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时,冲在最前面的士兵九死一生,但他们仍然选择拼命冲锋,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
1. 军令如山:在古代军队中,军令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士兵们通常会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纪律约束,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如果不听从命令,可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被处死。
2. 荣誉和使命感:古代士兵可能会将攻城视为一种荣誉和使命感。他们认为自己是为了国家、民族或君主而战,攻城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必要手段。因此,他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冲锋陷阵。
3.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攻城时,往往会设立高额的奖励制度,以激励士兵奋勇作战。冲在最前面的士兵如果能够攻破城门或者立下战功,可能会获得丰厚的奖励,包括金钱、土地、官职等。
4. 群体效应:在攻城时,士兵们通常会组成一个群体进行冲锋。在群体中,个人的行为会受到群体的影响和激励。如果看到周围的战友都在奋勇冲锋,士兵们可能会受到感染,也会更加勇敢地向前冲。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古代士兵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选择拼命冲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害怕死亡或者不珍惜生命。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通常会面临着极其残酷的战斗环境和极高的死亡率,他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佩。
打仗就有死亡,这毋庸置疑,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攻城掠地打头阵的士兵,死亡乃至死无全尸的情况比比皆是。题主问,为何还有人抢着冲,这里面是有原因的。(敬请关注秉烛读春秋的头条号)
在古代军队里有专门督战的官员,汉代曾设督军御史,三国时为监军之官。比如魏国时的卫瓘就是监军。直到现在战争,督战的军官在战争来临前,都有临时授权。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二回:“相国恐诸君不肯用力,遣小将至此督战 。
有督战的,士兵自然不敢不冲锋陷阵,向前冲,或许是个死,但也有生的希望。
在战场上第一个登上城楼,斩下敌人的首级都是立大功的人。首登封侯,赏赐万金。有大功必然重赏。
比如电影《投名状》里的马新怡,就是舍命攻城杀乱军,换来了九江提督之职。
在不同的朝代军队,有不同的奖励。
在秦朝,攻城掠地的士兵用人头换官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功升为高官的不在少数,因此,秦朝军队又称虎狼之师。这是明知死亡,还抢着冲锋的原始动力和原因。
而不向前冲,军法伺候,等待那就只有一个死。当兵吃粮的大多都是贫苦出身的人们,本来就拿着生命不当回事,两厢权衡利弊,觉得冲上去就会升官发财,就会有娇妻美妾,这些事,像麻醉剂一样,令一些人,亡命徒般的玩命冲。
古代冲锋打头阵的有两种情况,第一种选择的都是军队里的敢死队,也就是说,是军队里的精英部队。
这些人纪律严明,敢打敢拼,因为后面的士兵都在看着他们,这些人大多是亡命之徒。
第二种情况刚好相反,用一些降兵打头阵,让这些人当炮灰。
比如,李自成攻打宁武关久攻不下的时候,就使用过明降军作为炮灰来攻城,这些降兵就是被专门组织起来攻城的,后面则用自己的大顺军做督战队。
【我是春秋君,欢迎点赞和留言评论,欢迎加关注】
如果了解古代攻城战的步骤,就可以知道攻城战冲在最前面,不一定会必死。也有可能是破城建功,成败至少有五五开!
因为攻城,决不是攻方军队往城下一驻,就立即扛着梯子、冒着城头守军矢石如雨之下攀城强攻的。这样攻城是必败的!
凡古代正规军发动攻城之前,都会做大量的攻城预先准备。待一切就绪,有把握一鼓而下时,才会派出步兵突击队发动攀城强攻。
战例:三国东吴攻宛城之战。
孙权率诸军征皖城,东吴大将吕蒙推荐悍将甘宁,担任升城都督,职责是指挥突击队攀城。
然而在攻城战斗在发起时,甘宁仍然第一个登上云梯,手持铁链锤,身先士卒攀上城墙。以先登之功,拜为折冲将军。
《三国志·甘宁传》:攻皖,(甘宁)为升城督。手持练,身缘城,为吏士先,卒破获朱光。计功,吕蒙为最。宁次之,拜折冲将军。
这就解释了,为何要抢着冲锋的道理。
古人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今又有句话说:百分之二百的利润,会令人不惜身家性命冒险。
那么,如果成功登城并破敌,所能获得的荣誉与利润,至少不会少于百分之二百的。
如此,对于不甘于平凡的人来说,例如甘宁,已经身为将领,仍要冒性命之险去建先登夺城之功,肯定是值得的!
