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爱生活阿尔瓦8J6日期:1小时前

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和评价如下: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他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在三藩之乱时,他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

姚启圣:他的生平也十分具有传奇色彩。他曾任广东香山知县,后因擅开海禁而失官。在耿精忠反叛期间,他以战功任处州佥事,并因说降耿精忠而擢升福建布政使。姚启圣治军有方,用兵出奇制胜,曾率军攻克金门、厦门,平定八闽。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人。他是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学名臣。康熙九年,他中进士并开始进入政界,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侍郎、直隶巡抚等职。他协助平定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康熙四十四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回答者:有个艾琳日期:2019年03月11日

我想问这个问题题主应该是看过《康熙王朝》的, 在这部电视剧中周培公、姚启圣和李光地都是成就康熙伟业的不世之功臣。 在康熙因削藩弄的大清四面楚歌,甚至是濒临灭亡的时候,是周培公率领由家奴组成的部队击溃了察哈尔叛军,继而收服王辅臣,并平定三藩之乱,可以说周培公就是拯救大清的最大功臣。在康熙要收复台湾之时,正是在福建总督的姚启圣的帮助下,才最终收复台湾。在康熙面临着索尼和明珠两党的压迫下,正是因李光地的存在,康熙才能在最后击垮索明两大集团。

可以说在《康熙王朝》中这三人对于康熙来说都是最大的功臣,他们帮助康熙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丰功伟业。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三人在电视剧中最后的结局都不怎样, 周培公被贬到盛京最后因病而死,姚启圣在收复台湾后就自动辞官归隐山林,李光地被贬往台湾直至终老。 所以在电视剧中他们这三人的结局可谓是悲凉,那么在真实历史上他们的结局还是如此悲凉吗?这里澳古君为大家一一揭晓。

周培公

周培公在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电视剧中功劳那么大, 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劝降曾割据平凉的王辅臣。 周培公出生于明末崇祯年间,在当年他的母亲因战乱无辜受牵连而死,自此孤苦无依,但因他曾经读过书,所以就被当地的县官看中成为了其幕僚。后清军入关替代明朝统一天下的时候,他因贵人的推荐得以进入清廷的内阁成为供奉。

1674年,康熙因进行错误的削藩政策,最终导致吴三桂起兵造反,此时远在陕西的原明朝降将王辅臣也被吴三桂策动反叛。而在当时如果一旦让吴三桂与王辅臣之间的辖地连成一片,那么大清势必会陷入更加危急的地步。 于是周培公等人就被康熙调往陕甘地区负责阻击吴三桂军对于陕甘地区的进攻。

但由于此时清朝不只是受到吴三桂和王辅臣的威胁,它还同时受到耿精忠、郑经等势力的进攻,可以说朝廷根本就没有过多的兵力能够投入到与王辅臣军的对抗当中。再加上当时的王辅臣还处于举棋不定的局面当中,所以此时如果能够说服王辅臣重新归顺于清廷,这样清廷就能拥有足够的兵力去对付吴三桂等人。 就这样最终周培公自告奋勇只身前往王辅臣军,劝降于他,后王辅臣在周培公的说服下果然再次接受了清廷的招抚。

而靠着这份勇气和功劳,他被康熙晋升为山东登莱道,其母被追赠为贞烈恭人,其父也被追赠为朝烈大夫。后康熙更是亲自替周培公的亡母孙氏撰写祭文,可以说恩宠一时无两啊。而后在守孝三年后,周培公前往山东赴任, 但是由于在任上他与山东总兵不合,再加上他本就不太适应官场上的条条框框,所以在当了三年的登莱道,他就辞官归隐了。

按理说周培公的仕途也就到此截止了。但是在1690年随着清朝西北地区噶尔丹的反叛,赋闲在家的周培公又耐不住了,于是他就写了一道平叛的计策呈给了康熙,后康熙看了觉得很好于是就让周培公前往盛京担任提督一职,负责守卫边境的安全。 直到1701年,在盛京护卫着大清边境11年的周培公,因病去世。

可以说在真正历史中周培公的功劳和官职虽然没有电视剧中说的那么大,但是他的结局却要比电视剧中好多了, 他并不是被贬到盛京,而是自己自告奋勇去了盛京帮助清廷守卫边境, 而且在盛京提督任上干了足足11年,可以说深受皇帝的信赖,要知道盛京乃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能让一个汉人掌兵如此久,足以见的他有多受恩宠。

