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军获得新情报,美媒报道称,美军通过天基卫星监测系统发现中国全新研发的东风-27高超音速导弹进行了一次实弹打靶试验,这枚DF-27从西部发射场发射,飞行数千公里后,以15马赫的速度精准命中了位于南海的一艘靶舰。
高超声速导弹,在西北发射,击中了南海某海域快速移动的靶船,这些信息结合起来,展示了中国拥有随时随地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能力。而且末端速度高达15马赫,不仅现有的反导体系无法拦截,如此快的速度产生的动能,即使航母也轻松贯穿,而这样对于美军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实际上,早在4月的时候,美国五角大楼机密文件泄露,根据美媒的报道,美国五角大楼监测到了中国解放军试射新型高超音速导弹导弹,速度8.6马赫,击中了2100公里外的目标。这枚新型高超音速导弹就是DF-27。
另外据,据美国媒体《1945》报道:美国五角大楼对2021年中国军事报告的内容显示,中国的“东风-27”确实存在,是一款高超音速导弹,射程可能达到了8000公里以上,与许多俄罗斯、中国和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相媲美,甚至火力可达美国本土。
从美媒的种种报道来看,中国DF-27或许已经研制成功,即将进入服役阶段,DF-27的射程达到8000公里就刚好弥补了DF-17的缺点,DF-17射程为3000公里,仅能覆盖美国关岛军事基地,而7500到8000公里的射程,火力就可以覆盖到美国夏威夷军事基地,可以打击第二岛链上的目标,如果从福建发射,可以打击美国阿拉斯加,直接威胁美国本土。
自此,解放军拥有的各类型导弹,射程已经能够覆盖到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所有军事基地,一旦中美爆发冲突,美军的军舰,只要出现在西太平洋,就可能遭到解放军的导弹打击。
DF-27将采用了中国独创的钱学森弹道,就是将弹道导弹和飞航导弹的轨迹融合在一起,前半段还是弹道式弹道;后面就是再入滑翔段弹道,精髓就是利用火箭为动力把飞行器发射入高空,突破大气层,然后飞行器从太空再度返回大气层,当角度合适的时候,飞行器会如同瓦片在水面上打水漂一样被弹起,然后再落下,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弹起——落下的运动轨迹,飞行器就能够以高速抵达目标。
除此之外,中国高超音速导弹独创的最颠覆性技术就是,可以中途多次变轨,如果目标移动,它可以在中途实时变换轨道,重新锁定目标,让敌人逃无可逃,乘波体的DF-17已经采用了这项技术。
中国拥有此等利器,美国在太平洋,想要再炮制一场俄乌战争就很难了,即使美军想要武力介入台海,也会缺乏底气。因为解放军的这种导弹就算不能直接打击其航母编队,也可以打击其在西太平洋构建的军事基地,直接切断美国与西太平洋军事基地的联系。也就是说一旦中美全面开战,美国在亚洲能动用的力量就只有海上力量了,其本土的补给和运输会被中方打击封锁。
和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领域的快速发展相比,美国至今为止,都没有攻克高超音速导弹技术,2001 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后,美国便开始对全球战略进行调整,五角大楼很快就提出了“全球快速打击”战略,其核心是要在一个小时内打击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目标。该战略计划要求美国通过研发能够对威胁来源进行闪电打击的超高效非核武器,以扩充其武装力量。在这一战略目标的牵引下,美国重点加快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发,从而实现全球军事优势。
在2010年左右的时候,全球各个国家都认为,美国将会是全球第一个掌握高超音速导弹的国家,美国空军、陆军、海军都在发展各自的高超音速打击武器项目,其中有始于 2002 年的 HTV-2“猎鹰”高超音速飞行器计划。美国曾分别于2011年 4月和 8月先后试飞 HTV-2“猎鹰”,但两次试验均告失败,但这并未影响其它研发项目的试验。如 X-51 高超音速验证机、X-37B 空天验证机、以及“黑鸟之子”SR-72新一代无人机等,这种种都在表明美国高超音速飞行器正加速向应用方面迈进,然而迄今为止,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其材料技术不过关,导弹天线罩是安装在导弹雷达导引头天线外面起保护作用的外罩。高超音速导弹在稠密大气层中飞行时,空气受到强烈的压缩和剧烈的摩擦作用,产生“气动加热”现象。随着导弹马赫数的增加,气动加热非常严重。为使罩内通讯和导航等设备工作正常,高超音速导弹天线罩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较一般导弹天线罩更为严苛。总结来说,高超音速导弹天线罩必须在更高的工作温度和更恶劣的环境中承受更大负载和热冲击,并有更高的微波传输功率和更低的瞄准误差率。天线罩材料应具有优异的力学、介电、耐烧蚀和抗冲击性性能,且天线罩材料的成型加工性要好。,而美国迄今为止还没有攻克此类材料。
当然,美国依然没有放弃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发,对于美军而已,掌握高超音速导弹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过,随着中国已经在构建反高超音速导弹防御体系,美军在高超音速领域,可以说将面临全面落后的局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