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栗浴日期:2小时前

我不知道谁说他有希望拿诺贝尔奖的,又是谁说他是神童的,我记得刚刚恢复高考那几年中科大招了几十个所谓的神童,请问这些神童有一个成为著名科学家没有?有一个为国家建立功勋没有?几乎没有,而且很多人早已经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成为了极其普通的打工族,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童年也没有少年,他们承担了太多的家长学校的虚荣,他们是被毁掉的一批人,拔苗助长的道路古人都懂现代人反而不懂了,孩子就应该过孩子的生活。

回答者:李满日期:2019年06月05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上帝从来公平,上帝公平的表现之一是:他在创造天才时,特意留了几处裂缝。

最终,能补全这几处裂缝的天才,都实现他们的天才属性,并成了人间最闪亮的星:可未补全者,则会因为这几处裂缝最终“泯然众人”甚至走向毁灭。

生于1966年的谢彦波是中国第一代被冠以“天才”的神童,80年代初,他还曾被预言:是中国最有望夺取诺贝尔奖的存在。

谢彦波自小智商过人,他是科学技术大学78级第一期少年班学生,也是唯一直接跳过整个中学直接上大学的孩子。11岁这年,当其他孩子尚在小学阶段时,他成了科大的大学生。

四年后,15岁的谢彦波上科学院理论物理所读硕士,18岁这年,谢彦波师从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开始攻读博士。随后,他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做固体物理理论工作。

按照这个学习进度,谢彦波是很有可能会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

可偏偏在所有人都仰望着谢彦波时,他突然在普林斯顿大学受了挫,这个挫并非来自学术研究或者学习,而是来自于与人的相处,没错,在普林斯顿,谢彦波与导师的关系并不好。

谢彦波处理不好与导师的关系显然与智商无关,甚至也与情商无关。在很大程度上,他处理人际关系的失败在于:他钻牛角尖!而钻牛角尖则多与过于自我的个性有关。

根据后来的相关调查资料可以发现,谢彦波的被迫离开普林斯顿是因为他与导师产生了剧烈的争执。而争执的起因,则与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有关。

天才的自我总是被开发得很好,这也是他们天赋异于常人的原因,但也正因此,他们个性中的“自我”也远比常人更甚。

所以,当他的论文被导师宣布不能通过时,他的自我便飞快地窜到了顶点:什么,我的成果竟然不能被通过?这可是我辛辛苦苦整出来的,这不可能,我的世界里不可能有‘通不过’这三个字。

劣势与优势往往能互相转换,到此时,谢彦波前半生的“一帆风顺”反而成了阻碍他成长的负担了。因为前半生太顺,且一直被国人寄予厚望,他的抗挫能力几乎为零。

随即,谢彦波开始与导师各种探讨争论,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当天才陷入一种“我永远不会错”的执念中时,他便已不再能看到事物本身而只会进入“证明自己是对的”的执念中。

这种执念强到一定程度时,人就到了钻牛角尖的地步了。何况物理这个东西,本来就不像数学可以通过精密的计算证伪。所以,从事物理研究倘还钻牛角尖,是绝对出不来的,因为即便是最权威的科学家,也无法明确地推翻某些关于物理的错误理论。

而谢彦波博士论文的相关,也恰是这种存在。如果此时,他能再换一个论题,或者换一种沟通方式与导师沟通,那么结果很可能会不一样。

钻牛角尖的人的最大毛病是思维“不会转弯”,他们的不会转弯从来因为思维定式,可可怕在于他们从不认为这种狭隘的思维有任何问题。

这也是天才的统一特征,他们太过聪明,以致于希望用一种解法搞定天下间的一切。这便很有点像今天执着在某本书或者某个学说的一类人了,你无论和他谈什么最终他都会把你带回到他想谈的那本书和那个学说。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狭隘地觉得这本书或者这个学说足够他解决世间的所有问题。如果他偶然发现有这本书和这类学说解不了的,那么他并不会觉得这本书和这个学说有问题,而只会觉得是其他方面出了问题。