姚启圣

姚启圣在真实历史中的功绩比电视剧中的还要大,也更为传奇。 顺治初年,姚启圣因被当地土豪侮辱,遂愤而投靠了清军,后当时清军的掌权人觉得这人学识过人是个人才,于是就任命他为通州知州。可是姚启圣这人并不是什么安分守己的人,他一当上知州就带着手下的衙役把欺负他的那个土豪给活活打死了,后就直接挂印而去了。

后在1663年不知何故,曾经辞官的姚启圣又想着当官了,于是去考了乡试,后中举被授予广州香山知县, 但是没过多久就因擅自让百姓前往南洋与人做生意而被罢官免职。 就这样在二次丢掉官职后,姚启圣就稍微老实的做了几年的生意。不过他毕竟不是一个安分的主,在1674年吴三桂等人发动三藩之乱之时,姚启圣就带着自己多年经商赚到的钱,然后招兵买马投靠了当时负责镇压福建叛乱的康亲王杰书。

而在跟随康亲王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姚启圣可是屡立奇功,更是官运亨通。先是逼迫耿精忠投降被晋升为福建布政使,后又利用奇策将吴三桂麾下的大将韩大任收入麾下, 之后更是协助康亲王收复漳、泉之地,因而又被晋升为福建总督。 也就是在福建总督任上,姚启圣开启了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

1678年因收复平和、漳平二县,又成功阻止台湾郑氏政权对于福建的觊觎,并斩杀郑英等大将,而被晋封为正一品。1679年因姚启圣击溃郑锦大军,并招降14400人,同时又趁机收复金门和厦门,从而被晋升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1682年又因攻克金门、厦门之功,被授予可世袭罔替的骑都尉爵。 之后在1683年,已是59岁高龄的姚启圣在协助施琅攻克台湾后,不久就病逝于福州。

可以说姚启圣这辈子就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 曾经几次三番丢掉官职,但是却都能依靠自己的才学和智慧再次崛起,直至做到最后的太子太保,位列东宫三公的显赫地位。

李光地

历史上的李光地结局可要比电视剧上的李光地好的太多了,而且官做的也是三人中最大的, 他也是三人中唯一死后被追赠和赐予谥号的。 李光地生于明末崇祯十五年,后在康熙四年高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而得以进入仕途。在中进士后他先被选为庶吉士,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1674年三藩之乱时,在福建省亲的李光地拒绝郑锦和耿精忠的招安,并偷偷写信向康熙表明自己的忠心,而康熙也感念他的忠诚,于是就让兵部录其为领兵大臣,并让康亲王在进入福建时尽量找到他以护其安全。

在1677年李光地因拉哈达的赞赏,而被康亲王提拔为侍读学士。后在1678年,李光地因镇压反清复明的蔡寅起义有功而被晋升为永州总兵。1680年李光地回朝后,被康熙任命为内阁学士,并于同年举荐了施琅负责攻台事宜。之后李光地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等职。 而在这数十年,李光地也曾因过被贬官,也曾也治理水患有功被晋升,总之是宦海沉浮,阴晴不定。

不过最终李光地的仕途还是走向了鼎峰。 1705年已是花甲之年的李光地被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成为了世人默认的宰相。 而作为已经坐到了这个位置的李光地此时已无意在做官了,他几次三番都想辞官回乡颐养天年,但都因康熙眷念老臣而被驳回。 最终在1717年,李光地因病卒于任上,享年77岁,赐谥号“文贞”。

可以说李光地从做官的那一刻起就深受康熙的信任。在晚年他曾几次三番被人弹劾有错,但每次都被康熙赦免,比如在1687年他因在孝庄太后的葬礼上未如期到京城叩拜孝庄,而被人弹劾,按理说应该是连降五级录用,但是最终被康熙降旨赦免。所以终李光地这一生他都是康熙最为亲近的宠臣,甚至死后都享受了无上的恩宠, 在雍正年间李光地先是被追赠为太子太傅,后更是得以进入贤良祠受世代供奉。

综上所述,在历史上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这三人的结局都还不错,没有被贬,没有被杀,而都是善终,且都是在任上病逝。而这三人也都是受到康熙帝的信任, 其中以李光地的成就最高,他是三人中唯一被赐予谥号的,也是唯一坐上相位的。 而其中在电视剧中被明显夸大功绩的显然就是周培公,在历史中他最大的功劳就是劝降王辅臣,做到最大的官也就是盛京提督,远非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

