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将远超B-21,中国研发隐形战略轰炸机的“难”与“不难”
近年来,中国下一代隐身战略轰炸机轰 - 20 备受军迷关注,其何时亮相一直牵动着众人的心。美国国防部预计中方隐身战略轰炸机可能要到 2030 年才会现身,这引发诸多讨论。那么,中国制造下一代隐形战略轰炸机究竟 “难” 在哪,又为何说 “不难” 呢?
先谈 “难”。一方面,战略轰炸机是 “三位一体” 核打击手段的关键构成,要达成对美国的空中战略核威慑任务,而中国偏偏没有海外空军基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求轰炸机和配套弹药实现极高的技术性能指标。我国此前未曾制造过超大型飞翼布局飞机,这意味着面临的技术跨度是前所未有的。从外形设计来说,要实现高度隐身效果,飞翼布局的气动外形优化复杂,既要保证飞行稳定性、操控性,又要最大程度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这背后涉及大量风洞试验、数值模拟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反复验证。
在材料应用上,机体需采用能兼顾高强度、轻量化且具备隐身特性的特殊材料,如先进的复合材料、吸波材料等,其研发与制造工艺难度颇高。涂层方面,隐身涂层要耐受高速飞行时的高温、气流冲刷,同时长期保持良好吸波性能,技术挑战巨大。发动机更是关键难点,要实现大推力、低油耗、低红外特征,这直接关系到轰炸机的航程、载弹量以及突防能力。
再者,对标美国不断更新换代的隐轰,我国军方对新一代隐轰性能要求也在动态提升。起初以 B - 2 为参考,而如今美国 B - 21 “突袭者” 出世,而B-21的定位可不仅仅是战略轰炸机,也是一款空中作战指控中枢,被认为是六代机的设计理念。为避免刚面世就落后,我国轰 - 20 还需在除平台以外的更多方面实现进一步突破,如航电系统要更智能化、信息化,具备更强的态势感知与电子对抗能力,要能更好的融入中国空军未来的作战体系等等,这无疑加大了研发难度。
然而,说 “不难” 也有充分依据。当下中国航空工业正蓬勃发展,历经多年积累,技术沉淀深厚。从战斗机研发历程看,歼 - 20 、运-20等先进平台的成功问世,证明我国在隐身技术、航空材料、飞控系统等诸多领域已攻克大量关键技术,这些成果都可为隐轰研发提供有力支撑。人才队伍更是优势显著,中国航空工业 35 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非常高,为战略轰炸机项目的不断推进打下了基础。
此外,我国无人机技术迅猛发展,攻击 - 11、云影 3000T、彩虹 - 7 等飞翼式无人作战平台频繁亮相。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中程隐形战略轰炸机部分职能,执行侦察、打击等任务,这使得我们有更多时间、精力打磨隐轰,不必急于求成。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也为隐轰研发提供思路借鉴,如 “无人机蜂群战术” 融合等创新理念,有望移植到隐轰作战运用模式探索上。当然,无人轰炸机技术的发展,也在倒逼造价昂贵的隐身战略轰炸机要能实现更高的性能指标。
总之,中国下一代隐形战略轰炸机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凭借坚实的航空工业基础、出色的人才团队以及无人机等相关领域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正稳步推进研发进程,未来值得期待。轰 - 20 一旦亮相,必将成为捍卫国家安全、维护战略平衡的国之重器。

性能将远超B-21,中国研发隐形战略轰炸机的难与不难性能将远超B-21,中国研发隐形战略轰炸机的难与不难性能将远超B-21,中国研发隐形战略轰炸机的难与不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