很快,被驳回的谢彦波也走进了这样的死胡同,他开始觉得:他的论文不被通过是因为这群人搞关系,甚至针对他。这个想法,在其他导师也不认同他课题时被他“佐证了”。

别遣送回国后,谢彦波的行李都是后来被打包送回的。

之所以如此匆忙地被送回,是因为当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授事件。普林斯顿的教授们认为,与导师激烈争执且深夜到访导师家的谢烨波存在伤害教授的危险。

回国后,谢彦波始终未从昔日美国的挫败中走出来。他一直在琢磨当时的一切,以至于数年后有人采访他时,他还在絮叨着:

“也许,老外和中古偶人有点不一样,抱团厉害些,得罪了安德森(导师),其他人就都自动不会给发(论文)”。
“他们有另外的目的在,只不过不告诉我!”

经过几十年的思考,谢彦波还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他认为:整个科学体系都是“神仙(科学家)”们编造的,他现在在试图查找漏洞,进而证明科学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到谢彦波的这话出口时,在心理学上,他便已经可以被确诊为有严重心理问题了。

当一个人开始否定这个世界时,便也意味着他开始无法再真正适应世界。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便也是谢彦波进一步证明天才永远不会错的方式:他划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只有他自己一人,如此,便也永远不会有人能反对自己了。

而通往那个普罗大众世界的钥匙,他或许早就扔了,毕竟,对于天才来说这个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才是他认为最适合他的存在。

回答者:微雨润苗日期:2019年02月17日

谢彦波是八十年代的顶尖“神童”,11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虽然没有成年人的年龄,但在智商方面并不比一般的成年人逊色多少。有些人看到“中科大”这个校名就有点不以为然:11岁考入清华北大岂不是更牛吗?考入中科大,逼格是不是明显低了一大截?

其实,八十年代的中科大,其档次并不比八十年代的清北逊色。一个安徽的朋友告诉我:他在1983年参加高考,当时高考的总分是690分,语文和数学的满分是120分,外语、物理、化学、政治这4个科目的满分都是100分,生物的满分是50分。而在当年,中科大的录取分数线必须在560分以上才有戏,然而清华北大在安徽的录取分数线才535分左右,比中科大的录取分数线低了整整25分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八十年代的神童谢彦波到底有多牛!

当我们11岁的时候,我们差不多在四五年级的教室徘徊。而谢彦波11岁就裹着一身的传说,滚动着一个铁环跨入中科大的大门,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瞬移”,成为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天才偶像。15岁那年,谢彦波攻读硕士学位;18岁那年,谢彦波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但是这一旷世奇才进入大学之后,生活基本上无法自理,由于心智不太成熟,所以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很大的短板。

在国内,因为和导师的关系不太融洽,所以谢彦波博士还没毕业就前往普林斯顿大学留学,跟随诺奖获得者安德森“深造”。按道理,这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小伙子,就算最后没有获得诺奖,也将扬名世界。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相当“骨感”——谢彦波在美国很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拿不到博士文凭,最终以原本的硕士学历悻悻回国,从此泯然众人矣。谢彦波顶着神童的光环赴美,结局却令人唏嘘!

为何智商如此之高的神童谢彦波从“神坛”上一跃而下,在美国折戟沉沙呢?这得从谢彦波的博士论文谈起:谢彦波所写的论文和安德森的理论见解格格不入,相当于和导师的理论观点“抬杠”。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安德森自然不会自打嘴巴,让谢彦波的论文轻松过关,无论是谢彦波的论文还是傲气,都让安德森很不爽,所以注定在美国的十多年谢彦波与博士文凭“绝缘”。

在神童心智和情商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揠苗助长”,我觉得这并非是一种理智的做法。对于那种智商超群的神童,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呢?欢迎朋友们留言探讨。