回答者:土鳖君说日期:2021年01月18日

简单地说,《康熙王朝》中的姚启圣、李光地、周培公确有其人,但电视剧中的人物经历却与史实有着非常大的出入。

陈道明老师主演的电视剧《康熙王朝》是一部非常非常不错的作品,它的剧本脱胎于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既然是艺术作品嘛,肯定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为了更加突出矛盾,强化情节,吸引观众和读者,艺术作品都会有虚构、夸大、张冠李戴的情况,诸位看官也不用纠结于细节。

电视剧中的姚启圣、李光地、周培公三人都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无论是他们在剧中的经历还是结局都与真正的历史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下面,土鳖君就从史实出发,为诸位看官盘一盘这三位熙朝重臣真实的遭遇和结局。

壹丨清朝最任性豪放的总督姚启圣

《康熙王朝》中的姚启圣,是一位心思敏捷,性格耿直,敢想敢说,嘴巴刁毒刻薄的穷酸老头子,而且还曾是一位被严旨“ 永不叙用 ”的罪臣。

在周培公的大力推荐之下,康熙皇帝决定重用姚启圣,于是他从一个在三台河马场养军马的从九品司厩官,摇身一变,成为了封疆东南的福建总督,全权经略收台事宜。

姚启圣的手段也是十分高妙,以“三抚三剿”之策,“迁界禁海”之法,在三年之内让湾湾重回中国版图。

大功告成之后,康熙帝赏府邸一座,图书千本,让其颐养天年。从此,姚启圣的剧情落幕。

其实,姚启圣在剧中的经历跟真实的历史出入还是非常大的。

根据《清史稿•姚启圣传》的记载,姚启圣,字熙止(这个字好像犯忌讳),号忧庵,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出生于浙江绍兴。

姚启圣13岁时就考取了功名,但他根本无心于学业,喜欢跟江湖豪侠一样四处游走。15岁时,他游荡到南通州,被当地的土豪好好地欺负一番,大侠姚启圣哪受得了这种气?他随即跑到清军大营中,将全部家产捐了出去,换来了一个南通知州。姚知州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棍子将那个欺负他的土豪打死。大仇得报的姚启圣官也不做了,回到绍兴老家继续充当游侠。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姚启圣被抬籍入汉镶红旗。并在四年之后的八旗乡试中,姚启圣考了个第一名,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因“擅自开放海禁,私通澳门葡萄牙商人”被摘去了顶戴花翎。没了差事的姚启圣只能回家做点小买卖。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沿浙闽海岸线兵发浙江,姚启圣带着儿子姚仪组织了几百名精壮青年投入了康亲王杰书麾下。在此后的9年间,姚启圣一直跟随清军在浙江、福建前线,先后劝降了耿精忠、郑经麾下大将刘进忠、吴三桂麾下猛将韩大任,收复了漳州、泉州、长汀、厦门、金门等福建重要城市,组建了福建水师。他也因战功而封疆东南,就任福建总督。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姚启圣在得知郑经和他的首席参谋陈永华相继去世,郑经长子郑克臧被冯锡范刺杀,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继位延平王的情报之后,他知道复台的时机已经来临。他与李光地一起上书康熙,举荐海霹雳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准备一举拿下宝岛。

此后的两年中,姚启圣迁界禁海,开浚河道,疏通道路,厉兵秣马,储备粮草,安抚军民,做好了充足的战斗准备。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姚启圣终于等来了攻台的好时机,六月趁南风盛行,海霹雳率军攻澎湖,而姚启圣进驻厦门督运粮草。在此期间,姚启圣大施离间之计,让投降的郑军返回宝岛四处散布谣言,引得郑克塽和刘国轩相互猜忌,弄得郑军军心大乱。3个月之后,施琅平定宝岛,郑克塽、刘国轩便弃台登陆,称臣投降。

收复宝岛之后,康熙龙心大悦,封施琅为一等靖海侯,而姚启圣只得了个世袭骑都尉,惹得他满腹的牢骚,在还师福州后不久就因背部旧伤发作愤愤而终,康熙并未因他的死,按例赐祭葬,给谥号。

姚启圣死后,曾有人弹劾姚启圣贪墨造船军费,后被康熙帝压下,不予追究。

贰丨李唐后裔,理学大师李光地

在《康熙王朝》一剧中,李光地是一个非常分裂的角色。他以一个正直无私,敢于为民请命的书生出场,领着一群女孩拦住了容妃的大轿,以祈求容妃上达天听。

随后,李光地就任福建巡抚,配合闽督姚启圣和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办理平台事宜。因为复台有功,李光地晋升大学士,但逐渐陷入索额图和明珠,大皇子和太子的明争暗斗之中,并因此而遭到康熙皇帝的猜忌。最后,被远远地发配到了台湾澎湖当知县,永世不能回京。

