止的加班才换来的,而企业高管却拿着动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年新,收入差距几十倍,如此大的反差,谁愿意进工厂下车间做一名技术工人呢?虽然我们也开始提倡“工匠精神”,要求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版工业4.0,让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型,可讽刺的是,没有人愿意当技术工人,全国各地都出现严重的技工荒,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问题出在哪里了?
当然,问题来了并不可怕,有句话叫办法总比问题多,只要从国-家层面有决心、有行动,又何愁改变不了呢?况且,人家德国的成功案例已摆在眼前,如果大家懒得动脑子,那照搬总会吧?所以说,不是改变不了,而是想不想改变的问题,只要有决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想谈谈所谓的工匠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以下内容均是本人拙见;不喜勿怪)1:我会教育孩子好好学习,考大学,考公务员。别当工人,别当工匠。因为现在不是70年代工农商学兵的年代了,是以经济发展为大背景的时代。现在招聘不难看出,稍好的国企招的全国大学一本,二本、985、211的大学生,都不要工匠的,再其次就考公务员。公务员也不要工匠。只要嘴巴圆的就行了,工资高还稳定。当工人随时准备下岗,准备给私人老板打工,私人老板不会把你当工匠,只会把你当奴隶,工资低,又不会按照劳动法为你激纳各项保险,更别说福利。没钱没权就买不起房子,娶不起老婆。到时老了,国家不管,私企更不会要。只有等死。别当工匠了
庞大的技术工人群体可以说是德国工业的两大根基之一——另一个根基,当然是强大的研发能力。
德国人对技术工人不仅重视,而且尊重。以德国最引以为傲的汽车来说,无论去奔驰博物馆、宝马博物馆还是保时捷博物馆,导览器里除了提到一款款经典车型外,都不忘提及技术工人的贡献。
尽管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极高,但德国并没有强调高校的“大跃进”,也没有提出大学生普及化。高校录取率和毕业率都不算太高,目前也有60%的年轻人没有进入大学,他们的去向是职业教育,许多人未来的就业方向是产业工人。
在德国,产业技术工人的地位相当之高,薪水也很不错。普通技工的收入已在德国人均收入之上。如果是高级技工,收入可以倍增。当然,想转为高级技工,需要4-6年工作经验,还需要经过1000个小时再培训,以及专业技术、现代经济理论、法律基本常识和企业管理等四个方面的考试。
所以,人们无需追求所谓的高学历,也不会鄙薄工人身份。据说,在德国的就业市场上,雇主看重的并非学历高低,而是学历和专业与自身需求的契合,所以职业教育反而更受企业青睐。比如莱比锡的保时捷工厂,就有70%的员工出身职业教育,他们是将先进研发成果转化为一流产品的基石。
甚至有一种说法:在德国,除了保洁等技术要求不高的职业外,企业不会招聘没有相关专业培训背景的员工。
相比大学,职业教育也确实更受一些年轻人的青睐。如果一切顺利,一些人可以在26岁左右成为高级技工,同时因为此前几年作为普通技工的经验,有了一定经济积累。可如果选择读大学,以德国大学的严酷学制,26岁恐怕还没毕业。
何况,职业教育出身者如果想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也有许多便利条件。他的职业教育经历可以被记入大学学分,而且毕业后在欧盟范围求职也更具竞争力。一直让欧盟担忧的高失业率问题,其实集中在南欧那些“慵懒”的二流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德国的失业率一直很低,远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这显然与双轨制教育有关,大学生固然是人才,技术教育出身者同样是香饽饽。
改革开放40年,实际是弯道超车40年,没错,买来人家的生产线、成型机、精密机床、重要部件、配件、发动机、等等,组装起来便成了中国制造,实现了同一起跑线,国人很自豪。若干年过去了,所有这些机器又面临更新换代,咱不得不又要去购买,周而复始,不断购买,用于支撑着这种空中楼阁似的中国制造业,咱的工业产品铺天盖地,席卷全球,可附加值却低的可怜,靠数量赢得的是带血的利润!40年发展确实不易!
如国产某医用CT扫描机架小修,所有精密机床国内都具备,却非得运到日本进行加工处理,这种事例太值得反思!所谓国产说白了不过就是组装,真遇到问题根本束手无策,缺的岂止是工匠精神!
一个国家的工业制造其本质应靠一个高素质工匠群体和一个创新型研发群体来支撑,这种精益求精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训练不是一蹶而就的,需要很多年教育投入和社会重视并形成一种基础文化,这是当务之急,遗憾的是,我们却在提倡国学!
咱做梦都在希望国家崛起,但应清醒认识到,离崛起真的还有很大距离,尊重技工,崇尚工匠,给他们应有的声誉和待遇应是崛起之本!别等中国制造随外国人那天不卖机器给咱而陨落时怕悔之莫及了,仅存的工匠精神亦会随之被陪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