“身先登城”在古代是什么功勋?
古代军功中,赏赐最重的,就是对“先登”的奖励。
古代军人同样有荣誉感,而军功激励就是军中士卒战斗力之源泉。当中最耀眼的功勋,就是先登陷阵,斩将夺旗之功;包括了在攻城战中第一个冲上城头。
攻城战时候第一个冲上敌军城头,或者在野战时率先攻陷敌阵的,战后论功行赏,计的就是“先登之功”。
凭先登的功劳,除了丰厚的财帛赏赐,还有职务升迁。普通士兵可以凭先登之功成为军官,基层军官就以凭功成为 初级 将领。
而初级将领则可被拜为正式将军,例如三国名将甘宁。
“猛将必发于卒伍”,古代凡从士兵成长为将军的,全凭先登之功。
古代将军来源有二:
一为贵族将门子弟,凭门荫入仕,一旦从军,入伍就是中\基层军官。这样的人,最后能做到什么级别的将军,也还得看本事。
二是从士卒中选拔,以历次战斗计军功升迁,一步一步从士兵成为将领。
这样的将军,本就为战斗而生,基本多会成为名垂青史的战将。
从《三国志》记载看,包括曹魏五子良将在内,例如张辽、于禁、乐进等,又如董卓、吕布、孙坚等等,大多数全是凭着战斗中的先登陷阵之功升迁上来的。
再说一说,古代攻城作战是如何展开的。
攻城战,在古代战争中是一项高度复杂的体系工程。
(1):
古代兵法讲:无可战之兵,则无可守之城。守城一方如果兵力充足,必定会在城外设寨,与城防形成犄角之势。
所以攻击方首先要扫清守军设立在城傍四五里到十数里处的营寨,破掉守军的犄角之势。
并在方圆百里广布斥堠游骑,监视敌军援兵,并安排好阻援与打援部队,切断城池与外界联系,使之变成被围困的孤城。
(2):
将城池外围扫清之后,攻方才会兵临城下。首先是离城五里外,择地扎营筑垒。之所以要离城五里,是为防止守军出城偷袭。这就叫:未攻先防。
然后,视情况围城,是四面包围,还是围三厥一。
(4):
营盘扎定之后,四出伐木打造攻城器械。
如图,攻城是要器械的,比如云梯、冲车、弩砲等,决不是扛一架梯子就能发动攻城战的。
而攻城器械体积笨重而庞大,是不可能带着行军的。只有在营垒筑成后,才由随军工匠制作攻城器械。
- 以上四步全部完成,至少须半个月以上。
(5):
一切俱备后,发动攻城战,但还不是步兵登城时刻。
首先是弩砲齐发,压制城头守军,这就是古代版的火力压制。
持续过程或许三五天,或许一二月。目的是:打得守军不敢在城上露头,摧毁城内军民的战斗意志。
然后同步进行的是,填平城下壕沟或者塞断护城河,扫平城下羊马墙等等所有辅助城防工事。
最后,在城内守军已遭受重大伤亡,战斗意志严重受挫之下,才是组织突击队,选拔精锐甲士,用云梯冲车发动登城作战。
以上就是古代正规军攻城战的基本步骤。
由此可知,凡是要步兵登城冲锋的时候,一般都是已经有把握攻刻之时。所以,冲锋的甲士并不是必死无疑的!
(图片来自网络)
冲也是死,不冲也是死,横竖都是死,不如搏一下,万一死不了,还能立功。所以要看运气好不好。
1.这理解了什么是 “一将功成万骨枯” 的含义了吧。
2,不是抢着上,而是 “军令如山”,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3, 军罚与军功的奖惩机制在制约着士兵的行为 。不听令者斩,逃跑者斩,后退者斩,立功者奖……
4, 兵役制度造就了士兵的荣誉感 ,勇敢的士兵,在家乡的亲人会受到优待,逃跑的士兵,在家乡的亲人会受到歧视。
5,不同的将领造成士兵的伤亡程度不一样,愚蠢的将领会用士兵的尸体一寸一寸的撕开城墙的缺口,这真是,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聪明的将领往往用智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