《康熙王朝》剧中的李光地前后十分地分裂,以一个正直书生出场,还与和硕公主暗生情愫,后期变成了一个圆滑、卑鄙、刁毒,公报私仇的官僚,最后远远地贬出京城,这与正史中的记载有很大的出入。其实,真实的李光地为官五十载,一直就是康熙倚重的重臣,甚至可以说是康熙的心腹、知己。

李光地,字晋卿,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出生于福建安溪。相传,李家是李唐的宗室,祖上是李世民亲兄弟,江王李元祥的后人。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年仅28岁的李光地高中二甲二名,授庶吉士。散馆后,留在翰林院,任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平定三藩时,李光地正在福建老家省亲,被迫躲入山中避乱,多次拒绝郑经和耿精忠的招募,并多次与同乡好友陈梦雷一起为清军输送情报。耿精忠投降之后,康亲王杰书找到李光地,收入军前效力。

在收复台湾的战役中李光地屡建奇功,晋升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在官场浮沉中历任兵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顺天学政、直隶总督、吏部尚书等职,最终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升任文渊阁大学士,荣登“相位”。

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1年),李光地上折告老,但被康熙以“眷恋老臣”之名驳回。3年之后,在康熙的千叟宴上,李光地再次上折“乞骸骨”,康熙恩准其“在家办差”。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五月二十八日,李光地因疝疾发作,死于宅中。康熙皇帝钦点谥号“文贞”,雍正登基之后,给加赠太子太傅衔,入太庙贤良祠。

李光地为官五十多年,一直是康熙的左膀右臂,也是“ 其能够说说话的知己好友 ”,凡李光地举荐的官员一律重用,凡李光地所谏之事大都恩准,对其的信任超过任何的官员。

李光地死后,康熙曾动情地说,“ 最了解他的人,没有人能超过我,而最了解我的人,没有人能超过他者。

叁丨周培公,被电视剧放大了的“完人”

在《康熙王朝》一剧之中,周培公智商超群,情商高配,人情练达,谈吐儒雅,不卑不亢的形象堪称为“完人”。他先是仓惶入京,视锦绣前程如粪土般地将“帝师”伍次友的推荐信写成状纸。在索、明之争中独善其身后,化身佩剑书生,带领“家奴”兵平复察哈尔叛军,收服吴三桂亲信王辅臣。谪戍盛京之后,还拖着病残之躯为康熙描画了《皇舆全图》,临死之际还为国举士,推荐了姚启圣负责平台事宜。绝对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栋梁之才。

相比来看,周培公在正史中的履历就单薄了不少。《清史稿》载,周培公是湖北荆门人,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他十岁的时候,李闯贼进军湖北,周培公的母亲也在战火中殒命。衣食无着的周培公先跑到州衙中当了个小差役,但不久之后就遇到了贵人,被举荐到内阁之中当了个端茶倒水的供奉。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大将军图海挂帅陕甘征讨大军,出兵平凉,抄剿策应吴三桂叛乱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周培公也在军中。大军到达平凉之后,周培公从平凉城中自己的同乡处得知,王辅臣正在降与不降之间举棋不定,他根据这个情报写出《平凉策》,上呈图海劝其派人招抚王辅臣,并声称自己愿作马前之卒。

图海将《平凉策》上报康熙之后,周培公随即被宣回北京,君臣一番晤对之后,周培公晋升参议道台,赐黄马褂,并全权负责劝降王辅臣事宜。

回到平凉之后,周培公孤身一人进入平凉城,几番会谈之后,王辅臣开城门向图海投降,周培公因此事名声大噪,升迁为登莱道,后回家为母丁忧。

准格尔汗噶尔丹反清之后,周培公上书康熙,欲为国戍边,起复为盛京提督,最终病死任上。

其实《康熙王朝》剧中,周培公很多的事迹都是自清初名将,抚远大将军,一等忠达公图海处移花接木而来。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

回答者:史晓生日期:2021年03月06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也是大清朝的一代名臣,但三人的结局却比电视剧里要好得多。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三人可以说是康熙皇帝最得力的大臣,先是周培公帮助康熙帝击溃叛军,收服王辅臣,平定了三藩之乱,然后姚启圣在担任福建总督时,协助康熙帝平定台湾,最后就是李光地配合康熙帝,一举击垮了索尼和明珠两大集团。

