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价自然是非常高的。司马迁通过走访,记载了上至上古盘古开天辟地传说写到汉武大帝四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里面有王侯将相,有能臣武将,有农民起义的领袖,都客观的做的纪实专体,可以说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他本人被一宫刑后,能写这样的史书,可见司马迁有历史己任的人。他为了能完成这本书,受尽委屈侮辱,当他完成史记后,他不怕死了。“刘彻你随便处理吧,我该做的事情做完了,此生无憾了”。
以前值班,不让看手机,就找来了史记看。原文深涩难懂,可以结合现代文慢慢读,让我全面系统的了解了汉代以前的历史、一些牛人及他们超群拔类的智慧。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创造灿烂、也残酷且波澜壮阔历史文化。
我现在买了儿童版的《史记》,让孩子读读,不强迫,能读多少读多少。
在简陋的书房里,在如豆的油灯下,太史公司马迁夜以继日地奋笔疾书。历时十四年之久,一部情牵两代人,五百多万字的鸿篇巨作终于得以完成。
这部书就叫做《史记》。
究竟该如何评价这部书呢?
一、名家评价
既然说到评价,且先看看熟读此书的名家们的高论。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评价:(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明代钱谦益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
清代·史学家、思想家章学诚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
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因此他主张对于《史记》, “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对司马迁也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当然,还有鲁迅、郭沫若、郑振铎等等文化大师,都对《史记》做过高度评价。
即便没有读过这部书,我们单从后人对《史记》的推崇程度来看,这部书肯定不负“巨作”之名。想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末年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是不二之选。
二、具体评价
如何具体地去评价这部书,我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何为纪传体通史?简言之,就是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的史书写作体裁,以记人述事为主要内容,而且贯通多年,多个朝代的历史著作。
《史记》在综合先秦各体史书的基础上,集“本纪“、”列传”、“世家”、“表”、“书“为一,内容更是囊括了政治、经济、社会、学术、文化、典章等诸多方面,可谓全面,广泛。
从司马迁讲述的精彩故事,描述的鲜活人物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理清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脉络,是研究史学的第一手资料:了解王朝兴衰,看十二本纪;研究各家诸侯,看三十世家;了解人物事迹,看七十列传;十表,罗列人事系年表谱;八书,则综述各种制度。
2、“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
古人称赞《史记》是“实录”,是“良史”。这部书从始至终都洋溢着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在本书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先贤圣哲,在司马迁的记述中,都被摘下了华美的面罩,都被拂去了神圣的光环,都被还原成了本来的面目。这就是“不虚美、不隐恶”,这也是一部“良史”应该做到和坚持的。
司马迁忍辱著书,冷静刻画世间百相,实际也是寄托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
3、以人为本
大部分史书,或以事件,或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载历史。而《史记》则不同,它是第一本以人为本来记载历史的史书。
《史记》当中,为人物作传的方法,可以总结为:不仅刻画人物做过什么,是怎么做的,还用心挖掘为什么这样做;不仅关注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何存在,如何生活,还探讨人物的命运究竟是被什么决定的。深邃意蕴的叙事和生动鲜活的人物的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史记》形成一种雄深雅健的独特风格。
《史记》的叙事写人都围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司马迁虽然也从琐碎的生活细事写起,但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最终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
尤其在一些优秀的人物传记中,太史公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着力凸现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品格和思想,渗透着他自己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史记》中,记录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士农工商等四千多个人物,司马迁对人物的刻画艺术,可以说前无古人,而且成为后世史书,乃至散文、小说、戏剧等塑造人物的典范之作——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的细节描写,个性化的的语言表述,精彩到位的议论,把一个个人物刻画的形象丰满,且个性鲜明。如《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刺客列传》等。
4、叙事方法独特
《史记》体大思精,叙事方法独特:对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详写。而对于结果,又常常略写。叙事详略得当,笔法纵横老练,体现出他非凡的驾驭文本的能力。
同时,在叙事中,作者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多种笔法,再加上“互现法”的巧妙运用,使宏大和细小有机融合,功力展现充分。
这些特点,在《秦始皇本纪》、《赵世家》、《淮阴侯列传》中都有所体现。
三、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
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后来,这部书被定名为《史记》,他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四、结语
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为中国史书的典范,“二十五史”之首,难怪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愿我们都能读懂《史记》,读懂司马迁!
泛泛而谈,不知所云!
