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遥望故乡那片云日期:13小时前

据我所知,陆柬之名帖《文赋》中就出现楷行草等夹杂的情形,被后人戏称为“雨夹雪”。

这种情况,在古代书法名帖中时有发生。

首先是在作者书写的过程中,随着书写的进行,作者由于情感或者情绪的变化,字的形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就如同音乐家演奏乐曲一样,随着旋律的进行,会出现不同的神态、举止,或如痴如醉,或形同癫狂,或平静,或激越……,不一而足。

其次,行书作品,是属于比较宽泛的一种书体,它本身没有明确的界限,即可以与楷书夹杂,也可以与草书夹杂。书者心情平静时则楷书、行楷字居多,心情起伏时则书写速度较快,行书字居多,出现牵丝、萦带、省简笔法(如以点代画),到情绪澎湃激昂时,则只有草书的书写速度和表现形式方能表达书者的情绪。

毋庸置疑,凡是这类字帖的书写者,无一不是诸体皆能的大家,各类书体信手拈来,且浑然天成!

回答者:杨炳升日期:2022年09月21日

谢你的邀请!

我是杨炳升。

本人练习写字就是玩玩的,是在临退休时才开始临的帖,其目的就是用以消磨时光,打发余生的。所以,对于书论这些东西涉猎的极少,回答你提的这个问题,本人也只能说一下自己的偏见了。

本人认为,古人写东西的实用牲比较强。有的是信件,有的是记事,公文中极少出现。

这些文字信息的传递多是所好一同者的往来,怡情随性。

类似的情况,尤其是王献之干的最明显,其他的人也偶有所作。

五羲之也干。〈这是本人抄写的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这种书写形式在《淳化阁帖》,《三稀堂法帖》和巜大观帖》中都能找到。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其贡献最大者莫过于王氏家族。

在当今书法认知当中,创作时的要求是:

正书归为一类。

草书归为一类。

行草书为一类。

作为我个人,在抄写诗词歌赋时,通常是将行书,小草和草书分开来写的。

在草书,行书和楷书的书体中,行书应称之为两界书。

在行书大字典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随性一点的字,在草书字典中有。有些写的规整了一些,在楷书字典中也出现,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行楷吧。

应邀闲侃两句,请走过路过的朋友和老师们千万别当真。

若是看着实在不顺眼,也热烈欢迎在留言区里进行讨论!

祝大家天天开心快乐!

[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玫瑰]

回答者:神韵轩书法课堂日期:2021年09月11日

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同时出现楷、行、草等多种字体的现象,是安排韵律节奏和抒情的需要。

它如同宋代苏轼诗词中描写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中平缓的、碧波如镜的湖面是类似静态的慢节奏描写。飞溅入船的水花是稍快的节奏描写。卷地而来的狂风是很快的节奏描写。

在文学作品中的音乐节奏,在书法作品中也追求。现举例说明。

(米芾行书经略帖)

上图中的芾字、拜字侍字近楷。是慢节奏。

(米芾行书经略帖)

上图中的止字、华字为草书

在米芾的行书《经略帖》、中,是快的节奏(快速)。这几个少数的草字点缀其间和其它字放在一起没有违和感。有和而不同的节奏韵律。其余行书字似飞溅的入船水花,为较快节奏(中速)。

(王献之行书敬祖帖)

王献之行书《敬祖帖中》,最后二行大多数字为草书。好似卷地而来的狂风(快速),书写速度和前二行对比,明显要快得多。但没有破坏作品的整体精神气韵。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中最后这三行从颜字开始。书体由楷至行、由行至草,然后至狂草。通过书体的自然过渡、衔接。笔速的不断加快,末行近似一笔书。有惊心动魂之感,它是情感起伏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颜真卿悲愤情感的渲泄。是抒情的需要。

下图米芾行书写意是笔者习作。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回答者:石千石519日期:2018年12月04日

谢谢邀请。 在同幅作品,出现多种体,要看怎样的出现。正文时代久远点,款字是后来的,这样当然可以。如果正文是楷书,落行草款就不合适了。还是要讲究逻辑、时代先后关系。楷书是文字演变最后一种字体。做学问是一个讲道理的事情,硬是要违背这个逻辑,吃亏的可能还是作者呢。因为作品没有入选,作者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回答者:魏殿松日期:2022年11月21日·故宫博物院书法家

我认为,这是中国书法书写规律的表现。晋唐以来,楷书行书草书在同一法帖中同时出现,使书法作品更富有艺术变化,王羲之王献之表现出色成为楷模,还有颜柳欧赵四大楷书人物,更让后人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