正是有这三个人的存在,康熙帝才创下了不世出的功绩,这三人算的上一代名臣良将,而在真正的历史中,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确实存在,但其功绩,却和电视剧中略有差别。

并且这三人能接连成为康熙皇帝的得力大臣,离不开之间的相互举荐,周培公举荐姚启圣,姚启圣又举荐李光地,这才让三人能够都大清效力。

与电视剧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三人的结局,要比电视剧中好很多,周培公没有被贬至盛京病死,姚启圣也没有被迫辞官归隐,李光地更没有在台湾孤独终老,三人全部都是深受皇恩浩荡,得到了康熙帝的认可和封赏,甚至李光地死后,被追赠和赐予”文贞“的谥号。

还有一点,相比于姚启圣和李光地而言,周培公在历史上,并没有电视剧中那样有着传奇的经历和人生,反而这三人中,就属他的存在感最低,功劳也最小,毕竟《康熙王朝》只是一部演义性质的作品,即便是一些人物确实在历史中存在,但也和正史相去甚远,着实当不得真。

周培公:言过其实的第一谋臣

周培公本名周昌,湖北荆门人,他出生的时候,正值明末清初,在其幼年父亲因病去世,而其母孙氏,也在李自成攻打荆门时,殉难而死。

之后,周培公成了一个落魄无依之人,几经辗转,在当地衙门当了一个小吏,勉强度日,但在几年后,靠着依附显贵,得以进京,成了清廷内阁的供奉。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发动叛乱,并且耿精忠、王辅臣也先后发动叛乱,史称“三藩之乱”,而吴三桂意图打通三人的叛乱区域,连成一片,这样就能更快的围剿清军。

就在康熙帝为平定三藩而焦头烂额之际,蒙古察哈尔王率蒙古骑兵直取北京,想趁着紫禁城空虚之际,来一个长驱直入,目的就是推翻大清朝。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横空而出,先是用奇谋平定了察哈尔王的叛乱,之后又劝降收服王辅臣,帮助康熙帝在危难之际,稳住了局面,成为了大清朝最大的功臣。

历史中确实发生了三藩叛乱,也确实发生了蒙古察哈尔王趁机直取京师,但破察哈尔王,平定叛乱的最大功臣,却不是周培公,而是图海。

先说蒙古察哈尔王一事,此人原本是蒙古贵族,在清朝建立后归顺,并迎娶了皇太极二女固伦温庄长公主马喀塔为妻,清廷之所以对其联姻,主要是起到安抚的作用。

但察哈尔王此人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一直想着重现蒙古帝国的威风,而当时清廷入关后,手里孱弱,又恰逢三藩叛乱,这对于察哈尔王来说,这是个好机会。

于是,在康熙十四年,趁着紫禁城空虚,察哈尔王便长驱直入,意图推翻清朝取而代之。

关键时刻,是孝庄太后力荐图海为大将军,得到康熙帝的同意后,图海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之下,利用孝庄太后和康熙的权威,将八旗的全部丁奴召集为临兵,并声称察哈尔的财宝堪比大清国库,因此激发了这些临兵的斗志,从而一举大破察哈尔王,保卫了京师的安全。

这个情节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这正是周培公昂的事情,但实际上,这和周培公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从头至尾,都是图海的计策以及行动,而电视剧中,只是将图海换成了周培公而已。

当然,在三藩之乱时,周培公并非毫无作为,他一生最大的功绩也在此时发生,就是招降了王辅臣,但这个功劳,也不是他一人之力。

三藩之乱时,作为陕西提督的王辅臣,成为了双方争夺的一个关键人物,因为如果王辅臣加入吴三桂,那么就会形成叛区联合,这样对清廷就极为不利,平定王辅臣的,同样也是图海,而周培公则因为献上了《平凉策》,因此被图海赏识,让他作为幕僚,一同前去平乱。

而在王辅臣的幕僚中,有一个人是周培公的同乡,他一直劝说王辅臣归降,与此同时,王辅臣觉得放弃高官厚禄可惜了,但又觉得叛乱已经是没有回头路,两相纠结之下,王辅臣也是举棋未定,这个情况,被同乡告诉周培公后,就让清廷看到了一丝希望。

因此,周培公便向图海请命,愿前往王辅臣处劝降,并承诺若成便是功劳,若身死也无憾,最终图海上疏康熙帝,康熙帝恩准,赐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去招抚王辅臣。