回答者:大三老学长日期:2019年02月22日·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在校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着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在工作中能做出好的成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个在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好自然而然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但在走出校门踏入社会那一步起,如果不是自身非常优秀而且足够努力,那么在学校里不管表现的在辉煌,到了社会也只会变成一个普通人,伤仲咏的故事已是前车之鉴。

上小学的阶段,谢彦波就已经踏进大学的门槛了。也因为谢彦波年龄小,自理能力较差,尤其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往。除去学习方面的能力基本可以断定就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模样。在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这方面,他的问题尤其严重。其次在他的身边大多都是与他不同年龄阶段的同学,即使他在知识方面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但在心理年龄方面会让其他同学自然而然的把他当做小学生来看待。这在某一方面也会对他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18岁的他就读博士与导师关系处不好继而转去美国读博士,导师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安德森。可谓因祸得福,但好景不长,他与导师不和睦成为公开的秘密,导师故意不让他的论文通过,导致他博士不能毕业。

谢彦波对于搞学习是一名好手,但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与人打交道上,谢彦波还显得太过于幼稚。谢彦波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点都不擅长,甚至说是封闭。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搞好关系,与他人好好相处。

这一点从他的老师以及同学的口中得到了证实。“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就尤其严重。”汪惠迪老师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当年的少年班成员承认,他们至今仍缺少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少年班同学秦禄昌说,“一旦过了那个年龄,这一课就永远补不上了。”

这就为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埋下了祸根。在中科院的时候原本能够成为最年轻的博士生,但是因为没能够正确的处理好与他导师的关系,直接闹崩了。导致了没能够拿下博士学位,错失了拿到博士学位最好的机会。

于是辗转到国外,但是很不幸,当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授事件。当人们意识到应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时,谢彦波被怀疑为潜在的危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决定让谢彦波回国。

回国后,他结了婚,积蓄不多,住在一套楼下充满打牌声的小房子里,之后进入中科大当一名不修边幅的教授,时常被别人以为是收破烂的。一代神童,就这样泯然众人矣。他的坠落,和运气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得归因于性格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上。假如他能少一些傲气,多一些沉稳,或许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回答者:考研数学孙十四日期:2019年02月14日·「95后说」全国81强选手 教育领域创作者

谢彦波是谁?

谢彦波可能是80年代家喻户晓的天才神童,也是当时中科大少年班的第一届学生,他跳过中学阶段,11岁直接由小学阶段升入大学,之后15岁在理论物理所读研究生,师从于渌院士,18岁读博士,师从周光召院士,在博士就读期间去了普林斯顿大学,成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的学生,这也是题目为何说他有望多去诺贝尔奖的原因了。

像这样的神童必然是天之骄子,身上都有才人的傲气,据媒体报道,他在美国的导师也是傲气逼人,因此他们的师生关系并不和谐。在普林斯顿大学结束后,他回国以硕士的身份成为了近代物理系的教师。

评价

在十几年前的时代,正是神童大量现世的时代,很多神童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几年,这方面的新闻开始渐渐的少了,这才是一个比较正常的趋势,尊重一个人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是有效的。由于科大少年班一般是选择天赋异禀的孩子提前攻读大学,很多十几岁的孩子便已经在攻读大学课程了, 虽然课程跟得上,但是在心理成熟方面,是很难和一般的孩子一样发展的 ,很多少年班出来的学生,普遍反映在人际交流方面存在缺陷,而且人际交往,心理建设这方面的东西,过了一定的年纪就很难赶得上了,导致很多神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都有障碍,就像谢彦波并没有完成博士学历。可见,高手也有很多不高明之处啊。当然, 谢彦波老师目前作为中科大的教师,培养出一大批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依然值得我们尊敬和感叹,他依旧站在我们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我们这些普通人,在感叹神童或者天才的同时,也要好好感谢自己的生活经历,可能我们做不到那么聪明,做不到那么优秀,但是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自己,也有很多缺点,但是也有很多优点,也会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宿命。现在这样,也真好 ~

那么你们是怎么看待谢彦波的故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