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根本没有机会解决。
表面上看奋进格局是因为。唐朝地方势力过大,但本质上是由土地兼并引起的。
由于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受到了破坏,租庸调制和府兵制无法维持,唐朝中央直属的作战兵力严重不足,财政收入也大大减少。朝廷只能同意边境的节度使自己招募兵马,并给予收税的权力来养兵。由于各个节度使的兵马和财政都是独立的,所以就在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除非土地兼并得到已知,否则无法解决藩镇割据。唐宪宗曾经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消灭了所有不服从调遣的藩镇,一度出现了“元和中兴”。但他死后各路藩镇还是继续割据。直到大唐灭亡。
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所以唐朝必然无法解决藩镇格局的局面。
907年,唐昭宣帝禅位于朱温。唐,亡于藩镇。
当年,大唐的天下,本来就是李渊这个地方实力派造反打出来的。大唐天子当然对地方势力的壮大颇为警惕!
可是,大唐天子却依然只能眼睁睁看着藩镇形成、壮大,终成“尾大不掉之势”。
此后,大唐天子为了解决藩镇问题,可谓费尽心机,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
可是,藩镇之祸,却依然愈演愈烈,并最终埋葬了大唐王朝。
失灵的系统
唐朝开国之初,沿用了北周、隋朝的府兵制。
府兵们平时在家一边耕地,一边参与训练。
他们轮番上番,或宿卫京师,或戍卫边境。期限一到,回家接着种地。
有任务时,这些士兵自己准备好戎装、资粮,从各地征调而来,由朝廷指派的将领指挥。
战事结束,领完赏赐,士兵们回家接着种地,将领回朝接着当官。
靠着这套系统,大唐负担不大,既屡战屡胜,又不必担心什么尾大不掉。
可是,这套系统却越来越不灵了。
1、府兵的数量、质量下降。
府兵制的基础是均田制。
府兵都是要自备戎装、资粮的,所以对经济条件有一定要求。
均田制被破坏后,府兵得不到足额的田地,生活日益困顿。
如此,府兵贫弱,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出现了下滑。
2、朝廷用兵需求增加。
唐初时,李靖等人,常常以很少的兵力,很短的时间,就攻灭敌国,结束战事。因此,府兵压力不太大。
可是,此后,大唐在与吐蕃、契丹、南诏的战争却久拖不决,战事长期化。
一方面,战事长期化,府兵作为重要劳动力往往不能及时回家,生活更加困顿。因此,许多府兵想办法逃避兵役,府兵数量进一步减少。
另一方面,战事长期化,频繁用兵,朝廷的用兵需求急剧增加。
一边是日益减少的府兵,一边是日益增加的用兵需求,大唐的老系统玩不转了。
藩镇的形成
府兵制玩不转后,大唐的藩镇一步步冒了出来,开始形成、壮大。
第一步:兵为将有。
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府兵不够用了,就去募兵嘛!
于是,唐军中,募兵的比例迅速提高。
府兵,都是自耕农,出番几年,就要回家抱孩子了。他们是国家的兵,和将领的关系就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
募兵就不同了,他们是职业兵。
他们长期由某些将领统领,他们余生的生计、荣辱与将领们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人身依附关系。
兵为将有,是藩镇形成的基础。
第二步:财、民、军一把抓
可是,如果只有兵,没有钱,吃饭都要靠朝廷,那将领们也是嚣张不起来的。
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唐都是由朝廷组织调兵运粮,边将没有财、政之权。
可是,随着大唐疆域扩大,战事频繁,朝廷调兵运粮,路途遥远、成本极高,朝廷有点吃不消了。
于是,大唐便划分若干军区,以军队长期屯驻。由于军队是将领的,所以,长官也得以久任。
由于长官们需要自己解决军队的补给问题,因此,他们也就要兼管辖区的经略、支度、营田等事务,权力膨胀起来。
如此,节度使在辖区内,军事、财政、民政一把抓,成了藩镇!