在同乡的帮助下,最终周培公成功了。

在这个事情中,周培公确实胆色过人,但前提建立在同乡好友的提前告知以及事后康熙皇帝对于王辅臣的承诺,若是没有这两点,他周培公成功的可能性将会很低。

因此,周培公有功不假,但真的没有那样传奇,电视剧中的演绎,确实有些言过其实了。

三藩平定之后,周培公被调任山东,但在任上,因与总兵意见不和,便辞职归家,而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蒙古族噶尔丹反清,周培公赶忙上疏平叛“条呈”,被康熙帝采纳,任命其为盛京提督,周培公则在盛京一直到去世。

总体来说,周培公在康熙时期,确实有一定的作为,但也就是一个配角而已,并没有如电视剧中那样的传奇,不过他的结局,比电视剧中要好,不是被贬往盛京,而是主动请缨,因此,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大臣。

姚启圣:收复台湾的怪才功臣

姚启圣,是一个很奇怪的人,在他身上,既有侠客般的仗义,也有睚眦必报的心计,包括在电视剧中,都将他演绎的脾气相当古怪。

姚启圣是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顺治初年,因清军占领江南,姚启圣为躲避兵祸前往通州,但在通州时,曾遭到当地一个富豪侮辱,本着有仇必报的原则,姚启圣投奔清廷,被任命为通州知府,其上任第一天,就带人前去将那个富豪仗杀,报完仇后,便弃官云游。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姚启圣这个人的秉性着实难以捉摸,他的人生也因为他的性格,起起伏伏数十年。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姚启圣在八旗乡试中夺魁,并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但这个官也没当多久,因为当地百姓贫苦,姚启圣便擅自打开海禁,结果导致被朝中大臣弹劾罢官。

姚启圣再次被启用,是在耿精忠造反时,其组织乡兵为康亲王效力,因此得到赏识,从一个知县开始,前后参与了平叛耿精忠的军事行动,并劝降郑成功之子郑锦的部下,因此功他一直做到了福建总督。

而姚启圣的高光时刻,就是在其担任福建总督之后,收复台湾的军事行动中。

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锦大举侵犯福建沿海等县,姚启圣向康熙帝上疏十策,对如何收复台湾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和建议,同年,在姚启圣的率领下,清军对台大战开启。

历时五年有余,先后斩杀郑经部下无数,并击毙郑锦之子郑英,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攻克台湾,郑克塽、刘国轩等人皆降,姚启圣还兵福州。

但在其攻打台湾之时,朝中对他的弹劾就接连不断,包括弹劾他强娶长泰县乡绅戴玑孙女为妾,挥霍金钱如泥沙一般,总之,对他的非议,就一直没有停过。

在收复台湾后不久,姚启圣背部旧疾复发,很快病故,终年六十。即便在其死后,朝中还有人弹劾他虚报军费,康熙帝念其有功,下诏不再调查。

姚启圣的一生,在官场上几起几伏,基本上每次丢官,都是因为他的率性而为,虽说他的秉性十分奇怪,但其收复台湾,则是其一生最大的亮点,无论后世如何对其评价,这一点功绩,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抹除的

李光地:康熙朝最为信任的汉臣

李光地与周培公、姚启圣际遇不同,他是一个标标准准的三好学生,志于勤学的他,靠着在科举考试中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脱颖而出。

在电视剧中,李光地的戏份很多,从平定台湾开始,到大结局几乎都有他的身影,尤其是在其年轻时,与康熙帝的爱女蓝齐儿两人暗生情愫,经过蓝齐儿的点拨,最终走上仕途。

但实际上,李光地的年龄,可要比康熙还大上十几岁,生于崇祯年间的他,经历了明末清初的乱世,并在康熙三年,在乡试中举,并在康熙九年,得中进士,之后被授予庶吉士,并进入翰林院任编修,也就是说,他的为官从政,要比电视剧中早得多。

而平定台湾之战,李光地确实有参与,但并不是和电视里那样是主角,而是在康熙十九年,因拒绝台湾方面劝降被而被康熙帝赏识的李光地,上奏朝廷建议此时正是攻克台湾的大好时机。

“郑经已死,子克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李光地

后又因举荐施琅平台有功,李光地开启了平步青云的官场之路,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起,李光地先后担任了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右侍郎、顺天学政、工部左侍郎等多个官职,而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李光地的官场生涯达到了顶峰,被康熙帝授予文渊阁大学士,年过花甲的李光地就这样登上了相位。

同时,李光地与康熙之间,交情颇好,在数十年的官场生涯中,不乏有对其进行弹劾的大臣,但无一例外的,如在康熙二十七年(1687年),适逢孝庄太后丧期,就有礼部官员对他提出弹劾,指责他未能及时到京叩谒孝庄太后.