《史记》是司马迁的名著,是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是追求“历史与人性”的一部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传记是典范的专记文学。本书记载了中华民族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公元前104-前101年)三千年来历史发展的一部总结性的记录,记载了上下三千年间,除四邻的外族而外,范围涉及不同社会的各阶层中不同类型的特殊人物。其中有:历代的帝王、贵族、各种大小官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经学家、说客、策士、游侠、刺客、隐者、土豪、商贾、医者、卜者、俳优,妇女等。这些人物都是跨进一个新时代的新标志,显现出若干巨幅的社会生活图景,富有极其动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史记》正是通过种种艺术手段表现人物,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反映历史和现实,它的这一指导思想,贯穿整部史书的始终。《史记》这部书对这一长时期的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斗争发展,作了概括而详实的叙述。它不但是一部历史杰作,为我国史学纪传体奠定基础。而且是兼具异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的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它博综旧闻,兼擅文采;刻画人物,具有丰满的精神面貌;它对文学语言的发展,也有着巨大作用。
作者撰写本书的态度非常严肃,更由于他的广博的知识、亲身的实践,丰富了作品中人民性因素,并充分发扬了实录的精神。他又善于处理、运用材料,反映出他写作历史的忠实态度。《史记》的完成,代表了时代的要求,并以当时最鲜明、最适合的表现形式出现,因而成为历史和散文的名著之一。
《史记》一书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把它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又深深影响了历代优秀的作家。唐宋以后,它不仅影响史传和散文,许多传奇、小说、戏剧等既吸取它的思想内容作为营养,又吸取了作品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正可看出《史记》和它们的血缘关系。
总之,《史记》这本书,以它锐利的洞察力,明确的道德观,优美的笔调,适宜的体裁成为千古不朽的史学名著。
如何评价《史记》这本书?
历史上对司马迁的《史记》评价很高,比如鲁迅就曾说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我的疑问是它好在什么地方?
史记在我看来:是二十四史里面,读起来最带劲的史书,作者在保证历史事件不失其实的同时,通过揉入自己感情的方式,丰满了历史人物的形象,给前人评价,让后人瞻仰。个别人物的传记,有部分夸张,但是不影响记载史实。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所能凭借的,都是口口相传,或者搜集各国之前残存的史料。《竹书纪年》这种东西哪里来的?墓里挖出来的……司马迁那个时代下,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出掘墓考古这样的事情来。以后人的眼光去苛责前人。未免有点上帝视角。
至于战争人数的描写。这么说吧,民国时期一场军阀的混战,双方投入了多少兵力,现在的人都没法说清。只能给个数字,要是在这个数字上较真,那绝对吵个三天也没玩。为什么?
首先是统计标准。
我说我部队10万人,你怎么算?是只算有战斗能力的,还是把运粮食的民夫也算上?
清朝的时候,出兵越南,一万人的部队,要有五万人左右运输粮草。你体会下这个数字,这还是在科技相对发达的清朝,秦汉时候的工具和劳动力,那真的又是一个数了。
其次是虚张声势。
古代打仗,情报工作没有现在这么吊,我这边多少人,全靠吹。我有5千人,我就敢说我有5万部队。你说,唉你这不是吹牛逼吗?将军腰杆一挺:我这战士,个个都以一当十,不是5万是什么?
所以这个数字,很难算得清。要是就凭借这一点,就贬低史记,那么同标准,二十四史,都是辣鸡。
鲁迅先生所说“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这两句话,明明白白是在褒奖史记,但是却没有从“信”这个角度去褒奖。这从某种角度说明了史记的一个特点:语言特别优美。
别的不说,《李广列传》里面的这一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句话,当时老师讲给我的时候说:无一字可改。
就是说,你把这句话中间的任何一个字拿出来,换字也好,调换顺序也好,都很难做到原文这样流畅优雅,朗朗上口。这就是为什么《史记》的一些文章,能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史记作为一部史书,瑕疵之处,在于这本书里,掺杂了太多太史公的个人感情。由于司马迁后期的境遇,难免对一些有抱负难以伸张的人物进行了过多的情感描写,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有一点任性的成分在里面。典型的还是李广。
李广固然是名将,但是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在我看来,李广其人,更擅长打防守反击,而不是进攻。李广是一名善于洞察敌人心里,善于调动士气的将军。但是真的说到战略,其实真的一般。
但是由于李陵一事,司马迁对于李广,或多或少,有个人的情感掺入。
尽管我们常常说,史官要公正客观,但是纵观二十四史,少有人能够做到绝对客观地书写一段历史。从古代到现在,都是这样。只要写字的是人,就不可能绝对客观。史记更是如此,你要是说司马迁宫刑的经历,对这部书一点影响没有,那不可能。
所以综合来说,史记是一部好的史书。
他有失实的地方,但是这些地方,并不影响读者们评价历史进程,也不会影响读者评价任务功过。
最好不要去评论,没有人有资格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