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在慕安会上对美国的公开批评,本质上是欧洲对单极霸权体系的集体反思。他在演讲中直言美国“无视规则”且价值观与欧洲渐行渐远,矛头直指特朗普政府单方面推动俄乌停火谈判、威胁加征欧盟关税等行为。这种撕裂不仅是外交摩擦,更暴露了跨大西洋联盟的底层逻辑危机——当美国将“盟友”视为可交易的筹码时,欧洲的安全与经济自主权已岌岌可危。

慕安会期间,德国总理朔尔茨主动邀请中国外长王毅会谈,承诺推动解决电动车关税争端,并强调反对保护主义。这一举动与美方副总统万斯拒绝与朔尔茨会面、反而接触德国极右翼政党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德国《明镜》周刊分析称,欧洲正试图在“美国优先”的夹缝中,通过多元化合作重建战略平衡。

施泰因迈尔的强硬表态背后,是欧盟对安全自主的迫切需求。美国防长近期暗示可能削减驻欧军力,而特朗普私下与普京商讨乌克兰停火却排除欧洲参与,这彻底激怒了柏林。德国已宣布将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3%,远超北约标准,并加速“欧洲军”建设。用施泰因迈尔的话说:“欧洲不能再做车灯前的鹿”——依赖美国庇护的时代必须终结。

中国在慕安会上强调多边主义与共享发展,与美方“丛林法则”形成对照。德国工商界数据显示,2024年中德贸易额逆势增长12%,尤其在新能源与高端制造领域,中国不仅是市场,更成为技术迭代的关键伙伴。这种经济黏性,正转化为政治互动的压舱石。

尽管27国联合声明坚持“乌克兰和平须欧洲参与”,但东欧国家对华疑虑与西欧产业依赖形成裂痕。正如波兰总理指责德国“对俄软弱”,内部协调远比外交宣言复杂。施泰因迈尔的“掀桌子”姿态,或许更多是博弈筹码——毕竟,德国55%的天然气刚转为挪威供应,完全“去美国化”仍需时间。

声明: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