还有,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先是有给事中弹劾李光地抚绥直隶灾民不利,后又有御史弹劾其李光地处理秋审事宜任意断决,以及荐人不当等.

诸如此类的弹劾,在李光地的官宦生涯中,数不胜数,但大多数都遭到康熙帝的否决,或者是降旨宽免由此可见,李光地和康熙之间,其情谊非同一般。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亲自拟定谕旨言:“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优,著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与电视剧中区别最大的,就是李光地的结局,电视剧中,李光地被贬往台湾,当了一个小小知县,最终郁郁而终,但在历史中,李光地不仅多次请求致仕却被康熙婉拒外,还在康熙五十二年,应邀参加了千叟宴,并赐其“谟明弼谐”匾额。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二十八日,李光地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死后,被赐千两金,谥号“文贞”。雍正初年,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

小结:

从真实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周培公、姚启胜,还是李光地,在康熙一朝都有或多或少的功绩,只不过如周培公,并不像电视剧中所表现的那样传奇而已,但姚启胜,其人生就要比电视剧里更为精彩,尤其是平定台湾,可以说是大功一件,而李光地,则是康熙帝最为信任的汉臣,不仅深得皇恩,并且在死后,还获得了“文贞”这样的谥号,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极大地荣耀,因此,电视剧的演绎与真实的历史还是有一定偏差的,万不可拿电视剧当历史来看。

回答者:江湖小晓生日期:2021年04月14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一、真实的周培公。

三藩之乱的时候,康熙最头疼的不是南方的三藩,而是西北的王辅臣。王辅臣这家伙曾经是吴三桂的部下,现在打算割据西北响应吴三桂的叛乱。

如果王辅臣挥军东进的话,那杀伤力比吴三桂在南方要强得多了。因此要想平定三藩之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王辅臣的叛乱。

而这个时候王辅臣其实正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所以康熙制定的计划是剿抚并用。于是乎图海和周培公就这么横空出世了。

负责剿的当然是图海,他被康熙任命为大将军,带着陕甘大军前往征讨王辅臣。按照图海的脾气,自然是要猛攻王辅臣的。

可是这个时候周培公却跑了出来,表示王辅臣完全是可以争取的。他为啥这么说呢?原来王辅臣的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都是周培公昔日的同乡好友。

这两个人一直在劝说王辅臣投降,而且秘密告诉了周培公,王辅臣举棋不定的态度。正是因为有这两个人传递消息,加上可以作为策应,所以周培公才会主动请缨,要求前往平凉招降王辅臣。

一般人的确没有这个胆量,但是周培公也不是无脑献身的那种人。 没有几分把握,这事儿他也不愿意干。由于周培公出色的表现,和英勇的态度,使得康熙颇为感动,当下就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一品衔,让他前去招降王辅臣。

手握康熙赦诏,内应从中相助,再加上图海大军声势浩大,周培公心里就更有底了。 所以周培公此去十分顺利,王辅臣大军没动一枪一炮,就这么归附了康熙。

图海次潼关,以策干之,客诸幕。辅臣所署置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皆昌乡人,屡劝辅臣反正,以蜡丸告昌,昌白图海。图海即令昌入城谕降,辅臣遣其将从昌出谒,图海闻上,上许之。乃假昌参议道,赉诏往抚。辅臣使荣遇上军民册,子继贞缴三桂所授敕印,顾犹观望,复命昌偕兄子保定谕之,乃薙发降。因令吴丹入城抚定。---《清史稿》

周培公优秀的表现,使得康熙对汉臣刮目相看。康熙忽然就意识到了,光靠马背上打天下是不够的,计谋胆略,才是真正的取胜之道。

不过此后的周培公再也没什么出色的政绩了。不少人按照《康熙王朝》的理解,认为是康熙雪藏了周培公,担心汉人做大。

实际上周培公平定西北的时候,压根就没有手握兵权,真正掌权的始终是图海,康熙还不会傻到真的把兵权交给汉人来独自统辖,毕竟吴三桂才刚刚反了。

周培公此后先做了山东登莱道,可是跟登莱总兵关系不太好,所以做了3年就辞职回家了。此后他的确也做过盛京提督,但是依旧没有什么政绩,更别提画那幅中国地图了。

二、姚启圣。

平定三藩之乱和收复台湾,这都是康熙引以为豪的政绩。实际上这一政绩背后,姚启圣这个人的功劳绝对是不小的。而且他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 1、为了报仇辞官不做。

