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六国论语文说课稿和古代散文教学内容的审思与优化_优化教学内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六国论语文说课稿和古代散文教学内容的审思与优化_优化教学内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六国论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六国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赏析示例篇目。
高二六国论语文说课稿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题目-----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在鉴赏古代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六国论》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好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
1、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苏洵其人其作
能力目标:
1、提高文言文诵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2、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文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确定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
古代散文教学内容的审思与优化_优化教学内容是指什么
一、古代散文教学内容的三轻三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至少应该包含两大因素,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教什么是内容,怎么教则是手段,手段依附于内容,并为内容服务。因而一堂课成败与否,教学内容的确定举足轻重。与其他学科明显不同的是,面对教材,其他学科老师基本就能确定教学内容,而语文老师,更多是不知所措,无从选择。这是因为语文教材只是为教学提供了材料,这一材料具有内容丰富性、理解的多元性、联系的多维性特点。更确切的说,由于课程标准中语文目标的条目还不够具体,语文教材编写中也没有清晰呈现语文知识、能力训练体系,因而,现行语文教材只是教学行为中要加工的材料而非成品,语文教学与其说是教教材,不如说是用教材教。因此,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至少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与提取;二是语文老师依据自己对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文本的理解对教材内容进行或增删、或调整、或更换的加工处理再造;三是在预定了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对内容的能动创造。高中教材中古代散文,集文言、文章、文学、于一身,其可教可学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过程中更显为难。此外,实际教学中,受课时限制,受教师教学思想和认识水平的影响,当前古代散文教学内容确定往往不尽人意,主要存在着三重三轻问题。
1.重语言积累,轻熏陶
以下是高中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的教学设计。设计中确定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结合注释,逐句疏通文意;二是由学生对本文进行文言知识整理。包括文言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固定句式);三是梳理文章结构: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三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
整堂课以字词句疏通,文言句式讲解,文言现象归纳为重点。这对于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固然非常实在非常有效。但这样做却忽视了课文作为文章所承载的文学、的内涵。虽有对文章内容的归纳与概括,但流于形式,更是走过场。既无明确的教学目标,更不用说扣紧文本“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色来欣赏了。当古代散文教学只剩下引导学生掌握作为“言”的知识,只剩下记住段落大意、主要内容时,其作为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感受古韵味的“文”目标也就无从谈起了。
2.重单篇的文章,轻定篇的教材
从一篇古代散文来看,它是单一的、独立的,从教材的角度看,这单一的文章是编排在某一书本中,是一定单元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这一本书、这一单元的课程思想、课程目标,它其实是课程中的一个“定篇”(王荣生观点)。作为单一、独立的一篇文章,尤其是经典文章,可挖掘、可欣赏、可借鉴的成分一定很多;而作为课程中教材,它更具有类的特征和意义,更多的成为某一知识点、鉴赏点、能力点的例子。这些更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摘取、学习的,是相对定向的。事实上,我们的古代散文教学,更多关注的是作为一篇文章的个体的内容,而忽略了其作为教材的归类的知识。因此,教学的内容的确定上,更多出现随心所欲或面面俱到。
这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的又一教学设计,教学重点确定为: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2.分析文中记叙的主要事情,分析文与可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3.分析文章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欣赏文章用典的手法,赏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自由、灵活,语言的凝练、生动。
从教学重点看,这一设计既抓住了言,也关注了文;既抓住了文章思想情感,也抓住了文章艺术特色。但什么都是重点也就没有重点;什么都涉及,也就什么都讲不透。至于文章作为教材的课程功能,在这一设计中更无从体现。《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所处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而本文信笔而为,恣意行文,隐隐间又有深藏其中、贯穿始末的意脉,行文特点十分切合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因此在初读此文,扫清了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探寻随意洒脱的行文中隐藏的情感逻辑,让学生感悟本课乃至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更应是本文作为教材的更佳的教学内容。
3.重教师要教的内容,轻学生学到的内容
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材编者的意图,挖掘教材中包含的教学资源,而忽视对学生的关注,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特点、知识积累情况的分析。尤其在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对教材资源的拓展、延伸、深化、简化等方面偏离了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失度或失当。如上文所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的第一个教学设计,教师结合注释,逐句疏通文意,对于经过初中三年,高中两年的文言学习的学生而言,已经偏简单了。二是将预设的教学内容一点不漏地、一项不改地在课堂上呈现一遍,对学生在知识生成过程中,出现的学习问题,产生的新的学习内容,形成的新的学习点,不是采取视而不见、聪耳不闻的回避态度,就是敷衍了事走过场。更多的是强调要教的内容与学生学到的内容保持充分的一致。
二、增强三种意识,优化有效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才能使古代散文教学高效成为可能。古代散文教学内容的优化,必须增强课程意识、语文意识、学生意识。
1.增强语文意识,做好四立足:文字、文章、文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语文学习的两大主题一为语言,二为人文;人文蕴含在语言之中,并不游离语言而独自存在。在新编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中,选编了上至先秦下至明清的散文精品,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整个发展过程,展示了各个时期的主要成绩,显示了中国文学创作发展的一脉相承。这些作品或展示时代生活风貌,或描绘山川草木,或抒发内心情感,或书写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语言精美,充分体现了古代散文在文言、文章、文学、的厚重承载。古代散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立足于这四个方面,摒弃“见言不见文”或“因文而废言”的做法,在从“言”的角度教学生读懂文意,了解文言语法,积累丰富语言的同时,更从“文”的角度出发,以敏锐的眼光搜寻,挖掘古代散文中所包含的文学精华、精华,把那些能展现丰富底蕴,能体现独特的文体风格,能凸现作者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审美情趣、价值标准、个性魅力的内容,使古代散文成为学生感受中华博大精深,体会个性化创作特色的直接的、可感的材料。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