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16日报道据德国“中国平台”网站4月14日报道,《自然》周刊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的1600名美国研究人员中,约75%的人正在考虑离开美国。特别是华裔科学家,有的甚至在海外工作了几十年后仍会被吸引回国。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些科学家会主动选择中国作为研究地点?
报道称,2018年,物理学家迪特尔·宾贝格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国的邀请。他说自己无法拒绝: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中心。自2018年4月起,他开始领导位于长春的宾贝格中德绿色光子学研究中心。宾贝格是德国科学院院士,曾在柏林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地任教。
宾贝格喜欢在中国工作,这不仅是因为那个研究中心。在中国,他可以专心搞研究,不用处理过多的官僚主义障碍或设法筹集第三方资金。他指出:“在中国,个人才能至关重要。”
据报道,经济学家和汉学家多丽丝·菲舍尔说:“中国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科学应该站在第一线。为此它正从感兴趣的领域招募研究人员。”她指出,更重要的是:“10年前,在中国从事研究工作可能会对职业生涯造成影响。如今这种情况已不复存在,尤其是在中国的顶尖大学工作。”
报道称,在中国做研究并不意味着所有事情都会自动变得更好或更容易。其他地方的教授薪水通常更高——比如在美国或一些欧洲国家。长春的生活也不会像上海和北京这种大都市那么时尚,新来者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
但作为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之一,宾贝格依然选择了中国,这表明中国吸引全球人才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果。对那些工作被认为特别有价值的科学家,中国会为他们提供资金便利和决策自由。对许多研究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毫无阻碍地投入自己的热情。或者正如宾贝格所说的:“优秀的人才会得到提拔。”
据报道,对研究的支持还包括允许科学家想工作多久就工作多久。但在德国,即使科学家可以并希望继续工作,他们也必须退休。宾贝格说,他搬到中国的原因之一是,他在柏林已不再被允许继续工作。
这样对双方都有利:科学家可以继续追求他们的激情所在,中国则获得了专业知识。
报道称,像德国这样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中国的做法中得到启发:有针对性地提拔优秀科学家、减少官僚主义、简化资助程序以及提高对科研机构决策者的信任度。多丽丝·菲舍尔说,如果时不时地有德国同事去了中国,也不必惊慌。“如果退休科学家能够在中国继续他们的研究——那为什么不去呢?”(编译/聂立涛)
原文: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93740564639171122/
声明: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