姚启圣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跟《康熙王朝》里的老头子完全不是一码事儿。年轻的时候,这哥们就一身侠肝义胆,当初他被当地土豪欺负,愤而投奔了清军。 在投奔清军后,他被任命为通州知州,随即就把那个土豪给抓了宰掉,宁可辞官不做,也要报仇。

此后他浪迹江湖,在萧山遇到两个士兵强抢民女,姚启圣二话不说上去就把这两名士兵给宰了,将民女给送了回去。

  • 2、擅开海禁,被弹劾罢官。

当然了姚启圣早在顺治年间就依附于清廷,所以隶属于汉军镶红旗,也算是旗人了。他在八旗乡试中考中了第一名,因此再次得以做官,成为了香山知县。

不过这个姚启圣很有个性,海禁是为了防止台湾郑氏集团得到大陆的补给,但是相当不合理,尤其是对沿海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结果姚启圣偏偏擅自开启了海禁,所以没多久就被人家弹劾罢官了。

  • 3、平定三藩,再建奇功。

姚启圣不光读书好,而且武艺也好。靖南王耿精忠,从福建一路北上杀到了浙江。 这地方是人家姚启圣的老家,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姚启圣二话不说就散尽家财,招募了几百名壮士跑到康亲王杰书那儿效力去了。

你别说姚启圣作战还是相当英勇的,他带头冲杀,收复众多失地。因此等到耿精忠投降以后,姚启圣就成为了福建布政使。

此后姚启圣招降了吴三桂手下大将韩大任,得到3千士卒,又平定了邵武、兴化、漳州、泉州等地,赶跑了打算浑水摸鱼的郑经。 从而被康熙任命为福建总督。从赋闲在家,到福建总督,姚启圣只用了3年时间,你永远都想象不到这个人有多牛。

  • 4、收复台湾,姚启圣走错了方向。

姚启圣曾多次击败过郑经和刘国轩的部队,相继收复了海澄、金门、厦门,但是想要收复台湾,并没有那么容易。

二十一年,叙克海澄、金门、厦门功,授世职。及锦死,子克塽仍其爵,称延平王,凡事皆决之国轩等。克塽乃遣使赍书,二十二年六月,琅进攻台湾,取澎湖。---《清史稿》

在收复台湾这件事上,姚启圣的态度其实有问题。当时刘国轩、冯锡范掌权后,曾经打算对清朝称臣,不过条件是不剃发、不登岸,就跟琉球和高丽一样。

这事儿本来是没得商量的,台湾自古都是中国的领土,可是姚启圣犯了糊涂,居然还跑康熙那儿提出了这些要求,结果康熙不仅拒绝了姚启圣,还让施琅攻打台湾,最终攻克。

此后的姚启圣,不光没有了什么政绩,而且总是被人家弹劾。人红是非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三、李光地。

李光地是福建泉州人,康熙九年会试全国第五,所以被选为庶吉士。可是等到他回福建省亲的时候,却偏偏遇上了三藩之乱。

因此李光地长期带着家人躲进深山,不愿意给耿精忠和郑经干活,这件事儿让康熙非常感动,给了李光地带兵的权力。

十四年,密疏。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因内阁学士富鸿基上之。上得疏动容,嘉其忠,下兵部录付领兵大臣。时尚之信亦叛,师次赣州、南安,未能入福建。康亲王杰书自衢州克仙霞关,复建宁、延平,精忠请降。师进驻福州,令都统拉哈达、赉塔等讨郑锦,并求光地所在。---《清史稿》

别以为李光地整天书生模样,人家带兵也是有模有样的,当时郑经让刘国轩攻打泉州,李光地带着一家老小和一群士兵痛击刘国轩的人马,保住了泉州府。

由于施琅曾经是郑成功的部下,所以清朝冷落了他差不多20年的时光。好在李光地当时已经红了,所以身为老乡,李光地便在康熙跟前为施琅仗义执言。

而当时明珠也想拉拢李光地这个当红小生,所以也帮着施琅说话。正是由于李光地和明珠的举荐,所以康熙才打算启用施琅来负责平定台湾。

天下太平以后,李光地也是一路高升,在60岁左右,成为了文渊阁大学士,也就是清朝的宰相了。此后李光地是在宰相任上去世的,享年77岁,并没有去做什么台澎知县。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