注:很多朋友把藩镇割据归因于唐玄宗的个人失策。
实际上,早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藩镇就已经开始形成。唐玄宗的问题是:让某些人长期兼任数镇,形成了有能力以推翻朝廷为目标的武装集团。
唐玄宗的错误,在安史之乱后得到了纠正,大唐再少见兼任数镇,直至黄巢起义前,再无可以直接威胁大唐江山的藩镇。
但藩镇割据是系统性问题,很难纠正。
第三步:坐大。
如果中央强大,那么,藩镇也是坐不到的。
可是,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央却弱了。
1、朝廷实力削弱。
一方面,大唐在动乱中遭受的破坏严重,大规模用兵能力减弱。
另一方面,由于河北割据、陇右陷入与吐蕃的竞争,大唐优质产马地沦陷,难以阻止强大骑兵。
2、吐蕃的威胁。
吐蕃在西部威胁非常大,甚至曾攻陷长安,成为比藩镇更严重的威胁。
大唐禁军与西北边镇,长期用于西北防御,很难同时组织对藩镇的大规模用兵。
因此,唐天子在很长时间内只得采取姑息策略,使河朔藩镇得以壮大。
破不了的局
此后,为了解决藩镇问题,大唐天子可谓费尽了心思。
唐宪宗、唐武宗,都曾经取得过重大胜利,一度“打服”了藩镇。
尤其是唐宪宗时期,曾基本“打服”藩镇,史称“元和中兴”。
于是,宪宗及其子穆宗遂开始进行改革,试图解决藩镇问题。
藩镇的基础就是: “兵为将有”及“财政军一把抓”。
那就干掉你的基础!
唐宪宗先是把目标对准了“财政军一把抓”。
宪宗下诏,将一些民政、财政权力归州刺史统领。
宪宗死了,穆宗接着干,他把目标对准了“兵为将有”。
唐穆宗下令藩镇每年裁军8%,史称“长庆削兵”。
收你的财政、民政权,再每年削你8%的兵,大唐这次要从根子上解决藩镇问题!
这下可捅了大篓子!
藩镇的士兵都是职业兵,他们就靠当兵吃粮来养家糊口的!
回家种地?
而大唐当时根本没有什么田地可以分给他们!
这是逼着人家去要饭呀!
同时,掌管财政的地方官,按照中央指示,削减给藩镇兵的供给。(因为每年要裁军嘛)
这下好了,藩镇兵恨透了朝廷和朝廷的“狗官”。
我们要割据!
藩镇士兵对割据事业的支持,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
结果,藩镇士兵杀掉朝廷新调的节度使,自己拥立节度使,又干了起来!
不可收拾
河朔的藩镇兵在闹事以后发现:大唐没来招惹他们!
这可不是朝廷认怂了,而是:前面的藩镇兄弟也闹起来了!
本来,闹事的多是河朔藩镇,中原藩镇虽偶有作乱,但基本未成气候。
可是,朝廷的举措削藩,也涉及了他们!
有毛病!我们帮朝廷打河朔还有功呀!怎么连我们都搞!
于是,此后的唐朝削藩战争,主要打的已不是河朔藩镇了,而是江淮、中原藩镇。
大唐之所以还能接着维持,靠的是江淮财赋。有钱,这日子还能过!甚至还能时不时打服藩镇。
可是,先是黄巢起义,把江南打了个底朝天,接着是高骈割据淮南。
大唐财赋断绝!
一边是控制不住的藩镇,一边是无兵无钱的朝廷。
大唐的日子,到头了。
总的来说,唐朝的藩镇坐大,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府兵制瓦解后,大唐中央没有新的方法 保持用兵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只有让将领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权力,致使藩镇坐大。
大唐有时候可以打服不听话的藩镇。可是,由于他们仍然找不到系统性的解决方法,就企图从根子上解决藩镇,结果情况越来越糟!
系统性问题,只能要用系统性的方法解决!
当中央给予了地方过大的权力,又因为自身的失误,威信和实力双双受损时,地方割据就出现了,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堪称常态,前有周朝的衰弱,后有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之后的地方督抚掌军,这个情况很难回头,除非中央,尤其是皇帝连出两三代本身能力超卓之辈方有扭转的可能,历史上从地方势力收权很成功的就是西汉初年,刘邦白登之围可以说损了威望,之后吕氏与刘氏的争斗可说损了实力,但好在之后历文景两代能韬晦的帝王打下物质基础,七国之乱又打掉地方势力的胆气,最后武帝推恩令下化患疾于无形,可见中央想从地方收权必须首先有长远规划,其次,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中央必须有一支足够强大的中央军,光有军队不够还要有够忠心并天纵之资的良将;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唐之后,地方藩镇的总兵力己足抗中央,吐蕃更是必腹大患,中央被顶在了一线,不但没能力遏制外来威胁,就更谈不上积蓄物资了,所以,唐朝一旦被藩镇坐大,除非能出奇迹短时间内消灭吐蕃,否则必死于长期失血。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对今天都有借鉴意义。
大唐中后期遇到的问题以前古罗马帝国也遇到过,打下的地盘多了,殖民地多了,但政治权力架构没有相应变化,等于身子大了,头没变,最后管不过来出问题。
政府代表的利益,一定要兼顾多数的利益,一旦极少数人把持政权,罔顾大多数的利益,政权内部就不会安稳。
唐朝外派的节度使也好,罗马外放的执政官也罢,都是因为这种不稳定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导致野心膨胀导致内战导致帝国衰落导致更不稳定的恶性循环。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话题比较敏感,我举个例子吧,看得懂的人就看得懂。假设美国现在占领了一个新殖民地,然后现有的50个州投票大部分同意以后新设立殖民地为51州(若不同意就不设立),照搬美国议会制度,就不会有大问题。而且随着加入联邦后过的时间越长会越稳定。
后面不解释,办法自己想,哈哈。
这就是有关乎于唐朝的军事制度 ,我们知道唐朝建立之初实行的是府兵制 ,看唐朝的玄甲军天下无敌 ,其军队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并且所向披靡 ,威震天下 。
而到了唐玄宗年间 ,唐朝疆域辽阔 ,玄宗好大喜功, 开始实行募兵制 ,为了开疆拓土 ,还建立了节度使制度 ,称天宝十节度。
每个节度使都有很大的权利 ,在辖区内不仅有统兵之权,还有募兵之权,还掌握着经济财政税收等大权 ,在自己领地内还有任命官吏的权利 ,各个节度使军队最少的也有两三万 ,多的也有十几万的 ,这样就形成了拥兵自重的局面 ,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藩镇 。
后来的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 ,深得玄宗宠信,拥兵20万 ,那时唐朝的总兵力才五十多万 ,且大部分都布在边境 ,内地却战力孱弱 ,不堪一击 ,而他独自一人就占据了唐朝的总兵力的1 /3还多 ,且都个个身经百战,战力强悍, 是大唐最重要的野战军 。
于是趁中原内地兵力空虚 ,皇帝昏庸 ,他才敢起兵造反,造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这场动乱不仅仅影响了唐朝和唐朝以后的历史走向,更是当时世界的一个分水岭 ,中华文化开始收缩 ,伊斯兰文化开始入侵占据主流 ,
安史之乱过后 ,唐朝元气大伤 ,藩镇趁机做大 ,实际上已经成了独立王国 可以直接威胁中央 ,唐军名义上是平定了这场叛乱,但留下的后遗症特别严重 ,加上唐朝后面的皇帝都十分软弱 ,无力彻底根除藩镇割据的局面 ,只能妥协。
解决藩镇问题的机会是有的 ,但是由于宦官专权 ,内部不稳 ,加上外敌入侵, 牛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 ,虽然后期的皇帝都兢兢业业的治理国家 ,但大局已定 ,也无力回天 ,最终造就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